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中有愚暗故,虽有前二不立为明,虽有暂时伏灭愚暗,后还被蔽,不可立明,要暗永无,方名明故”。
癸三 明三示导
第一四穴导 教诫导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
杂含八说有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孜诫示现的三种示现;长含坚固经说的神足、观察他心、教诫的三神足;中含伤歌罗经说的如意足示现、占念示现、教训示现的三示现:都是此中所说三种示导的别名。现在所要问的,就是此三不导,于六通中,以什么为体呢?
第一四六导 这是出体。谓第一神变示导,以六适中的第一神境通为其自性;第二记心示导,以六通中的第四他心通为其自性;第三教诫示导,以六适中的第六漏尽通为其自性。此三为什么叫做示导
示者示现,导者导引,示现此三,引导众生,亦示亦导,名为示导。关于此三示导的详细说明,可阅集异门足论第六,奴不具释。
教诫导为尊 谓于三种示导中,如果说到那最尊最胜,当然要算教诫示导,为什么
这有两个理由:
定由通所成 第一、教诫示导,决定是由第六漏尽通所成的,前二示导就不然,或由咒术而得腾空自在,或由咒术而得知他心念,不一定要由通成。正因教诫示导是由通所成的,所以是最胜的。
引利乐果故 第二、教诫示导,是以言说教诫,令诸有情如所说的而如实的去行,或者引生当来人天的利益果,或者引生究竟安乐的涅槃果,可是前二示导,就没有这样的胜能,如现神变,只能令诸有情归伏,示现记心,只能令诸有情信受,而决不能使令获得利乐之果。正因敌诫示导能引利乐之果,所以是最尊最胜的。
癸四 别明神境
子一 正明神境
神体谓等持 境二谓行化 行三意势佛 运身胜解通
化二谓欲色 四二外处性 此各有二种 谓似自他身
上来对于六通、三明、三示导,虽都已经说过了,但神境通的神境二字的意义,还有再加一说的必要,所以此特别明神境。
神体谓等持 神境的“神”之自体,唯是指的最极殊胜的等持,因为由此等持而能为诸神变事的,诸神变事都是从静定中所引发出来的,定有神有,从用为名,所以叫神。
境二谓行化 神境的“境”字,就是指的诸神变事,但此神变事境,又有二种差别,一为不变本形的行,一为变化异状的化。下面再来详细解释行化二者的差别:
行三意势佛运身胜解通 此释行境,复有三种:一、运身,谓如飞鸟能够乘空而行。婆沙说:“举身凌虚犹若飞鸟,亦如壁上所画飞仙”。二、胜解,谓由胜解之力,以极远的地方,作极近的思惟,很快的就能到达那儿。婆沙说:“于远作近解,由此力,或住此洲,手扪日月,或屈伸臂顷至色究竟天”。三、意势,就是欲到极远的地方去,刚刚举心缘时,立即到达那里,其势之速,有如意故,得意势名。婆沙说:“眼识至色顶,或上至色究竟,或傍越无边世界”。于此三者中,凡夫唯成运身的一种,二乘成运身、胜解的二种,佛则三者具成。颂说意势佛,表示这唯是佛所成的,运身、胜解通,表示这二种亦通二乘。
化二谓欲色四二外处性 此释化境,亦有二种:一是欲界化,二是色界化。为欲界化的,是色、香、味、触的四外处性,为色界化的,是所谓色、触的二外处性,因色界中没有香、味,所以不化香、味二处。
此各有二种谓似自他身 谓此欲色二界化,各有似自身化及似他身化的二种。如再分别:身在欲界,其化有四,就是作欲界似自身化及似他身化二,同时作色界似自身化及似他身化二。身在色界,其化亦四,即作色界似自身化及似他身化二,同时作欲界似自身化及似他身化二。欲色各四,总成八种。
子二 明能所化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从净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语通由自下 化身舆化主 语必俱非佛
先立愿留身 后起余心语 有死留坚体 余说无留义
初多心一化 成满此相违 修得无记摄 余得通三性
神境通的能化心所化作的诸变化事,为就是通呢
还是别的什么
不就是通而是通的果。然而这有几种呢
差别又是怎样的
初二句明数答初问,后十四句辨差别答后问,于中又有九门,到后再释。
能化心十四定果二至五 此明数以答初问。谓从神境通所生的能变化心,总计有十四种,就是初静虑有二化心,二静虑有三化心,三静虑有四化心,四静虑有五化心。何谓初禅的二化心
一为欲界所摄的初禅作欲界化,二为初禅所摄的初禅作初禅化。何谓二禅的三化心
一为欲界所摄的初禅作欲界化,二为初禅所摄的初禅作初禅化,三为二禅所摄的二禅作二禅化。何谓三禅的四化心?一为欲界所摄的初禅作欲界比,二为初禅所摄的初禅作初禅化,三为二禅所摄的二禅作二禅化,四为三禅所摄的三禅作三禅化。何谓四禅的五化心
