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平日所打的妄想,大部分是粗妄想。譬如:想过去、想未来,或者想自己的身体,想自己在打妄想。因为这些妄想都是我们作意去想的,故称为「寻」,就是自己去找妄想的意思。粗的妄想,我们都能够反省,譬如:刚才打了什么妄想?现在反省还能知道,哦!我刚才想的是明天要放假了,要到那里去玩?或者什么人对我如何如何!这些能够重复回想的妄想,都是粗妄想。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粗妄想,也有细妄想,可是对没有修定的人而言,他只知道粗妄想而已。何谓细妄想?有时候我们的心志稍微放松,或者失控,就会有一些细念头浮现出来,这些妄想都不是我们去想,而是它自己浮现出来的。且浮现的当时,反而比我们打妄想时的景象还清楚些。过去的事情,如果用打妄想的方法来想,好似有个印象,但没有亲切的感受。而细妄想在它浮现时,好象往事历历,有当时的感受。过去心酸的事,现在也觉得心酸。过去高兴的事,现在也觉得高兴。其次,细分别的「伺」,一般人都不能有清楚的反省,它大部分是一下子就滑去了,当我们意识到刚才我曾想什么时,那都已消失了。这种情况就像作梦一般,在梦中虽然非常清楚,可是梦醒之后,就只剩下一点点的印象了。
虽然每个人都有粗妄想也有细妄想,但是当我们妄念很多时,便只能感受到粗妄想的存在。除非是用修定的方法,把粗妄想慢慢剥掉了,则细妄想才能被检查出来。所以,「有寻有伺」虽粗妄想有,细妄想也有,可是一般人却只能见到粗妄想的存在。细妄想,最初我们还能分辨出它是妄想,但如果心又更细时,这妄想甚至会变成境界出现。就像我们眼所看到的色尘,耳所听到的声尘,即所谓的「幻觉」。在心很粗躁时,因为妄念太多,彼此互相抵消、制衡,所以每个妄念都没有力量;但当妄想减少,故每一妄想便有较大的主宰力,所谓「心如工巧的画师」,便能画现出种种境地。有的人希望见光、见佛、见菩萨,这时候都可以用自我暗示的方式而见到。也有些人见到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反而是自己害怕的,这也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就有那些种子在。
人最怕的就是怕死、怕鬼。所以打坐到身心比较清静时,就在那儿怕起鬼来。如问:「你在那儿打坐呢?」他说:「在家里打坐。」「你家有没有鬼呢?」他说:「不知道!」但还是害怕。这就因我们一向有怕鬼的潜意识存在,在平日不是不害怕,而是太忙了,没有时间去想有没有鬼的问题,等到打坐,慢慢妄想减少了,这些怕鬼的念头就渐次浮现出来。于是一个人就在那儿莫名其妙的害怕起来。其他有很多怕人的境界也会在那时慢慢变现出来。所以很多人说,打坐会着魔。其实大部分着的不是外魔,而是内魔。是我们下意识所变现出来的东西。着魔,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是假的。如果出现的是我们喜欢的东西,我们喜欢还来不及,那还有时间去分辨这个境界是真的?还是假的?害怕的东西,也一下子就吓坏了,等到想到那境界或许是假的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很多人静坐,在坐得好一点时,反而因为细妄念的出现,而把心弄乱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粗妄想与细妄念的差别,于是不管出现什么境界,我们都能安心不动。
有些人在粗妄念稍歇,细妄念还未浮现时,便觉得自己心已很清静了。但反问他道:「你入定了吗?」「没有!」或问:「时间过得很快吗?」「也没有。」其实这不是心很静,如果自己还知道心很静,知道自己坐得很好,那都是自我暗示的幻觉而已!因为既还有分别心在,还是有好坏,还是有动静,这便不可能好到那里去。
又妄念除了有寻伺、粗细的差别外,其又有「自性分别」与「概念分别」之差异。何谓自性分别?我们听到声音,就知道那是声音;看到人,也知道他是人,只是以它本来的形象来觉照它,便称为「自性分别」。但如果我们在觉照物象之后,更用语言文字去描述它,这就已经变成「概念分别」了。一般人的起心动念都是先有自性分别,然后才有概念分别。譬如:看到一朵花,刚映入心中的样子,这是自性分别。然后说这是玫瑰,那是蔷薇。这花前天还含苞待放,今天就开了,而明天又不知会怎样?这都是概念分别了。我们对外界的觉知,如果仅止于自性分别,那不算是妄念。所以在三禅、四禅以上,有关概念分别的妄念也慢慢减少,故称为「渐离于分别」。
