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悟密法 正經、奇經與中脈▪P2

  ..續本文上一頁:跟他們修氣脈的次第、方法,很有關系。此即所謂「叁密相應」也。

  

  叁密相應

  既每一尊佛、每一位菩薩都有其各自對應的脈,而每一脈又各自有其對應的脈音─在脈上的輪位或穴處,都有其「共振頻率」所對應的脈音;聽說梵文的五十個字母,即是從各脈輪所衍出的脈音。于是乎,將各脈的脈音,以脈行的方向連貫起來,即成此脈所對應的咒音。因此每一尊佛、每一位菩薩,即有其各專屬的咒語。

  

  其次,在通調氣脈的過程;于每一輪位或穴處,亦相應有其各自的身印(即常謂的瑜伽動作)與手印。同樣,每脈于輪位或穴處,亦相應有其各自的意象與觀想。在我的經驗中,常于氣脈將通之際,會連帶産生一些幻覺。

  

  因此氣脈與咒音、動作和意象、觀想,本有其內在的對應關系。而密宗的「叁密相應」,即是應用此理而有的修行方式,不知者謂爲神秘,已知者視爲平常。

  

  氣脈生理學

  所以,我倒將「叁密相應」者,視爲一套『精致的氣脈生理學』。現代的醫學都視「解剖生理學」爲正宗,但能被解剖者是什麼人呢?是死人也!而人既死了,當然就看不到氣脈的存在與變化,更甭論意象與咒音。所以解剖學者,只是低級而下流的學問而已!若對健康者,尤其是修道者而言,此氣脈生理學才更合宜。

  

  其次,此不僅修道者可用,就算行醫治病也是挺管用的。比如肝炎,先查明此病是何脈不通?再其次,再查出欲通此脈:當作何種觀想?誦何種咒音?及結何等手印及身印?所以八萬四千種病,乃各有其相對之咒音與結印。

  

  或問:法師既說這麼多,那你生病時也這麼用嗎?甚至如我們生病時,你建議我們當如何呢?

  

  答言:我禅坐這麼多年來,倒未生過什麼重病。然而如生病時,我的建議通常是:先放松心情,好好休息一下,如能打坐更好。當然此時的打坐,不能再「求好心切」了,而只能當「有坐總比沒坐好」的心態安心調養。除非病況始終不好,甚至愈來愈嚴重;否則不必急著求醫問蔔。

  

  以上,既氣脈與意象觀想,大有關系;而意象與觀想,又是一切文學的重點,所以氣脈生理學乃與文學有關。其次,脈音也必與語言、音樂大有關系。所以我從氣脈的覺受中,乃肯定文學、音樂、瑜伽、舞蹈、拳術,乃同源所出。然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卻分道揚镖;于是因失其所本,遂不得不愈變愈光怪陸離。

  

  身心之間

  以上所說諸脈相的變化,似頗外道的。然若在調氣脈前,即已有佛法的正知見者,則氣脈的調適還將裨益于心法的提升,此爲身心本是一體相關者也。以下略述:

  

  既中脈乃與「無分別智」對應,故中脈者即相應于「真空」的境界,亦可稱爲「根本智」與「一切智」。而從中脈所衍生出的八大支脈及周身七萬二千條細脈,則對應于「妙有」,或稱爲「後得智」與「道種智」。因此若能從中脈而順通內外諸脈,則成就于「空有不二」的「一切道種智」。

  

  在《中觀》裏有偈雲:『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這我們如從調適氣脈的角度來意會,則可說:必從周邊的脈(喻俗谛)內攝後,才能打通第一義的中脈。

  

  其次,何以周邊的脈最初稱爲「俗谛」;而待打通中脈後,即名「後得智」?答曰:爲待打通中脈後,周身的脈能完成于「四大周天」故。而周天的脈乃與心態的平衡,大有關系。

  

  心態的平衡

  內向與外向:在衆生的性向中,有偏于內向者,亦有偏于外向者;內向較閉塞,而外向多誇張。然若能從打通中脈而順通內外諸脈,則內外爲一體也;以一體故,能消除內向與外向的偏端。

  

  理性與感性:即使是現代心理學,也已承認「人的左右腦,所司功能不同,一偏于理性,一偏于感性。」然若能從打通中脈而順通左右諸脈,則左右爲一體也;以一體故,能消除理性與感性的偏端。

  

  以個人而言,我從小即較理性而遲于感性。在打坐的過程中,總感覺右邊的脈皆較難疏通。而經一番辛苦後,現左右脈皆已較順暢了;于是乎,我的感性也比從前敏銳了─至少在文學、音樂、美術的認知與品味,確比從前高明一些矣!

