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跟他们修气脉的次第、方法,很有关系。此即所谓「三密相应」也。
三密相应
既每一尊佛、每一位菩萨都有其各自对应的脉,而每一脉又各自有其对应的脉音─在脉上的轮位或穴处,都有其「共振频率」所对应的脉音;听说梵文的五十个字母,即是从各脉轮所衍出的脉音。于是乎,将各脉的脉音,以脉行的方向连贯起来,即成此脉所对应的咒音。因此每一尊佛、每一位菩萨,即有其各专属的咒语。
其次,在通调气脉的过程;于每一轮位或穴处,亦相应有其各自的身印(即常谓的瑜伽动作)与手印。同样,每脉于轮位或穴处,亦相应有其各自的意象与观想。在我的经验中,常于气脉将通之际,会连带产生一些幻觉。
因此气脉与咒音、动作和意象、观想,本有其内在的对应关系。而密宗的「三密相应」,即是应用此理而有的修行方式,不知者谓为神秘,已知者视为平常。
气脉生理学
所以,我倒将「三密相应」者,视为一套『精致的气脉生理学』。现代的医学都视「解剖生理学」为正宗,但能被解剖者是什么人呢?是死人也!而人既死了,当然就看不到气脉的存在与变化,更甭论意象与咒音。所以解剖学者,只是低级而下流的学问而已!若对健康者,尤其是修道者而言,此气脉生理学才更合宜。
其次,此不仅修道者可用,就算行医治病也是挺管用的。比如肝炎,先查明此病是何脉不通?再其次,再查出欲通此脉:当作何种观想?诵何种咒音?及结何等手印及身印?所以八万四千种病,乃各有其相对之咒音与结印。
或问:法师既说这么多,那你生病时也这么用吗?甚至如我们生病时,你建议我们当如何呢?
答言:我禅坐这么多年来,倒未生过什么重病。然而如生病时,我的建议通常是:先放松心情,好好休息一下,如能打坐更好。当然此时的打坐,不能再「求好心切」了,而只能当「有坐总比没坐好」的心态安心调养。除非病况始终不好,甚至愈来愈严重;否则不必急着求医问卜。
以上,既气脉与意象观想,大有关系;而意象与观想,又是一切文学的重点,所以气脉生理学乃与文学有关。其次,脉音也必与语言、音乐大有关系。所以我从气脉的觉受中,乃肯定文学、音乐、瑜伽、舞蹈、拳术,乃同源所出。然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却分道扬镖;于是因失其所本,遂不得不愈变愈光怪陆离。
身心之间
以上所说诸脉相的变化,似颇外道的。然若在调气脉前,即已有佛法的正知见者,则气脉的调适还将裨益于心法的提升,此为身心本是一体相关者也。以下略述:
既中脉乃与「无分别智」对应,故中脉者即相应于「真空」的境界,亦可称为「根本智」与「一切智」。而从中脉所衍生出的八大支脉及周身七万二千条细脉,则对应于「妙有」,或称为「后得智」与「道种智」。因此若能从中脉而顺通内外诸脉,则成就于「空有不二」的「一切道种智」。
在《中观》里有偈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这我们如从调适气脉的角度来意会,则可说:必从周边的脉(喻俗谛)内摄后,才能打通第一义的中脉。
其次,何以周边的脉最初称为「俗谛」;而待打通中脉后,即名「后得智」?答曰:为待打通中脉后,周身的脉能完成于「四大周天」故。而周天的脉乃与心态的平衡,大有关系。
心态的平衡
内向与外向:在众生的性向中,有偏于内向者,亦有偏于外向者;内向较闭塞,而外向多夸张。然若能从打通中脉而顺通内外诸脉,则内外为一体也;以一体故,能消除内向与外向的偏端。
理性与感性:即使是现代心理学,也已承认「人的左右脑,所司功能不同,一偏于理性,一偏于感性。」然若能从打通中脉而顺通左右诸脉,则左右为一体也;以一体故,能消除理性与感性的偏端。
以个人而言,我从小即较理性而迟于感性。在打坐的过程中,总感觉右边的脉皆较难疏通。而经一番辛苦后,现左右脉皆已较顺畅了;于是乎,我的感性也比从前敏锐了─至少在文学、音乐、美术的认知与品味,确比从前高明一些矣!
贪卑与瞋慢:大致而言,如一个人的气偏于上行,则心态上多现形为瞋慢。我们常说「高慢的人,眼睛长在头顶上」,其实是指气偏于上行、上积故。反之,若气偏于下行或下积,则现形为贪卑。然若能从打通中脉而顺通上下诸脉,则上下为一体也;以一体故,能消除贪卑与瞋慢的偏端。
阳刚与阴柔:何以男众偏于阳刚,而女众偏于阴柔呢?男众以偏阳故,脉常行于背部之督脉;而女众以偏阴故,脉常行于腹部之任脉。于是乎,既生理的脉相有所差别,则何免于外形与个性的差异?然若能从打通中脉而顺通前后诸脉,则前后为一体也;以一体故,能消除阳刚与阴柔的偏端。
故能完成于四大周天者,非只于生理的通调安适,更必全成于心理的平衡与踏实,故得称为「后得智」。
成佛与度众生
最后我们来讨论,佛法的终结目标:成佛与度众生。这我们且以四个层次来说明:
中观的理:就理而言,佛者觉也,即觉悟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真理。而此理即是「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而空者,即是「无自性」也。故能悟得缘起空性的总则,称为「成佛」。
其次,能于千差万别的缘起相中,分辨其本末、始终、因果、去来等诸相的变化者,称为「度众生」。因为所谓「众生」者,即「众缘所生法」尔。
故能觉了一切缘起的总相与别相,即所谓的性相二门,即成就于「理无碍」的解脱境界。
禅修的心:所谓成佛者,即证悟于「无分别智」的境界也。故禅宗常言「无心之谓道」。必证得无心境界,始与觉道相应。故能从无分别智中,消尽一切的妄想执着,则称为「度众生」。因为所谓「众生」者,即心识中纷纭蔚起的分别意识。凡夫的心,即众生的心;故必度尽一切心内的众生,才能究竟觉道。
其次,我们亦可以禅宗所谓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来诠释成佛与度众生。心能常寂,称为「成佛」。虽照了一切境界,而心恒不动不乱,称为「度众生」─心不为境转,故成就于度;反之,若存心去度众生者,事实上已被众生度去矣!
密宗的脉:这前面已讲得很多了。所谓成佛,即开通中脉,尤其是心法的中脉。而度众生者,即从开通中脉,而顺通周身七万二千条细脉。
大乘之行:在后期的大乘佛法,乃以「福慧两足」为成佛,而以「弘法布教」来度众生。然而若理未明,心未悟,脉未通;则用什么去度众生呢?又福慧的资粮当从何而能具足呢?亦不过从明理、悟心、调脉去具足的。后期的大乘佛法,其实已渐失却佛陀出世解脱的本怀,而落入人情与恋世的窠臼中。
小结
我们讲调气脉讲到现在,重点还非如何用偏方或密诀去调适未通的脉,而只强调身心本是不一不异;故就佛法的立场,还当从调心中去努力,心通脉自调,有如顺水而推舟。至于福慧具足者,若心通脉调者,自然会形成一个很大的磁场,而吸引有缘的众生来亲近。于是顺势而说法布教,则福慧具足的佛道,虽无心于求亦水到渠成尔!
《禅悟密法 正经、奇经与中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