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P99

  ..续本文上一页这是出体。天眼天耳的自体,就是天眼根和天耳根,由于是缘声光为一种加行,所以依四静虑于眼耳边,引起彼地的微妙大种,所造净色眼耳二根,见色闻声名为天眼天耳。如是眼耳所以叫做天者,因为是定地摄而又是极清净的缘故。天眼耳,有三类别:一、修得天,如前所说,由修定而得的;二、生得天,由生天中而得的;三、似天,就是生于余趣,由殊胜业之所引生,能见能闻似天眼耳。

  恒同分无缺取障纽远等 此明义门。一、同分彼同分门:谓于上说三类天眼耳中,唯有修得天眼耳根,不论是过去已生、现在正生、未来当生,恒恒时都是同分,因天眼耳识必是俱有,方能有所见闻的。二、处具缺门:谓左右二眼,处所必具,无翳无缺,如生色界一切有情。婆沙百八六说:“又天眼左右胜劣品类必同,谓非左劣右胜等;又现前时,必皆具足,无瞎无缺,亦无眩乱及彼同分”。三、缘境障不障门:谓天眼耳, “能随所应取彼障隔,极细远等诸方色声”。细远等的等,等取前后左右昼夜等。慧晖说:“肉眼见近不见远,天眼远近皆见;肉眼有同分彼同分,天眼唯同分;肉眼见前不见后及不见左右,天眼前后左右皆见;肉眼见障内不见障外,天眼内外皆见;肉眼见粗不见细,天眼二皆见;肉限见昼不见夜,天眼昼夜皆儿;肉眼见明不见暗,天眼明暗皆见;肉眼有翳缺,天眼皆无也” 。婆沙百五十说:“见前后左右诸色者,非石壁等所障故;见下诸色者,非地水等所障故;见上诸色者,非云雾等所障故”。

  癸六 明通种类

  神境五修生 咒药业成故 他心修生咒 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业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无生得 地狱初能知

  前说化心是由修得及余生得等的不同,那末,此神境等五是不是各各有异呢

  假定有异的话,那又是怎样的?于中,初五句明五通种类;第六句明三性分别;后二句明五趣通局。

  神境五修生咒药业成故 此说神境通类总有五种:一是由修得的,二是由生得的,三是由咒成的,四是由药成的,五是由业成的。

  他心修生咒又加占相成 此说他心通类总有四种:一是由修得的,二是由生得的,三是由咒成的,四由占相成的。占相者,占谓占卜,相谓观相,即从占卜观相中,能知他心,名占相成。

  三修生业成 此说天眼、天耳、宿住三通,唯有三种,一是由修得的,二是由生得的,三是由业成的。非咒、非药、非占。

  除修皆三性 此明三性分别。谓五通中,神境、他心、宿住的三通,假定是由修得的,那就唯是善性;天眼、天耳的二通,假定是由修得的,那就唯无记性;除了修得之外,所余生得、咒成、药成、业成、占相成等,一一都是通于善、恶、无记的三性。

  人唯无生得地狱初能知 此明五趣通局。谓于人趣得通,除了没有生得通外,其余修、咒、药、业、占相的五类都有。为什么没有生所得通

  光记说:“以占相智所覆损故,有他心智及愿智等所映蔽故”。于地狱趣,初受生的时候,唯以生得的他心智知他心等,唯以生得的宿住智知过去生,但是一经苦受逼迫以后,那就更无知义可言了。怎知地狱初生有此

  婆沙一百一说:“如契经说:地狱有情互相谓言:奇哉!自误!我等过去曾闻沙门婆罗门说:诸欲过患,能引未来可怖畏事,汝等应断!我等虽闻而不信受,今因彼欲受斯剧苦”。因此知道地狱初生,有生得他心智及宿住智。光记以六类对五趣配立,虽有多种解释,但实不出二解:

  

  

  分别定品第八

  于明无漏因果中,贤圣品是明果,智品是明因,这在前面都已说过了,现在定品是明缘。为什么如是次第?因先悬出一个崇高的目标,使我们有所欣求,所以先说贤圣的果位;但果必须假藉于因,修怎样的因方得怎样的果,这是行者必须认清的,所以次说智品以明因;可是智慧的产生,不是突突空空的,一定要待于缘,然后始能增长,所以次说智所依的定品。定,是将散乱的心念集中于一处的意义,或名静虑,是静止念虑散乱的意味。定是佛教全体通有的思想,如三学中的定学,不论大小乘,都很重视的。有人说:一切的佛教思想,都是禅之考察的结果,而由禅的思惟,佛教思想,始得体验化。譬如基督教,假定离开了祈祷,那他就变成了没有生气的基督教;同样,我们的佛教,如果离开了禅观,也就没有活泼泼的佛教。如俱舍、成实这些小乘宗派,在其肯后,没有说足不设想著禅观的,俱舍在本品中,特别说明种种的禅定,其义也就在此。不过须要知道:真正重要的禅定,是要从实践中去体验的,假使专在理论上处理这问题,那就失去定的特质和实修的意义了。没有四静虑、四无色等种种定的修行,试问那里有什么俱舍宗