身体的觉受
「苦乐次第尽」──有些人对打坐还有另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打坐坐得很好,什么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一定是愈坐愈快乐,其实没有这回事。佛法把众生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在欲界之中,人有烦恼,人有痛苦。因为有身,所以会有酸、痛等苦。因为有心,所以会有忧愁、烦恼等苦,但这些都限于欲界之中。如果我们打坐能从欲界到色界,不管是初禅、二禅,欲界的苦,便都消失无遗。这时候只有喜乐,没有忧苦。所以初禅称为「离生喜乐地」,二禅称为「定生喜乐地」,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地」,这都是从离苦而得乐的。
这喜乐刚才提过,是从我们身心能够和谐而有的。最初我们攀缘外境,攀缘得愈多,心就愈散乱,而不能谐调。当我们慢慢用方法,置心一处,当专注的对象愈单纯,那心也就愈单纯。所以,如能从矛盾产生和谐,则我们的身心便能产生喜乐的感受。
如以身体而言,结跏跌坐能使我们内气充足,脉也会比较顺畅,这样身体一些障碍痛苦就会慢慢消除,而得到轻安的感受。同样,很多人在意识里会有很多过去的事,会有很多未来的事,会有很多烦恼。但练习把注意力专注在一个对象时,那些烦恼的事就会被慢慢忘掉,而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所以初禅、二禅、三禅的喜乐,基本上都是从身心的和谐而产生的。到了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地」,是在世间法里所能感受到最高的乐。
但如果更进到四禅以上,连这个乐也没有了。因为苦的消失,所以有乐的感受;而这种乐过了一段时间后,也就慢慢趋向于平淡。这就像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觉得苦,等病好的时候觉得快乐;但好过一段时间后,又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了。此又像刚到一个比较宁静的山上,我们都觉得高兴,都市的空气太脏,都市的人太吵,觉得在那地方好清净、好自在。但过了一个月、二个月,就觉得它就是这个样子了,没有什么稀奇。所以苦乐次第尽,是先没有苦,尔后连乐也没有了,心里只是平淡而已。
这也就是说对打坐者而言,如果是以追求乐受而来打坐,一定不是退转就是着魔。为什么呢?因为照正常的过程,即使曾有好的觉受,也终将趋向于平淡,最初好象还有很多刺激,很多变化,挺有意思的。怎么坐愈久,就反而没什么变化。没有变化就只好想办法变化,于是找来找去有的人找到外道去了。有的人找不出来,再坐也不过如此,那就不坐了。所以,我们在观念上要先了解,真正打坐坐得好,是苦乐次第尽,而不是愈坐愈快乐。事实上,佛法常讲的涅槃之乐──其实也只是平淡、安然、寂静而已。从理论或方法来看,「定」就是定在一点上,或者定在和谐上。因此,以找刺激、寻觉受、求变化的心理来修定,这就与定相违了。因此,在苦乐次第尽之后,心犹能安,那才能使心入定。
等持的心境
如果进一步不用方法,在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时,能不分别是以我的心去接触外境,这时根、尘、识还是统一的,这是指空间的统一。故初级禅训中第五层次的三条线,既可以说是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以说是六根、六尘、六识。当此三条线变成一条线时,这称为统一,称为入定。定在梵语,是三摩地,意思是等持。等是平正,不高扬掉举,不低沉昏昧。持是摄持心境,不使散乱。一般人心与境没有办法等持,如果把心与境当做跷跷板来看,有如下三图:
(一)是用心高而境界低。这时候是在打妄想的状态,因为打了很多妄想,这些妄想与境界不相应,所以称心高而境界低。