  

  貪卑與瞋慢:大致而言,如一個人的氣偏于上行,則心態上多現形爲瞋慢。我們常說「高慢的人,眼睛長在頭頂上」,其實是指氣偏于上行、上積故。反之,若氣偏于下行或下積,則現形爲貪卑。然若能從打通中脈而順通上下諸脈,則上下爲一體也;以一體故,能消除貪卑與瞋慢的偏端。

  

  陽剛與陰柔:何以男衆偏于陽剛,而女衆偏于陰柔呢?男衆以偏陽故,脈常行于背部之督脈;而女衆以偏陰故,脈常行于腹部之任脈。于是乎,既生理的脈相有所差別,則何免于外形與個性的差異?然若能從打通中脈而順通前後諸脈,則前後爲一體也;以一體故,能消除陽剛與陰柔的偏端。

  

  故能完成于四大周天者,非只于生理的通調安適,更必全成于心理的平衡與踏實,故得稱爲「後得智」。

  

  成佛與度衆生

  最後我們來討論,佛法的終結目標:成佛與度衆生。這我們且以四個層次來說明:

  

  中觀的理:就理而言,佛者覺也,即覺悟宇宙間至高無上的真理。而此理即是「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而空者,即是「無自性」也。故能悟得緣起空性的總則,稱爲「成佛」。

  

  其次,能于千差萬別的緣起相中,分辨其本末、始終、因果、去來等諸相的變化者,稱爲「度衆生」。因爲所謂「衆生」者,即「衆緣所生法」爾。

  

  故能覺了一切緣起的總相與別相,即所謂的性相二門,即成就于「理無礙」的解脫境界。

  

  禅修的心:所謂成佛者,即證悟于「無分別智」的境界也。故禅宗常言「無心之謂道」。必證得無心境界,始與覺道相應。故能從無分別智中,消盡一切的妄想執著,則稱爲「度衆生」。因爲所謂「衆生」者,即心識中紛纭蔚起的分別意識。凡夫的心,即衆生的心;故必度盡一切心內的衆生,才能究竟覺道。

  

  其次,我們亦可以禅宗所謂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來诠釋成佛與度衆生。心能常寂,稱爲「成佛」。雖照了一切境界,而心恒不動不亂,稱爲「度衆生」─心不爲境轉,故成就于度;反之,若存心去度衆生者,事實上已被衆生度去矣!

  

  密宗的脈:這前面已講得很多了。所謂成佛,即開通中脈,尤其是心法的中脈。而度衆生者,即從開通中脈,而順通周身七萬二千條細脈。

  

  大乘之行:在後期的大乘佛法,乃以「福慧兩足」爲成佛,而以「弘法布教」來度衆生。然而若理未明,心未悟,脈未通;則用什麼去度衆生呢?又福慧的資糧當從何而能具足呢?亦不過從明理、悟心、調脈去具足的。後期的大乘佛法,其實已漸失卻佛陀出世解脫的本懷,而落入人情與戀世的窠臼中。

  

  小結

  我們講調氣脈講到現在,重點還非如何用偏方或密訣去調適未通的脈,而只強調身心本是不一不異;故就佛法的立場,還當從調心中去努力,心通脈自調,有如順水而推舟。至于福慧具足者,若心通脈調者,自然會形成一個很大的磁場,而吸引有緣的衆生來親近。于是順勢而說法布教,則福慧具足的佛道,雖無心于求亦水到渠成爾!

  

《禅悟密法 正經、奇經與中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