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與解脫
87.11.20
開悟與解脫
西部牛仔的套頭功
縮頭烏龜的境界
禅門的問候語
如何縮頭
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若人死光了,該怎麼辦?
問題的本質
何以騎虎難下
總結
開悟與解脫
禅期將結束了,故今天來講一個較堂皇的題目─「開悟與解脫」。參禅爲了開悟,而學佛乃爲解脫,這原是很明確的。可是一般人卻覺得要開悟很困難,尤其要解脫更是遙遠。
這就像今天下午所講的:要發願「大夢先覺」。各位在聽的當下,或還覺得「對!對!對!當發願大夢先覺。」故而雄心萬丈、英姿煥發。但等拜了佛,喝過水,上完廁所後,便壯志全消矣!想想說開悟,我這個人不照鏡子,也自知是什麼根性。爲開悟者,乃六祖慧能、馬祖道一等大善根器人的事,與我有何幹系呢?
我其他的妄想都曾打過,就是不敢打著要「開悟」的妄想。否則不只悟不了,還恐怕著魔發狂哩!如果要在禅堂裏數息、修定,那我還勉強當個精進組的;至于參禅嘛,則只能隨喜爾!所以雖大家口口聲聲「禅呀!禅呀!」可是你卻只敢在禅門外遙望,而不敢真登堂入室也。所以雖策身于禅堂,心曾何落實呢?
至于解脫呢?如《阿彌陀經》上所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想想解脫的境界,大概還離我有十萬億佛土吧!所以求不求解脫呢?求呀!但何以皆在原地踏步呢?
這種情況就像我們當學生時,常常被迫到介壽堂前喊口號。「萬歲!萬萬歲!」當你跟隨大衆慷慨激昂地喊完口號後,卻徒然地放下手曰:「他幾歲,到底跟我有什麼關系呢?」
所以若一方面跟隨著搖旗吶喊:「我要解脫!我要解脫!」一方面卻更覺得:我與解脫,似乎怎麼搭也搭不上線。所以這樣的學佛、參禅,竟有何受用的呢?所以我今天要講:開悟原很簡單,而欲解脫,竟也很省力。
西部牛仔的套頭功
爲什麼呢?因只要學會一種功夫就可以了!什麼功夫呢?不是鐵頭功,而是縮頭功。何以縮頭功,既可以開悟又可以解脫呢?我想在座各位,不管男衆、女衆、在家衆或出家衆,一定都看過西部片,對不對?西部片裏的牛仔,怎麼抓羊、套牛的呢?都是先拿條繩子,打個結;然後再用這個繩結去套牛或羊。牛仔不會去套它們的手,它們的腳,也不會去套它們的尾巴,而是必套頭也。
這也就說:那些牛羊等,就是爲不曾學好縮頭功,所以才會被套住。所以要學會「先不被套牢而解脫自在」,而不是等已被套牢了,才淚眼汪汪地搖尾乞憐:「我很溫順哩!你不要殺我呀!」早來不及也。這是第一個縮頭功的比喻。
縮頭烏龜的境界
其次,我們講「縮頭烏龜的境界」。我師父最近幾年,因熱衷于佛教事業的發展,所以需要更多人去護持他,尤其需要身邊的弟子大大地發心。可是很奇怪,愈是早期的弟子,愈不發心─可能爲學禅故,八風吹不動也。所以他也真無可奈何!
有一天,他決定用激將法,故當衆調侃說:「你們這些人真是沒有用,我白白米養了一群烏龜,故每個都是縮頭縮尾的成不了大器!」他講過之後,雖還是沒有人發心,卻有些人因此而悶得吃不下飯。(可惜!我當時不在場也。)
過一段時間後,我也不知道爲了什麼事,乃回農禅寺去也。于是乎,師兄弟們看到我回來,趕快一吐爲快:古德不是說「出家乃大丈夫也,非將相所能爲!」而師父竟嘲諷我們爲縮頭烏龜。
我說:「汝等跟師父學禅,學了這麼久,竟還不知道這裏有什麼禅機嗎?」「有禅機嗎?真是不知道哩!」「你可知道:縮頭縮尾是何等人的境界?」「從未聽說過呀!」「好!跟大師兄叩頭,我才開示你:縮頭縮尾是何等人的境界?」
曰:「縮頭縮尾者,乃阿羅漢的境界也!」爲什麼呢?前不造業是縮頭,後不受報是縮尾。所以呀!師父乃在誇獎你們,而你們竟還自尋苦惱哩!他聽過後,從此很發心,不是發心當佛門龍象,而是發心學禅門烏龜。
禅門的問候語
記得,有些人曾向我建議:「雖佛門裏,大家見面,乃習慣以合掌稱念『阿彌陀佛』而互相問候!但那是淨土宗的作風,與我們學禅的不怎麼相應,我們何不換個較有禅意的問候語呢?」
于是乎,我乃建議諸位:以後大家見了面,就以「縮頭烏龜」和「一邊涼快」而互相問候吧!如張叁稱:「縮頭烏龜!」則李四答:「一邊涼快!」真是禅意綿綿、道心梗梗。
蓋既「縮頭烏龜」是阿羅漢的境界,也「一邊涼快」是阿羅漢的境界!因一邊者,即是到彼岸;而涼快者,寂靜涅槃也。記得喔!以後見面時,不要再:「師兄!師姊!菩薩呀!」多俗氣呢!
