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云灌顶 谁是善知识

  谁是善知识

   87.11.16

  

  谁是善知识

  克期取证

  临济义玄

  

  

  

  谁是善知识

  首先说明:我何以停顿这么久,才再举办禅修活动。有人算一算已有四年,我不曾举办过比较长期的禅修活动。虽然在这期间,也有很多人向我鼓吹、煽动,我都不为所动,为什么呢?

  

  第一:目前在台湾,已是到处都有禅修活动。本来不是禅寺的,现也都在举办禅七活动;甚至本来不修禅的法师,现也忙办禅七。于是既禅七活动已供过于求,就又何必劳驾我这个懒人嘛!

  

  其次,更重要的原因乃:个人对于禅修,虽自认为有一点体验;但对于如何去指导禅修,其实是没有把握的─不只没有把握,根本还弄不清楚。虽然我个人教禅的因缘似还不错误!因为在农禅寺所教授的初级禅训班中,第一期便是我教的,那时我还未正式剃度出家哩!所以很多人老早就认定:我是修禅、教禅的。可是如对于禅修的整个架构,都不能自理得很清楚;则即使别人一再黄袍加身,其奈我何!

  

  大约在两年前,个人在禅修上,又有一点较具突破性的体验。于是顺此体验,且将修禅的理念、方法,作了更有系统的整合。所以当时就讲了一个课程,名为《禅悟密法》。当时想:以后便可放手而多举办禅修活动了。《禅悟密法》开讲时,便说:课一讲完,便打禅七。可是当课讲完时,我又黄牛而住山去也。

  

  为什么又不举办禅修活动了呢?其实如你仔细去看:在《禅悟密法》里,乃更重视于平日的用功,而不是待进禅堂后,才开始用功的。所以对于进禅堂后,才去指导:当如何用功,我又没兴趣矣!

  

  其次,我认为很多人想打禅七的心态根本就是错误的。比如说:逃避世俗的干扰。有的人对于例行的工作,作久心烦了,怎么摆脱呢?赶快打个禅修活动吧!至少可眼睛不看,耳朵不听,蒙蒙眬眬地一切不管它─如果腿还不痛的话,其实时间还是顶好混的。可是如果你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而来参加活动。当七天麻醉过后,必然更加痛苦,因为本来的问题根本不曾抒决。倒是因为佬跑了七天,反更不容易再适应尔!于是此又更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师父呀!你下次如果再办,至少打个十天,十五天。然而如似此一办再办,其实对谁有真正的帮助呢?这是第一种逃避的心态。

  

  第二种是休闲的心态:有的人喜欢打禅七。因为在禅七中,既可以听法师开示,又可以随缘用功。还不休闲吗─说是「休闲」,岂非形容得太夸张了?其实并不!很多人虽知禅七活动必精进用功,可是还抱着随喜的心态:反正能捡得多少,算多少,不必太执着嘛!于是在『一切无所求』的心法中,一天混过一天。身心松垮垮的,根本使不上力。

  

  早期于农禅寺中,于打七前几天,大家脸色便变得很沉重,似一副大难临头的样子。那像你们要进禅堂了,还嬉皮笑脸的。那时因报名人数较多,所以录取率不高。记得有一位台大的学弟,还跟我说:当他接到录取通知单时,马上就把单子供在佛前,每天先对它拜过三拜后!然后才上座加紧练习。那时大家都有一种心理准备,打禅七就像是要一人与万人战,故要有「荆轲过易水」的决心,才能进禅堂。而现在有这样心理准备的人,毋乃太稀奇了。

  

  既大家皆公认:打禅七不错呀!所以不参加岂不太对不起自己了呢?于是既抱着休闲的心态,身心如何能凝聚起来!在正式进堂禅修前,有人还建议:「既已作完准备工作,师父且先带我们去溜山吧?」我何止可带你们去溜山,也可带你们去轮回吧!也有人说:「报纸上皆谓这个月的十八号有流星雨,这是百年难逢的好机会,不看太可惜了!」我说:「不要说百年才一次,就算让你一年看个三百六十五次,对你的觉性又有什么提升呢?」说白一点,这流星雨如果不是为媒体炒作得厉害。就算它明明洒落在你面前,你都不会多看它一眼;就算我好心半夜去拉你的腿,要你起来看流星雨,还得担心被你一腿踢下床。然既媒体炒作得热闹,便似不看就终身遗憾。啊!对于你们这些轮回种性的众生,要看流星雨便大大方方地去看吧!反正禁止你们去看,你们也是上不了道的。我只是徒费心机罢了。

  

  问:若非消极地为逃避干扰、或休闲心态,而是抱着积极『求法』之心而来的,法师就不慈悲摄受吗?答:若是抱着『求法』之心而来的,还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等一下再说。

  

  克期取证

  那应抱持着怎样的心态来打七,才是正确的呢?唯『克期取证』而已。事实上在台湾,虽有这么多打禅七、打佛七的活动,但都错失于这最根本的目标。何谓『克期取证』?我们且先用打佛七为例说明。以在《阿弥陀经》里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所以打佛七的目标乃很确定,就是要证得『一心不乱』的境界。至于打禅七呢?当是为了开悟。

  

