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心明月 17· 佛法与企业▪P4

  ..续本文上一页,他还是要尽早使病人康复。第二是教师的行业,我们需要很多知识、很多技能,而教师能把这些知识教授下来。教授之后,原则上也是希望被教者能完全独立,而不是变成一个依赖的人。故究竟的需要,就是要使原来需要的人,慢慢变成不需要,这应是企业中道德伦理的问题。

  

  以消费为导向

  

  我们看今天所谓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上是以「消费为导向」的生产,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但往往顾客自以为需要的东西,不见得对他是最有利的。一个人喜欢吃甜的,不见得就该继续吃甜的。如果只是顺着顾客的喜好,而去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这样反会使他们的习性愈来愈重。为十么现在的电影会慢慢形成暴力、色情,甚至怪力、恐怖片呢?稍微有理智的人,都知道这些是不健康的,凡是大众的理性程度不够高,故只能凭着他们的本能、业习,而去做选择,结果当f不会是最好的。因此,以消费为导向的生产,会使人类的知识水准,甚至道德水准慢慢降低。因为提升不只要明智,且更花力气。而顺着习气去纵欲、去享受,那倒很容易相应的。所以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经常就是纵欲,从顺着习气、感官而形成一种浮华、奢侈的倾向。资本主义的经营者,皆努力于把他的顾客,造成更深的需要、更重的痴迷,以使自己得到更高的利润。而最后这将形成一个感官的世界,甚至禽兽的世界。

  

  企业的道德良心

  

  我从前面「需要跟分配」讲到这里的「满足与痴迷」,主要提醒各位的是:我们当去经营那一类的企业?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往往能赚钱的行业,大家就去努力。但很少想到:这行业、这产品,对整个社会有没有帮助?所谓「需要」,就佛法的观点来看,需要是众生的病、有病才有需要。因为有无明的病,有业的病,所以才有种种的需要。所以顺着需要而去提供种种的商品,是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而真正的满足,就是要提高人的品质、净化社会人心。究竟的满足,就像前面所说,医生或教师的例子一样,医生要把病人的病医好,教师要把学生教好,皆让他们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格,这才是企业的道德良心。

  

  商场如战场

  

  下面要讲的是另一个主题「竞争与合作」,我们常说:商场如战场,经常要竞争。但如果过分强调竞争的话,往往会形成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这还是根源于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即我们在前面已讲到统合互惠,企业的利润是来自于服务大众。因此,就服务大众而言,那还是合作而不是竞争。不同的行业如士、农、工、商,皆是为服务大众才有的,因此,虽是不同的行业,基本上还应站在合作的前提。又即使是相同的行业,也可能有不同的设计,汽车有的适宜跑高速公路,有的适于越野,有的倾向于省油,有的倾向于安全,种种不同的设计,就是为因应不同的需要,所以基本上还是合作的关系。

  

  因此,站在服务大众、创造社会利润的前提,是应该站在顾客的立场,帮他选择最合他需要的产品。而我们往往只站在自己产业的立场、自己商品的立场;却说:「最好都买我的,别人的都不好!」如果今天大家都竞争,都认为只应该买我的,则会变成「恶性竞争」。

  

  恶性竞争

  

  「良性竞争」跟「恶性竞争」有何不同?「良性竞争」就是每个人去努力,去开发出最好产品,而让社会大众做最明智的选择。而「恶性竞争」则自己不提升,专门去破坏别人。顾客既不去买他的,就只好买我的。能从「合作」的大前提而展开竞争,这才是良性的竞争。如果我们能意会到:不管是产业跟产业之间,或同行跟同行之间,皆是以合作为前提而展开竞争,那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得失心了。

  

  得失自在

  

  如果今天我已为这样的产品做最好的设计,结果竟达不到市场的需求,而其他的设计却销路很好。站在个人的观点,将悲痛自己生意做不好!但站在社会大众的立场来说,这表示我们的社会,还能设计出更好的品质来,难道这不是可喜可贺的事吗?像今天我在这里演讲,对我来说,是个人的光荣,能够应邀在这里演讲。可是对佛教,也许我们可从另外的观点来说,就因为佛教界中没有更多的弘法者,所以我才有机会在这里演讲。今天佛教界如有很多精英,也许就轮不到我讲了。因此,在自己失败的当下,我们会有另一种欢喜,这表示社会里还是有很多精英,所以你失败了嘛!如果成功的话,也另有种遗憾,就因这个社会没有更高明的人在这里,所以你成功了。如能从这个观点去看,则我们在经营的当下,便能自在多了。这也就说真正的统合,是从整个社会、整个群众去着想,而不是只就我这个企业、这个商标而着眼,必这样心胸才会比较开阔。