(二)有境界而没有心。心已经掉了,这是昏沉、无记。
(三)要使心与境两个能够平等相待,有心就有境,有境就有心,心与境界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维持在同一个方向,维持在同一进度上。事实上,两条线以统一来讲,也只是一条线而已,完全统一就没有心与境的差别,也就没有「我」与「我所」的差别,这称为定。
事实上,如果打坐坐得好,不可能觉得自己入定了,因为如果觉得我在定中,还是有我相。打坐坐得好,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时间过得比较快。如入定一天,这一天对他而言,是不存在的,一念就滑过去了。必等到下坐之后,才知道这一天已经滑过去了。而不可能在打坐的当下就觉得我现在坐得很好,我现在已入定中,那都是自我暗示的幻觉。这也就是说,有前念、后念;有我、我所的差别就不是定。
心与境界完全统一,这最初必从方法入,不管是数息,还是念佛,心专注在方法上面,而至不觉得有方法可用。然大乘的定,尤其是禅所谓的定,倒没有特别的方法可用;但在六根对六尘的时候,能不觉得时间的前后,不觉得我、我所的差别,这样的定才属最高的定,也就是所谓的「诸佛常在定」。行、住、坐、卧常在定中,这样的「定」一定要通过大乘的慧解才有办法得到的。
「四禅四空处,慈等四无量,佛说诸定法,次第而修习。」这是讲到比较深的禅定。一般的说法在四禅以下的初禅、二禅、三禅,因为分别心比较重,所以慧多定少。而四禅以上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却是定力较深,而智慧不明。以四禅刚好在中间,所以是定慧等持。四禅八定虽是指定力的深浅,但事实上,以一般人而言,了解四禅四空处的实际状态并不容易,因为这除牵涉到个人所用的法门不同外,个人所用的定义亦不同。因此,以实修数息法而言,我觉得还是用师父所讲的七个层次,去内观比较清楚。
慈、悲、喜、舍四无量定──慈是愿人得乐,悲是怜悯众生的苦痛,喜是内生的喜乐;舍是心住平等,不偏爱,也不偏恨,心不分别取舍。有的人把慈、悲、喜、舍刚好配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我想,同一个法门,因为个人用功的精纯程度各有差异,倒不一定要这样配来配去。既不实用,也无意义。但为什么叫做无量定呢?若以修慈而言,慈是予乐,是希望给众生快乐。最初先从自己最喜欢、最亲近的人观想起,想象尽可能让他们得到快乐。从少数的亲人观起,再观平常的人──也就是没有亲的也没有怨的人,希望那些陌生人也得到快乐。最后是观怨敌。这样从亲人而陌生人到怨敌。从一人、少数人、多数人、到一方世界,十方世界的众生都能得到快乐,以心量无限,故称无量定。修悲、喜、舍也是一样。这和一般人所了解修定的方法,似有所不同。因为观想是从少数人到多数人,一直扩展下去,而不是像所谓的数息专心于当下的数字,念佛只专心于所念的佛号。此观想,从少数人到多数人,心念是有层次的变化性的,这怎么能说它是定呢?因为,不断地观想,难道就不是在打妄念吗?
前面说过,定不是定在一个念头上面,是让我们身心得到统一与和谐。小定是得到内在身心的和谐;大定可以得到身心与外在世界的统一和谐。当这统一和谐愈深刻,或者愈普遍时,这个定也就愈深。
为什么修慈、悲、喜、舍可以得到更高的统一与和谐呢?以慈而言,一般人对众生总是有分别的,分别这个人对我比较好,所以我愿意让他得到快乐;那个人跟我是冤家债主,他最好死掉,或生病去吧!所以我们于所见的人中,有的起贪心,有的起瞋心,有的起慢心,因此心总没办法平定。如果我们能对一切的众生都用慈心或悲心相待,则反使我们起伏上下、矛盾冲突的心得到统一与和谐。这也是说,以慈这单一的心境,来统一贪、瞋、痴、慢的分别心。所以,虽是用次第观想的方法,但一样能使我们的身心统一自在。如果我们心愈观愈统一,即使下坐之后,这种慈悲的心还会留在我们的意识中。这对一般修福德事业的人而言,就有它更大的重要性。以在家人是偏向于修福德事业,故佛多教从慈、悲、喜、舍修起。所以,慈、悲、喜、舍这种修定方法,只在五乘共法所谈的。至于不净观以上那是三乘共法。
《禅林风雨 4· 成佛之道──禅定偈颂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