如何縮頭
1.馬其頓國王的解結法
至于應如何縮頭呢?我們首先看:馬其頓國王的解結法。聽說希臘自古相傳有一個繩結,且古仙人還預言道:誰若能解開這個結,誰就能稱霸天下。然以希臘諸先王們,都不曾解開過這個結;所以希臘曆代先王乃不能稱霸天下也。
于是等馬其頓王子就位當上國王後,大家就急著把那個結拿出來,請他解─看他能否稱霸天下?結果馬其頓連是什麼結?都沒看清楚!就掄起寶劍,一刀兩斷去也!「解什麼結?去他個鬼!」所以馬其頓後來,乃征服了半個天下。
各位看!馬其頓這種手法,跟禅宗何等相應!很可惜他未曾參禅,不然不只早已開悟,必也一代宗師哩!但有人說:「以他不是真解了結,而是用刀砍斷的,所以只能征服半個天下!」這是世間不懂禅的人說的。
而我的看法,乃:他雖不曾用手去解結,但至少已動刀了,所以只能征服半個天下。如果他連心都不動的話,便能征服整個天下!各位,你覺得呢?
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是著手去解結。否則這個結還沒解,那個結又糾纏起來了!有智慧的人,乃是一眼就堪破它,故能了無罣礙。這是第一種縮頭法。
2.南泉救鵝
其次,我們且看南泉普願禅師的公案。諒各位已聽過「南泉斬貓」的公案。但這次他不將斬貓,而是救鵝,救那只鵝呢?
宣州剌史陸亘大夫問南泉:「古人瓶中養一鵝,鵝漸長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毀瓶,不得損鵝,和尚作麼生出得?」泉召大夫,陸應諾。泉曰:「出也。」陸從此開解。
爲什麼泉曰:「出也!」便陸大夫從此開解呢?我們講白一點,南泉禅師乃說:「陸大夫!你不要自以爲聰明或慈悲,而想救那只鵝。其實,你正是那只鵝哩!不只救它不得,還得請人救你呢?所以嘛,你趕快自個出來吧!」這陸大夫也是個有慧根的人,所以乍聽之下就走爲上策,故從此不再煩惱。
這鵝,乃比喻衆生;而瓶者,則爲周遭所碰到的境界。故請問各位:「這鵝,是用什麼飼料養大的呢?」曰:乃用貪、瞋、癡、慢、疑等而養大的啦!
不是嗎?衆生最初還安份點,後來乃以貪瞋癡慢等而自我擴張。故擴張到最後,便與周遭的環境起沖突了。而沖突之後,叫他改變環境,他又沒有這種能力─故曰「不得毀瓶」。或者竟要他改變自己,削足適履,他乃更不願意─故曰「不得損鵝」。于是乎,就形成兩難的問題。
所以,若待這個時節再去找人排解,我想誰都沒有辦法。所以南泉怎麼救這只鵝呢?不入瓶中,是上上策。那如果已被坑進去了呢?不將養大,是次中策。至于已被坑進去,又將養得肥肥的,就只能毀瓶損鵝,故爲下下策也。
所以諸位鵝等!不入瓶中,是上上策。趕快縮頭出來吧!這是第二種縮頭法。
3. 香嚴上樹
再其次,我們講「香嚴上樹」的公案。香嚴禅師既開悟後,便也坐鎮一方,開始教化衆生。故有一天,乃上堂曰:
「若論此事,如人上樹,口銜樹枝─腳不蹋枝,手不攀枝。樹下忽有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不對他,又違他所問。若對他,又喪身失命。當恁麼時,作麼生即得?」時有虎頭招上座出衆雲:「樹上即不問,未上樹時請和尚道。」師乃呵呵大笑。
香嚴禅師何以呵呵大笑呢?因爲詭計已被拆穿矣!蓋這個問題本就是無中生有的嘛!他原想用此去套牢禅衆,結果竟一語未了,即被識破!不好玩?
何以這本是無中生有的問題,你想:有人上樹,卻腳不蹋枝,手不攀條;而單用口銜樹枝來支撐身體的嗎?絕無僅有!
其次,若樹下忽有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那不回答也沒關系,誰叫他不識時務,卻于此要命時刻發問。反之,若欲回答,也不難:或把手攀回樹去,或將腳踩上枝端。誰規定你一定得口銜樹枝呢?甚至欲回答,也不必執著非用口說。何不學黃檗禅師,徑一巴掌打過去;如果因在樹上,手打不到,那就用腳踹去。更幹脆!
所以這豈非「無中生有」的問題呢?可是我實言告汝:就是用無中生有的問題,才能考倒天下英雄好漢。因爲一切英雄好漢,必將本著「掙出頭地」的願習而欲作答。結果想得昏天暗地、日月無光;竟只一個個地被套牢─既上不得去,也下不得來。
所以虎頭招上座,憐憫衆生,故出衆雲:「樹上即不問,未上樹時,請和尚道。」大衆還是不要上當吧!我覺得招上座,雖識破了詭計,不過他的回答卻不夠絕!
如果是我,且喝道:「拿斧頭來,將樹砍倒,看你還如何作怪?」事實上,很多禅宗的對話都是這個樣子:你想套牢我的頭,那我且拆散你的骨。
所以雖對世間人而言,卻是無中生有的問題最難解決。可是就學禅者而言,他的絕招就是專門撩倒這些無中生有的問題。怎麼去撩倒呢?
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下面我們來參一個話頭:「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想…
《法雲灌頂 開悟與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