  在禅宗史上,最初并没有打禅七的惯例。而是整个夏安居、冬安居,连续用功的。而后因沿习雍正皇帝迫玉琳国师门徒开悟的故事,便开启了打禅七的惯例。玉琳国师─也就是万金和尚的故事,想必大家皆已耳悉能详了。至于他的门徒,功夫到底如何呢?雍正皇帝这在禅宗史上说他已在禅法上得到相当大的受用,所以有一天他突然想到:玉琳国师,这么伟大的禅师;而他的后代功夫到底如何呢?结果谘询过后,虽觉得有点功夫,但还脚跟不着地。因此就限他七天开悟,不然的话就砍头。

  

  因此就派着武士,每天挥着利剑跟他讲:你还有六天,你还有五天。所以我们现在的香板,就是仿照那把利剑而制作的。故巡香者拎着香板,四出挥霍。即是谓:各位若不开悟的话,就等着头壳落地吧!而玉琳国师的门徒,虽第一次七没有开悟,但第二次七终于被迫开悟了。而各位之中,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呢?

  

  啊!且不奢言『开悟』,太遥远了!就说是『验收成果』吧!你以为什么人都能验收成果吗?不!唯有平日中已用功上路的人,才可能验收成果─平日已收集资料,然后短期之内克期取证,让它沉淀现形。反之,如平时不收集资料,那不管如何拼命压榨,也必榨不出所以然来。这也就说:我所重视的,倒不是如何在禅堂里快马加鞭、棒喝擒拿,而使各位得到身心的蜕化!因为这并不可靠。

  

  农禅寺最初的禅七,就是这个样子。最初打七者,多是大专生;故都是进了禅堂之后,才开始学方法的。然因为人少,因为年轻,故师父可逼得紧,于是倒能得到一些受用。得到些什么受用呢?我现在回想一下,倒觉得:它只是一种错觉。因为对于平日未曾用功的人,于初用功之际,反能得到较多的感受。而对于经常用功者而言,倒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故,增值的不多。所以有些在禅七中,似得到大受用者,却一出禅堂便全丢光了,光到无颜见江东父老─根本不敢回寺见师父的地步。所以师父的禅法不得不变了,变成以建立正知正见,而着重于平日的用功也。

  

  事实上,各位如注意到我于禅修活动的开示里,还是比较重视于平日的调心。所以为什么我这么久,未再举办较长期的禅修活动?因为既无能办者,也无够资格参加者。何必装模作样,彼此缠来缠去─虽到处是禅师,却与觉悟了不相干!事实上很多活动,虽打着『禅七』的名号,却只是禅训班、禅修营的程度而已,那是克期取证的「打七」呢?

  

  或问:如抱着求法之心而来,又错在什么地方呢?答:前既谓「打七乃为克期取证」尔,则岂有克期取证者还待学方法呢?若待进禅堂再来学方法,早就来不及也。这就像跑百米,岂有边跑边问路的吗?不!跑百米就是得一口气冲到底,何只不能边跑边问路,甚至根本不能转第二个念头。否则,马上被别人赶过去。

  

  所以真打七者,必是于平常中,即方法已经纯熟上路了,然后才进禅堂冲刺。而不是进了禅堂,才临时抱佛脚。所以说:目前台湾的禅七,都还是禅修营尔─为皆待进禅堂,才开始学方法;而等学个皮毛后,又将打道回府去也。而回去后,必又是飞灰烟灭。以等下次再一切重新开始。所以这样的禅七,即使打个五六次、七八次,在身心上又有什么受用呢?

  

  且问各位:你认为我在家师座下,已打过几次禅七呢?以前有位居士在帮我介绍时说:「果煜师啊!已在老师父座下打过几十次禅七?」哈!打过几十次禅七,你以为我几百岁了?我实告各位:乃五次而已!而在座中打七次数比我多者,还比比皆是呢!为何只打过五次禅七呢?这说来话长,不说也吧!所以打七是要看效果的,而不是光论次数,就可以上道的。

  

  所以如抱着求法之心而进禅堂,终究还是错的。其实方法,有那么神秘古怪的吗?至少我个人知道而能够说的,我没有什么隐瞒─早就公诸于世,或在书本里,或在录音带、录影带中,只是各位不关心而已!所以我倒希望:将来真打七的话,进堂反而不再讲开示。欲打七者,先于堂外把书或录影带,看够考试及格再进禅堂。而进堂后,就一路冲到底;而不要老像夏日的蝉,整日聒噪个不停。

  

  事实上,诸位倒不是待进禅堂才学方法。很多人早已学过很多方法,可是总觉得还不够用,而想多捞取一些偏方。所谓「江湖一点诀」,好象我还隐瞒着很多偏方,未曾传授。故令大家,不惜蹉跎岁月,守株待兔。于是我今日,只好昭告诸位:并不是能教授你很多方法者,才叫善知识。有的人数息也教,念佛也教。还不够的话,五停心观、默照禅、大手印什么都来。可是教了老半天,到底谁曾受用呢?不知道!这又不是写学术论文,资料收集唯恐不多。

  

  既方法教太多者,不是善知识。那什么都不教者,当然也不是善知识。至于只教一二种者,是不是善知识呢?却…

《法云灌顶 谁是善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