  佛教所以特别重视定,而且特别重视定的实践,乃因佛教是自觉中心的宗教,而自觉之智非定无从开发,从定开发智慧,运用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乱丝,始可获得自觉与解脱,所以在佛教的实修上或悟证上,定学是佛教学者所不可忽略的一环。本品的三十九颂中,前三十八颂,详细说明令心专注一境的禅定,所以名为分别定品;此品是诸品中的最后一品,所以说为第八。品内颂文,大分为:一明诸定功德,二明正法住世。前有三十八颂,次唯最后一颂。于明诸定功德中:初明所依的诸定,后明能依的功德。于明正法住世的一科,历来虽都把他附于本品,但在俱舍法义,说前八品分别诸法,此最后一颂,是正宗分中第二一大科文,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看法,所以顺说于此。

  戊三 明无漏缘

  己一 诸定功德

  庚一 所依诸定

  辛一 四静虑

  静虑四各二 于中生已说 定谓善一境 井伴五蕴性 初具伺喜乐 后渐离前支

  诸智所成的功德,在前智品已经说过;余静虑等所成的功德,现在应当辨别,于中先辨所依止定,然而:《诸定内,静虑是怎样的,当又是我们首先要知道的。前面说过,定有两种:一由前世的造业力而自然生得的定地,名为生得定;一由渐渐修业所得的定,名为修得定。如在欲界的散地,得上界的定地生,其七专注一境时,就称为修得定。具生得定有八种之别:即色界的四禅天与无色界的四空处。修得定亦有八种:即四静虑与四无色定。现在先说四静虑。

  四静虑各二静虑差别,总有四种:即初静虑、二静虑、三静虑、四静虑。如是四静虑又各有二:即第一生静虑与第二定静虑。什么叫做静虑

  这名义先当解释。光记说:“由定寂静慧能审虑,审虑即是如实了知义,从用及果为名,故名静虑。如契经说:心若在定,能如实了知”。又说:“有余部计审虑是思,为简彼说,故言此宗审虑以慧为体”。有人这样问:假定寂静审虑就叫做静虑的话,那八地等持岂不是都应名为静虑厂吗

  不然!要晓得,静虑这个名称,是从胜立名的,唯色界定独得胜义,所以色定立名静虑。怎知色定独名为胜

  论文说有四义:一、诸等持内摄十八支;二、止观均行最能审虑;三、得现法乐住;四、是乐通行。婆沙八十评家说:“具断结、正观二义,名为静虑。欲三摩地,虽正观非断结;无色定,虽断结非正观。复次,遍观遍断名静虑;欲三摩地虽遍观非遍断;无色定二义俱缺。复次,能静息一切烦恼,及能思虑一切所缘,名为静虑;欲三摩地虽思虑一切所缘,非静息一切烦恼;无色定二义都无。复次,无色定有静无虑;欲界三摩地有虑无静;色定俱有故名静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婆沙百四一又说:“静谓寂静,虑谓筹虑,此四地中,定慧平等,故称静虑”。

  于中生已说 谓于二种静虑中,第一生静虑,在前世间品已说。如世间品说色界中有十七天,就是生静虑。若以颂文显示:三一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就是说的生静虑。

  定谓善一境并伴五蕴性 谓于二种静虑中,第二定静虑,其体唯是善性,心一境性,以善等持而为自性,假定并加助伴,那就以五蕴为体。经部解释定静虑说:是心同一类,说名为定,什么道理

  因三摩提,是依增上心学,而心清净为胜,经中说为四定,如杂含三十说:“何等为增上意学?若比丘离恶欲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乃至第四禅具足住”。

  初具伺喜乐后渐离前支 是静虑体,同为心一境性,为什么分为初、二、三、四静虑不同

  这是约他所具支数的多少不同而分的:如于初定,具伺、喜、乐,名初静虑。即由于此,亦可知其具有寻义,因为寻伺二者,必定是俱行的,如烟与火。有人难说:寻伺必定俱行,这话不大靠得住,如中间定就是无寻而唯伺的。现在遮彼所难道:无有伺、喜、乐之伺离寻,所以说必俱,不是说一切独伺不离寻。其后三定,逐渐离去前支。如离寻伺而唯具喜乐支,立第二静虑;若离寻伺及喜而唯具乐支,立第三静虑;设离寻伺喜乐四者,立为第四静虑。如是于心一境性,由于寻伺喜乐的具不具,所以分为四种。中含四二分别观法经说:“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喜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离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得第三禅成就游;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

  辛二 四无色

  无色亦如是 四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

  后色起从心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色界四静虑定,如前已说;无色界四无色定,今当分辨。于中,初句及四蕴,明体性;离下地三字,约离染生分四;次两句颂,显除色想;第五句颂,释总名;第六句颂,释妨难;后四句颂,释别名。

  无色亦如是四蕴 此四无色与四静虑,不但其数相同,就是自性亦同。所谓数同,就是同为四数。所谓自性同,就是四各有二,第一生无色与…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