..續本文上一頁身中有愚暗故,雖有前二不立爲明,雖有暫時伏滅愚暗,後還被蔽,不可立明,要暗永無,方名明故”。
癸叁 明叁示導
第一四穴導 教誡導爲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樂果故
雜含八說有神足變化示現、他心示現、孜誡示現的叁種示現;長含堅固經說的神足、觀察他心、教誡的叁神足;中含傷歌羅經說的如意足示現、占念示現、教訓示現的叁示現:都是此中所說叁種示導的別名。現在所要問的,就是此叁不導,于六通中,以什麼爲體呢?
第一四六導 這是出體。謂第一神變示導,以六適中的第一神境通爲其自性;第二記心示導,以六通中的第四他心通爲其自性;第叁教誡示導,以六適中的第六漏盡通爲其自性。此叁爲什麼叫做示導
示者示現,導者導引,示現此叁,引導衆生,亦示亦導,名爲示導。關于此叁示導的詳細說明,可閱集異門足論第六,奴不具釋。
教誡導爲尊 謂于叁種示導中,如果說到那最尊最勝,當然要算教誡示導,爲什麼
這有兩個理由:
定由通所成 第一、教誡示導,決定是由第六漏盡通所成的,前二示導就不然,或由咒術而得騰空自在,或由咒術而得知他心念,不一定要由通成。正因教誡示導是由通所成的,所以是最勝的。
引利樂果故 第二、教誡示導,是以言說教誡,令諸有情如所說的而如實的去行,或者引生當來人天的利益果,或者引生究竟安樂的涅槃果,可是前二示導,就沒有這樣的勝能,如現神變,只能令諸有情歸伏,示現記心,只能令諸有情信受,而決不能使令獲得利樂之果。正因敵誡示導能引利樂之果,所以是最尊最勝的。
癸四 別明神境
子一 正明神境
神體謂等持 境二謂行化 行叁意勢佛 運身勝解通
化二謂欲色 四二外處性 此各有二種 謂似自他身
上來對于六通、叁明、叁示導,雖都已經說過了,但神境通的神境二字的意義,還有再加一說的必要,所以此特別明神境。
神體謂等持 神境的“神”之自體,唯是指的最極殊勝的等持,因爲由此等持而能爲諸神變事的,諸神變事都是從靜定中所引發出來的,定有神有,從用爲名,所以叫神。
境二謂行化 神境的“境”字,就是指的諸神變事,但此神變事境,又有二種差別,一爲不變本形的行,一爲變化異狀的化。下面再來詳細解釋行化二者的差別:
行叁意勢佛運身勝解通 此釋行境,複有叁種:一、運身,謂如飛鳥能夠乘空而行。婆沙說:“舉身淩虛猶若飛鳥,亦如壁上所畫飛仙”。二、勝解,謂由勝解之力,以極遠的地方,作極近的思惟,很快的就能到達那兒。婆沙說:“于遠作近解,由此力,或住此洲,手扪日月,或屈伸臂頃至色究竟天”。叁、意勢,就是欲到極遠的地方去,剛剛舉心緣時,立即到達那裏,其勢之速,有如意故,得意勢名。婆沙說:“眼識至色頂,或上至色究竟,或傍越無邊世界”。于此叁者中,凡夫唯成運身的一種,二乘成運身、勝解的二種,佛則叁者具成。頌說意勢佛,表示這唯是佛所成的,運身、勝解通,表示這二種亦通二乘。
化二謂欲色四二外處性 此釋化境,亦有二種:一是欲界化,二是色界化。爲欲界化的,是色、香、味、觸的四外處性,爲色界化的,是所謂色、觸的二外處性,因色界中沒有香、味,所以不化香、味二處。
此各有二種謂似自他身 謂此欲色二界化,各有似自身化及似他身化的二種。如再分別:身在欲界,其化有四,就是作欲界似自身化及似他身化二,同時作色界似自身化及似他身化二。身在色界,其化亦四,即作色界似自身化及似他身化二,同時作欲界似自身化及似他身化二。欲色各四,總成八種。
子二 明能所化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從淨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語通由自下 化身輿化主 語必俱非佛
先立願留身 後起余心語 有死留堅體 余說無留義
初多心一化 成滿此相違 修得無記攝 余得通叁性
神境通的能化心所化作的諸變化事,爲就是通呢
還是別的什麼
不就是通而是通的果。然而這有幾種呢
差別又是怎樣的
初二句明數答初問,後十四句辨差別答後問,于中又有九門,到後再釋。
能化心十四定果二至五 此明數以答初問。謂從神境通所生的能變化心,總計有十四種,就是初靜慮有二化心,二靜慮有叁化心,叁靜慮有四化心,四靜慮有五化心。何謂初禅的二化心
一爲欲界所攝的初禅作欲界化,二爲初禅所攝的初禅作初禅化。何謂二禅的叁化心
一爲欲界所攝的初禅作欲界化,二爲初禅所攝的初禅作初禅化,叁爲二禅所攝的二禅作二禅化。何謂叁禅的四化心?一爲欲界所攝的初禅作欲界比,二爲初禅所攝的初禅作初禅化,叁爲二禅所攝的二禅作二禅化,四爲叁禅所攝的叁禅作叁禅化。何謂四禅的五化心
