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与解脱
87.11.20
开悟与解脱
西部牛仔的套头功
缩头乌龟的境界
禅门的问候语
如何缩头
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若人死光了,该怎么办?
问题的本质
何以骑虎难下
总结
开悟与解脱
禅期将结束了,故今天来讲一个较堂皇的题目─「开悟与解脱」。参禅为了开悟,而学佛乃为解脱,这原是很明确的。可是一般人却觉得要开悟很困难,尤其要解脱更是遥远。
这就像今天下午所讲的:要发愿「大梦先觉」。各位在听的当下,或还觉得「对!对!对!当发愿大梦先觉。」故而雄心万丈、英姿焕发。但等拜了佛,喝过水,上完厕所后,便壮志全消矣!想想说开悟,我这个人不照镜子,也自知是什么根性。为开悟者,乃六祖慧能、马祖道一等大善根器人的事,与我有何干系呢?
我其他的妄想都曾打过,就是不敢打着要「开悟」的妄想。否则不只悟不了,还恐怕着魔发狂哩!如果要在禅堂里数息、修定,那我还勉强当个精进组的;至于参禅嘛,则只能随喜尔!所以虽大家口口声声「禅呀!禅呀!」可是你却只敢在禅门外遥望,而不敢真登堂入室也。所以虽策身于禅堂,心曾何落实呢?
至于解脱呢?如《阿弥陀经》上所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想想解脱的境界,大概还离我有十万亿佛土吧!所以求不求解脱呢?求呀!但何以皆在原地踏步呢?
这种情况就像我们当学生时,常常被迫到介寿堂前喊口号。「万岁!万万岁!」当你跟随大众慷慨激昂地喊完口号后,却徒然地放下手曰:「他几岁,到底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若一方面跟随着摇旗吶喊:「我要解脱!我要解脱!」一方面却更觉得:我与解脱,似乎怎么搭也搭不上线。所以这样的学佛、参禅,竟有何受用的呢?所以我今天要讲:开悟原很简单,而欲解脱,竟也很省力。
西部牛仔的套头功
为什么呢?因只要学会一种功夫就可以了!什么功夫呢?不是铁头功,而是缩头功。何以缩头功,既可以开悟又可以解脱呢?我想在座各位,不管男众、女众、在家众或出家众,一定都看过西部片,对不对?西部片里的牛仔,怎么抓羊、套牛的呢?都是先拿条绳子,打个结;然后再用这个绳结去套牛或羊。牛仔不会去套它们的手,它们的脚,也不会去套它们的尾巴,而是必套头也。
这也就说:那些牛羊等,就是为不曾学好缩头功,所以才会被套住。所以要学会「先不被套牢而解脱自在」,而不是等已被套牢了,才泪眼汪汪地摇尾乞怜:「我很温顺哩!你不要杀我呀!」早来不及也。这是第一个缩头功的比喻。
缩头乌龟的境界
其次,我们讲「缩头乌龟的境界」。我师父最近几年,因热衷于佛教事业的发展,所以需要更多人去护持他,尤其需要身边的弟子大大地发心。可是很奇怪,愈是早期的弟子,愈不发心─可能为学禅故,八风吹不动也。所以他也真无可奈何!
有一天,他决定用激将法,故当众调侃说:「你们这些人真是没有用,我白白米养了一群乌龟,故每个都是缩头缩尾的成不了大器!」他讲过之后,虽还是没有人发心,却有些人因此而闷得吃不下饭。(可惜!我当时不在场也。)
过一段时间后,我也不知道为了什么事,乃回农禅寺去也。于是乎,师兄弟们看到我回来,赶快一吐为快:古德不是说「出家乃大丈夫也,非将相所能为!」而师父竟嘲讽我们为缩头乌龟。
我说:「汝等跟师父学禅,学了这么久,竟还不知道这里有什么禅机吗?」「有禅机吗?真是不知道哩!」「你可知道:缩头缩尾是何等人的境界?」「从未听说过呀!」「好!跟大师兄叩头,我才开示你:缩头缩尾是何等人的境界?」
曰:「缩头缩尾者,乃阿罗汉的境界也!」为什么呢?前不造业是缩头,后不受报是缩尾。所以呀!师父乃在夸奖你们,而你们竟还自寻苦恼哩!他听过后,从此很发心,不是发心当佛门龙象,而是发心学禅门乌龟。
禅门的问候语
记得,有些人曾向我建议:「虽佛门里,大家见面,乃习惯以合掌称念『阿弥陀佛』而互相问候!但那是净土宗的作风,与我们学禅的不怎么相应,我们何不换个较有禅意的问候语呢?」
于是乎,我乃建议诸位:以后大家见了面,就以「缩头乌龟」和「一边凉快」而互相问候吧!如张三称:「缩头乌龟!」则李四答:「一边凉快!」真是禅意绵绵、道心梗梗。
盖既「缩头乌龟」是阿罗汉的境界,也「一边凉快」是阿罗汉的境界!因一边者,即是到彼岸;而凉快者,寂静涅槃也。记得喔!以后见面时,不要再:「师兄!师姊!菩萨呀!」多俗气呢!