一为欲界所摄的初禅作欲界比,二为初禅所摄的初禅作初禅化,三为二禅所摄的二禅作二禅比,四为三禅所摄的三禅作三禅化,五为四禅所摄的四禅作四禅化。如足所有诸果化心唯依自地以及上地,绝对没有说是依于下地的。如初禅比,依于初禅,名依自地,依二禅等,名依上地;二禅等化,不依初禅,所以无上依下。为什么下地定心不能生于上果
因下地劣,无力能生上地的殊胜果,所以不生。
如所依定得 此下辨差别以答后问。先明果同依得,就是果化心与所依定同时而得。如得初静虑,同时必得初静虑的能化心,得二静虑,同时必得二静虑的能化心,乃至得第四静虑,同时必得第四静虑的能化心。为什么如此
因果化心所依定,二者必是俱时而得的。
从净自生二 此明从与生相。净是指善定说的,自是指化心说的。意谓此能化心,一方面从净定生,一方面从自己生,是从净自二者所生的;同时此能化心,一方面能生净心,一方面能生化心,是能生净自二心的。从他生,名为从生,能生他,名为与生。顼疏说:“谓从静虑起能化心,此心必无直出观义。且从净定地,起初化心,此后后化心,从自类化心,生最后化心,还生净定,故此化心,从二心生,能生二心”。
化事由自地 此明事与心同地。谓诸自地化事,是由自地化心所起的,绝对没有异地化心而能生起异地化事。举例来说:欲界化心唯化欲界外四境事,初禅化心唯化初禅诸所化事,乃至四禅化心唯化四禅诸所化事。
语通由自下 此明化语由自下地心。谓能化心所发的语言,通于自地心及下地心。如欲及初禅化所发的语言,这语言,必然是欲及初禅自地所起;假定是依二禅等化所发的语言,那他必然是依下地心所发的,因二禅已上没有寻伺,无发语心发动语言,所以须起下初禅心,然后始能发语。旧论二十说:“若所化人在欲界或初定地,由同地心,可得合言说,若所化人在上地,但由初定心,令言说”。
化身与化主语必俱非佛 此明化人化主语默同不同。谓若有一化主,生起许多化身,要比主语之时,彼诸化身方语,言音诠表,一切都是相同的,所以有伽陀说:二化主语时,诸所化皆语;一化主若默,诸所化亦然” 。长含五阁尼沙经说:“现无量神足者,亦皆由此四神足起。时梵童子即自变化形,为三十三身,与三十三身,一一同坐,而告之曰:汝今见找神变力不
答曰:唯然已见!梵童子曰:我亦修四神足,故能如是无数变化。时三十三天各作足念:今梵童子独于我坐,而说是语,而彼梵童一化身语,余化亦语,一化身默,余化亦默”,与此是同三思思。但是这唯约其余的化说。假使约佛化主说,那就完全不同了,因佛世尊,如所意欲,或前或后,小一定是同时的,就是言音所诠,或彼问佛答,或佛问彼答,也有差别。义足证说:“佛语化人默然,化人语佛默然,何以故
正觉直度正所意故”。
先立愿留身后起余心语 此明愿力留身合语。或有人问:发语心与化心别,既起发语心,变化已经没打,既然没有变化,那里还有化身,因为化身是从化心而有的,化身既不可得,又怎么能发语
现在回答他说:这是由于过去的愿力,留所化身,后起余心,发语表业,所以化语二心虽然不同,但依化身也是可以发语言的,并没有什么化语缺所依的过失。
有死留坚体余说无留义 此明由愿死后留骨身。讲到愿力留身,两派学者说法不同:有说愿力留所化身,不唯现时能合久住,亦能令住至于死后,如大迦叶,留骨锁身一直到弥勒下生,是为明证。但这所久留的,唯是坚实的骨锁身,而不是血肉之躯,我们不可不知。有说愿力留所化身,唯能留所化身合久时住,绝对无有能令至于死后的,圣大迦叶留骨锁身,是由天神持令久住的,而不是愿力留住的。
初多心一化成满此相违 此明初心成满化有差别。谓初开始起化事时,要由多念化心,方能化作一所化事;但是到后成满的时候,与此初起化事相违,就是只要一念化心,即能化作众多化事。正理师更加一所依差别说:“初习业者,由多化心,要附所依,起一化事;习成满者,由一化心,能不附所依,起众多化事”。此中所谓所依,就是木石等。
修得无记摄余得通三性 此明二得三性差别。如是像上所说十四能变化心,假定都是从定所修得的,那就是属无记性摄(四无记中的通果无记);假定是余生得等能变化心,那就通于善、不善、无记的三住所摄。如天龙鬼神等所有能变化心,或善、或恶、或是无记,即为通于三性的明证。
癸丘 别释限耳
天眼耳谓根 即定地净色 恒同分无缺 取障细远等
前说天眼天耳的这句话,是指的什么意义
为是指的慧体
为是指的色根
假定是指慧体,那就不应名为天眼天耳;假定是指色根,那就不应名之为通。试问共体究竟是什么呢
颂解答说:
天眼耳谓根即定地净色 …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