  

  专利权

  

  在产业上,国人有「留一手」的习惯,就是教学生,最重要的那部份不能教;因为如果教了,他们都学会了,你就不能垄断市场,这就是为自私自利而已。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不会留一手,但有一种更高明的处理方法──就是申请专利权。在还没有公开之前,赶快申请专利,所以即使公开了,他人也不能分享。这虽在西方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却不出自我中心的囚牢。我们应该把个人最好的产品、最好的设计完全公开,因为如果公开,将会加速技术的进步提升。对个人来讲,利润虽没有那么大,可是对造福大众、服务大众而言,却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利润。

  

  这也就是说竞争是站在合作的前提,每个人都以他专业的知识去设计、去生产出最好的产品,以造福社会。虽产业中,应有适度的竞争,但不能变成恶性竞争。如果是恶性竞争,那只顾打击对方,必造成技术、品质、利润的退化。反过来说,如果只有合作而不竞争,那这个产业也将呆板而没有生气。如垄断事业是呆板的,同样在共产党的社会里,也是呆板而没有生气。

  

  现在我们把范围缩小,缩小在一家公司里;你如何掌握竞争跟合作的尺度,这是经营管理的关键。我们希望员工或每个单位去竞争,良性的竞争,不只技术可以提升,而且在人事之间还是协调的。但如转成恶性竞争,那品质必低落,而人事之间必也会产生很多障碍。所以对外跟对内,都要拿捏好竞争跟合作的尺度,这恐怕要每个人慢慢去揣摩、去参究,如能抓得恰到好处,那不止在事业上,也在道业上,都能自在、圆满。

  

  劳心与劳力

  

  从前面讲到这里,我认为,要生产一样产品还比较简单;但要决定是否来生产这样东西,就比较困难。因为要生产一样东西,基本上只是原料跟技术的问题;而决定是不是生产它?牵涉到的层面,就非常的广,不只是市场的层面,甚至是道德的种面。因此,对于一个企业家,他必须相当辛苦地去做最仔的决策,但这辛苦是劳心而不是劳身。

  

  我曾把所有工作分做四类:一是用脚去做的,二是用手做的,第三用口,第四用心。用脚做的最代表性的就是送货员,这边送过去,那边送过来,即使是开车子,但还不出运输的范围。第二用手做的是操作员。用手与用脚,大致是属于基层人员做的事。第三用口,就是沟通协调,管理阶层大致上是用口。第四是用心,就是要规划设计。既做一个老板,应该把用口、用手、用脚的事,尽可能叫下面的人去做,而不要自己做。因为要做一个很好的决策判断,要花时间去收集资料,然若已花很多时间去做那些手、脚、嘴巴的动作,那你的时间、你的精力都早被剥夺光了,已根本没有心力去收集资料、去做统合。很多白手起家的老板,很不容易做到这点,就因他不愿意把自己的权力分出去,甚至把自己的技术分出去,有那种「留一手」的习性,怕这些专行给底下的人学去了,他们就自己去搞一个公司了。

  

  对我而言,我但愿例行公事都不用我再插手。老板要处理的事是突发事故,或对未来的决策。政策的决定乃攸关大局,我常说:一个员工、一百个员工、甚至一千个员工,每天辛苦加班的效果,恐怕还没有老板动一个脑筋的效果来得好。正因为一个观念或制度的改变,影响非常深远,因此,这决策的人,便要花很多时间去收集资料,去慢慢沉淀、结晶,才得以把最好的决策拿出来。

  

  所以政策的决定,宁可慢不要乱。如果为了快而乱,最后必很难收场。甚至说,你要花五倍十倍的时间、金钱还不一定能收得好。过去我很欣赏一句话:「运筹帷幕中,取胜千里外。」一个最好的军师,可以在小房间里就决定了这一场战争的胜算。像《孙子兵法》上也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要在还没开战之前,就已确定自己絶对是赢家,这胜利是从那里来的呢?从广泛的收集资料,并做最好的统合中来。

  

  禅坐功效

  