一爲欲界所攝的初禅作欲界比,二爲初禅所攝的初禅作初禅化,叁爲二禅所攝的二禅作二禅比,四爲叁禅所攝的叁禅作叁禅化,五爲四禅所攝的四禅作四禅化。如足所有諸果化心唯依自地以及上地,絕對沒有說是依于下地的。如初禅比,依于初禅,名依自地,依二禅等,名依上地;二禅等化,不依初禅,所以無上依下。爲什麼下地定心不能生于上果
因下地劣,無力能生上地的殊勝果,所以不生。
如所依定得 此下辨差別以答後問。先明果同依得,就是果化心與所依定同時而得。如得初靜慮,同時必得初靜慮的能化心,得二靜慮,同時必得二靜慮的能化心,乃至得第四靜慮,同時必得第四靜慮的能化心。爲什麼如此
因果化心所依定,二者必是俱時而得的。
從淨自生二 此明從與生相。淨是指善定說的,自是指化心說的。意謂此能化心,一方面從淨定生,一方面從自己生,是從淨自二者所生的;同時此能化心,一方面能生淨心,一方面能生化心,是能生淨自二心的。從他生,名爲從生,能生他,名爲與生。顼疏說:“謂從靜慮起能化心,此心必無直出觀義。且從淨定地,起初化心,此後後化心,從自類化心,生最後化心,還生淨定,故此化心,從二心生,能生二心”。
化事由自地 此明事與心同地。謂諸自地化事,是由自地化心所起的,絕對沒有異地化心而能生起異地化事。舉例來說:欲界化心唯化欲界外四境事,初禅化心唯化初禅諸所化事,乃至四禅化心唯化四禅諸所化事。
語通由自下 此明化語由自下地心。謂能化心所發的語言,通于自地心及下地心。如欲及初禅化所發的語言,這語言,必然是欲及初禅自地所起;假定是依二禅等化所發的語言,那他必然是依下地心所發的,因二禅已上沒有尋伺,無發語心發動語言,所以須起下初禅心,然後始能發語。舊論二十說:“若所化人在欲界或初定地,由同地心,可得合言說,若所化人在上地,但由初定心,令言說”。
化身與化主語必俱非佛 此明化人化主語默同不同。謂若有一化主,生起許多化身,要比主語之時,彼諸化身方語,言音诠表,一切都是相同的,所以有伽陀說:二化主語時,諸所化皆語;一化主若默,諸所化亦然” 。長含五閣尼沙經說:“現無量神足者,亦皆由此四神足起。時梵童子即自變化形,爲叁十叁身,與叁十叁身,一一同坐,而告之曰:汝今見找神變力不
答曰:唯然已見!梵童子曰:我亦修四神足,故能如是無數變化。時叁十叁天各作足念:今梵童子獨于我坐,而說是語,而彼梵童一化身語,余化亦語,一化身默,余化亦默”,與此是同叁思思。但是這唯約其余的化說。假使約佛化主說,那就完全不同了,因佛世尊,如所意欲,或前或後,小一定是同時的,就是言音所诠,或彼問佛答,或佛問彼答,也有差別。義足證說:“佛語化人默然,化人語佛默然,何以故
正覺直度正所意故”。
先立願留身後起余心語 此明願力留身合語。或有人問:發語心與化心別,既起發語心,變化已經沒打,既然沒有變化,那裏還有化身,因爲化身是從化心而有的,化身既不可得,又怎麼能發語
現在回答他說:這是由于過去的願力,留所化身,後起余心,發語表業,所以化語二心雖然不同,但依化身也是可以發語言的,並沒有什麼化語缺所依的過失。
有死留堅體余說無留義 此明由願死後留骨身。講到願力留身,兩派學者說法不同:有說願力留所化身,不唯現時能合久住,亦能令住至于死後,如大迦葉,留骨鎖身一直到彌勒下生,是爲明證。但這所久留的,唯是堅實的骨鎖身,而不是血肉之軀,我們不可不知。有說願力留所化身,唯能留所化身合久時住,絕對無有能令至于死後的,聖大迦葉留骨鎖身,是由天神持令久住的,而不是願力留住的。
初多心一化成滿此相違 此明初心成滿化有差別。謂初開始起化事時,要由多念化心,方能化作一所化事;但是到後成滿的時候,與此初起化事相違,就是只要一念化心,即能化作衆多化事。正理師更加一所依差別說:“初習業者,由多化心,要附所依,起一化事;習成滿者,由一化心,能不附所依,起衆多化事”。此中所謂所依,就是木石等。
修得無記攝余得通叁性 此明二得叁性差別。如是像上所說十四能變化心,假定都是從定所修得的,那就是屬無記性攝(四無記中的通果無記);假定是余生得等能變化心,那就通于善、不善、無記的叁住所攝。如天龍鬼神等所有能變化心,或善、或惡、或是無記,即爲通于叁性的明證。
癸丘 別釋限耳
天眼耳謂根 即定地淨色 恒同分無缺 取障細遠等
前說天眼天耳的這句話,是指的什麼意義
爲是指的慧體
爲是指的色根
假定是指慧體,那就不應名爲天眼天耳;假定是指色根,那就不應名之爲通。試問共體究竟是什麼呢
頌解答說:
天眼耳謂根即定地淨色 …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