如何缩头
1.马其顿国王的解结法
至于应如何缩头呢?我们首先看:马其顿国王的解结法。听说希腊自古相传有一个绳结,且古仙人还预言道:谁若能解开这个结,谁就能称霸天下。然以希腊诸先王们,都不曾解开过这个结;所以希腊历代先王乃不能称霸天下也。
于是等马其顿王子就位当上国王后,大家就急着把那个结拿出来,请他解─看他能否称霸天下?结果马其顿连是什么结?都没看清楚!就抡起宝剑,一刀两断去也!「解什么结?去他个鬼!」所以马其顿后来,乃征服了半个天下。
各位看!马其顿这种手法,跟禅宗何等相应!很可惜他未曾参禅,不然不只早已开悟,必也一代宗师哩!但有人说:「以他不是真解了结,而是用刀砍断的,所以只能征服半个天下!」这是世间不懂禅的人说的。
而我的看法,乃:他虽不曾用手去解结,但至少已动刀了,所以只能征服半个天下。如果他连心都不动的话,便能征服整个天下!各位,你觉得呢?
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是着手去解结。否则这个结还没解,那个结又纠缠起来了!有智慧的人,乃是一眼就堪破它,故能了无罣碍。这是第一种缩头法。
2.南泉救鹅
其次,我们且看南泉普愿禅师的公案。谅各位已听过「南泉斩猫」的公案。但这次他不将斩猫,而是救鹅,救那只鹅呢?
宣州剌史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和尚作么生出得?」泉召大夫,陆应诺。泉曰:「出也。」陆从此开解。
为什么泉曰:「出也!」便陆大夫从此开解呢?我们讲白一点,南泉禅师乃说:「陆大夫!你不要自以为聪明或慈悲,而想救那只鹅。其实,你正是那只鹅哩!不只救它不得,还得请人救你呢?所以嘛,你赶快自个出来吧!」这陆大夫也是个有慧根的人,所以乍听之下就走为上策,故从此不再烦恼。
这鹅,乃比喻众生;而瓶者,则为周遭所碰到的境界。故请问各位:「这鹅,是用什么饲料养大的呢?」曰:乃用贪、瞋、痴、慢、疑等而养大的啦!
不是吗?众生最初还安份点,后来乃以贪瞋痴慢等而自我扩张。故扩张到最后,便与周遭的环境起冲突了。而冲突之后,叫他改变环境,他又没有这种能力─故曰「不得毁瓶」。或者竟要他改变自己,削足适履,他乃更不愿意─故曰「不得损鹅」。于是乎,就形成两难的问题。
所以,若待这个时节再去找人排解,我想谁都没有办法。所以南泉怎么救这只鹅呢?不入瓶中,是上上策。那如果已被坑进去了呢?不将养大,是次中策。至于已被坑进去,又将养得肥肥的,就只能毁瓶损鹅,故为下下策也。
所以诸位鹅等!不入瓶中,是上上策。赶快缩头出来吧!这是第二种缩头法。
3. 香严上树
再其次,我们讲「香严上树」的公案。香严禅师既开悟后,便也坐镇一方,开始教化众生。故有一天,乃上堂曰:
「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蹋枝,手不攀枝。树下忽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不对他,又违他所问。若对他,又丧身失命。当恁么时,作么生即得?」时有虎头招上座出众云:「树上即不问,未上树时请和尚道。」师乃呵呵大笑。
香严禅师何以呵呵大笑呢?因为诡计已被拆穿矣!盖这个问题本就是无中生有的嘛!他原想用此去套牢禅众,结果竟一语未了,即被识破!不好玩?
何以这本是无中生有的问题,你想:有人上树,却脚不蹋枝,手不攀条;而单用口衔树枝来支撑身体的吗?绝无仅有!
其次,若树下忽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那不回答也没关系,谁叫他不识时务,却于此要命时刻发问。反之,若欲回答,也不难:或把手攀回树去,或将脚踩上枝端。谁规定你一定得口衔树枝呢?甚至欲回答,也不必执着非用口说。何不学黄檗禅师,径一巴掌打过去;如果因在树上,手打不到,那就用脚踹去。更干脆!
所以这岂非「无中生有」的问题呢?可是我实言告汝:就是用无中生有的问题,才能考倒天下英雄好汉。因为一切英雄好汉,必将本着「挣出头地」的愿习而欲作答。结果想得昏天暗地、日月无光;竟只一个个地被套牢─既上不得去,也下不得来。
所以虎头招上座,怜悯众生,故出众云:「树上即不问,未上树时,请和尚道。」大众还是不要上当吧!我觉得招上座,虽识破了诡计,不过他的回答却不够绝!
如果是我,且喝道:「拿斧头来,将树砍倒,看你还如何作怪?」事实上,很多禅宗的对话都是这个样子:你想套牢我的头,那我且拆散你的骨。
所以虽对世间人而言,却是无中生有的问题最难解决。可是就学禅者而言,他的绝招就是专门撩倒这些无中生有的问题。怎么去撩倒呢?
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下面我们来参一个话头:「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想…
《法云灌顶 开悟与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