  而这里面又牵涉到一种效果,就是禅定静坐的直观。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收集资料,不断地用脑筋去想,有时候还不一定能想出最好的对策。而当我们用打坐的方式,使自己的心先慢慢平静了。打坐将有两种效果:第一是沉淀,我们如果经常在跑动,经常与境界交互作用的话,这心就像一盆水一样,不断地在那边波动,甚至混含了很多尘沙、污垢,故不清澈。当我们把这盆水,拿到较密闭的房间后,等它平静了;而一些尘沙、污垢也就慢慢沉淀了。这尘沙、污垢就是指我们的习性,甚至我们的情绪,情绪波动就不能做最好的判断,故要用静的方法,使情绪或习性慢慢沉淀了。沉淀之后,它才会产生清楚的觉照。第二是结晶,有时候,静坐之后问题你不用去想,它就已经解决了,用灵感的方式,映现出最好的构想来。我们的想法,经常被过去所局限,想来想去,没办法突破。但如果用打坐的方法,使那些过去的想法,暂时忘掉,也许就会有新的灵感、新的创意。所以有些艺术家,甚至企业家慢慢了解要有沉淀的过程,才有创新的结晶,故也都打坐去也。

  

  三法印

  

  最后我要把佛法所讲的生命史观应用在企业伦理上面,佛法里常讲到三法印:「无常」、「无我」、「寂静涅槃」。「无常」就是要了解社会是变动的,刚才讲到资金的问题就是这样,一定有风险。在原料、设备、市场、技术都不断变化的世界里面,我们既要做最好的准备,也要做最坏的打算。不要只看到利润,而忘了风险,这称为「无常」。第二所谓「无我」,就是不要只为个人的名利,而做恶性的竞争。要为服务大众而做最好的统合,而创造最多的利润。第三「寂静涅槃」,这样我们虽很努力地为企业创造利润,但没有很重的得失心、成败心。

  

  出世与人世

  

  讲到这里,我们就可意会到,佛法跟企业的距离,已愈来愈近了。最初我们以为,佛法是远高在天上、在山上,而企业是拚命去赚钱、去竞争,商场如战场呀!其实不是这样子!如果创造利润,是为创造「大众」的利润,这虽仍是业、是世间的善业,甚至是智慧的德业。故佛法所讲的「出世」,主要是应出离个人的私心;因为只有出世的人才能做好入世的事业。因此,佛法中有企业,企业中有佛法。从内在来看,是当事人的自在、解脱,从外表来看,是福德跟智慧能渐趋于圆满。在佛教中有一部《华严经》,里面讲到善财童子到各地参访善知识,其中有很多善知识就是当时的企业家。

  

  最后我要说,大企业家就是大哲学家,因为要成为一个大企业,都必有它的经营哲学,日本松下有他的哲学,美国的IBM有他的哲学,甚至台塑的王永庆,或中钢的赵耀东,都有一套哲学来经营他的公司,所以他的公司才能非常地稳定。虽然这哲学不是康德哲学,不是黑格尔哲学,但有它更现实、更生活化的一面。其次大企业家也是大宗教家,一个哲学家只会想一想而未必能做出来,但宗教家必做得出来。因为要把经营哲学完全落实之后,才可能成为大企业。我看《行销巨人IBM》,就只有三个很简单的经营理念──最佳的商品、最好的服务与最有绩效的工作成员。就是这三点,大家都会讲,可是能够把它执行得彻底,他就成就了IBM这样的公司。又大企业家也就是大政治家,因为政治本就是统合的技术,从统合中创造利润。最后我说它会是大艺术家,因为国人常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看你怎么来用而已。

  

  总结

  

  最后我要期勉于台湾的企业界,过去台湾是贫穷的,然经过四十年后,我们创造了所谓的经济奇迹。从最初能从勤苦、笃行而慢慢造成这样的经济场面。但是今天,整个企业已经慢慢走向投机跟奢侈,很多辛苦的行业,没有人愿意做,不能够很快赚大钱的企业也没有人愿意做。如果大家都这样的话,则台湾经济的表面,仍看起来很繁荣,可是各位都比我更清楚,下面的空洞将愈来愈大。很多人都会说:台湾经济很快地会有一场大风暴!但是在讲这一句话的当下,他还是希望在没有垮台之前,赶快再捞它一票。如果大家都持这样的心理,那铁定没希望了。因此,今天我们希望透过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慈悲,重新建立我们的企业伦理,就是以统合互惠、提升净化,与自在圆满的观念,再创造我们台湾第二次的经济奇迹。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民国八十二年十月三十日讲于五0一企业广场,简兰苹整理

  

  

《天心明月 17· 佛法与企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