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形成这样的决议,但下面还有异议,也许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以前没注意到,于是再作第二次的修正。广开言路,让每个人都能表达他的意见,也都尊重他的意见,但尊重不见得就是认可。
人常常在争,但争的往往不是真理,而是意气;因此,即使我的意见讲出来了,老板没有接受,但他已对我的意见,作相当程度的留意,我们便觉得,至少他已经尊重我了。这样就能减少很多无谓的敌对的态度。同样我们常说「目标管理」,但这个目标到底是谁定的呢?如果是老板独定的话,则这个目标,可能没办法让大家全力以赴;所以这个目标还是要经过广开言路的过程,慢慢统合出来的才好。
企业文化
「技术的提升」,现代的企业不管是原料、技术、市场、顾客都不断地在变化。所以老板、干部当然要不断地接受教育训练,至于员工也是一样。上课研讨只是最古板的方法,有时候透过参观、访问,甚至书本、杂志等反而更灵活。要大家形成一种共识,只要得到一些跟这个产业相关的资讯,我们都愿意很快地把它拿到公司里跟大家分享。如一个公司、一个工厂能够形成这样的风气,他们是非常健康的。在工作群里,既经常做自我的提升,也能够做共同的迈进。这也就说工作的伙伴,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薪水,但也要有家庭的温馨──以厂为家,也要有学校的教育,最后要有个人的归属感跟成就感。
走江湖、卖膏药
第四是与「顾客」的互惠,我们常说有些人做生意的态度是走江湖、卖膏药,这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在这里卖,明天就换到另一个地方去卖了。所以他们的心态是:我俩没有明天!故今天能够骗就骗,能够诈就诈。等明天你发现的时候,我早已跑掉了。现在很多人也经常抱着这样的态度,不只是走江湖、卖膏药,而且是现在好好地干一票,然后赶快收摊,甚至跑路、坐牢都没关系。这种纯粹是自私自利,跟刚刚所讲的统合互惠,完全相违背。如果大家都抱着这样的心理,那是不会有顾客的,而没有顾客,当然就没有企业。所以一个真正有眼光的企业家,一是要求在产品当下就是最好的,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最合理的价格。二是做好售后服务的工作。
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其实牵涉到一种很重要的现实,就是高科技产品。产销高科技产品,如果没有售后服务,则没人敢买;因稍微出了问题,都不是每个人有办法修理的。因此,有售后服务的厂牌,让人觉得有安全感、有保障。又如果东西品质不好,他便得服务个没完没了,所以一定要拿出最好的品质,才能保证做好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除了使产品让人觉得有安全感、有保障外,对老板、对企业另可得到很多好处:第一、可能从主体的机器到周边的设备,或者从周边的设备到主体。最初只买这样产品,后来又买另样产品。第二、可以从老顾客到新顾客,因对这家公司的产品服务满意,故会介绍他的亲朋好友,大家来买。第三、更重要的是售后服务,可以暸解需求的脉动。产品的设计,一定要不断的变化,因为顾客的需要、品味,会随时不断的变化。因此,售后服务能够得到更多有关需求、品味的资讯。一个有眼光的企业家,要把他的顾客视为新产品的设计者,因为你是要卖给他们的,当然要留意他们的意见。
小结
到这里,已讲了几个重点:「顾客」、「工作伙伴」、「资金」、「环境保护」,但基本上还是一个最重要的观念,就是统合与互惠。如抓住这个观念后,各位能够讲的,一定比我更多。因为在整个企业界里,所能统合互惠的因素,一定不只这些。我只是拟出个大纲,在各位的企业上,一定有办法分析得更详细、更切实。这也就说,企业如只站在自私自利的观点而去经营,那就是造烦恼业、造生死业。但若能执持统合互惠的观点,则造的是福德的业、智慧的业。必能造成更和谐、更安定、更进步、更繁荣的社会。很多人认为佛法很消极,其实不是;消极的只是没有那么自私自利,而积极的是要为更多的众生做最好的服务。
需要与分配
以上「统合与互惠」,主要是说怎么去经营!而下面要讲的是去经营什么?在服务界有一个口号──顾客永远是对的。但以佛法来看,顾客却经常是错的,因为他们往往花很多钱,去买一些不实用,甚至对自己身心有损的商品或服务。顾客经常是错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呢?这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学上所说:「需要跟价位」的问题。如果觉得愈需要,我们当然愿意付出更高的价钱。而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他必然有很多需要,譬如:食、衣、住、行、育、乐等。同样,社会也有很多需要──像粮食的问题、交通的问题,国防、外交、卫生、医疗等,然谁能确定这些需要的优先次第?这恐怕不可能有定数的!因为这牵涉到每个人的兴趣嗜好。但对企业而言,他最迫切的就是要别人把他企业所卖的产品,排在第一个需要的地位;因为如果觉得这种产品是最需要的,当然愿意付出更多的价钱来购买。于是企业界努力造成混乱,要大家永远把自己的产品排在第一位,而把本来正常的需要慢慢疏忽掉吧!结果是顾客花了很多钱,买不最需要的东西。
广告、包装
企业界造成需要的混乱,是用什么方法呢?用广告与包装。我们看电视,经常广告一些吃的东西,于是小孩子就跟父母吵着要买、要吃,甚至有些小孩子,把应该买书的钱、应该吃午餐的钱,拿去买这些拉拉杂杂的零食,为什么呢?因为广告造成他的错觉──这种东西非吃不可。同样很多东西都包装得非常精致,让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好,值得付价钱去购买。有时候促销是用展览的方式,像很多人去百货公司,本来只想买一样东西,结果一圈绕下来,一袋又一袋地提回去了。既展览全部亮相出来,而每一样东西又包装得好看,它自然具有很大的魅力;因此,很多人买了,回去才发觉没有那么需要。于是为了广告、包装、展览与促销的作用,有些一家之主迷上一音响、汽车、或什么玩意,竟不惜花很多的钱。然后家里就开始起纷争,先生怪太太说:「你为什么买那么多衣服?」太太怪先生说:「你为什么一天到晚在玩音响?」这都是企业界为赚钱所造成的需要的混乱。
流行款式
又譬如时装,如果衣服只是拿来穿的话,则现在的衣服已很少被穿破了,甚至很少穿旧的。因不断的有新的式样出来,于是很多人就买新的。同样汽车也是如此,汽车本来为方便行路的需要。但是,当美国公司开始设计,汽车每一年都有新的款式,故一辆汽车在街上跑,一眼就知道它是一九九0年的,或一九八九年的。于是即使有很多汽车仍保养得很好,他也觉得该换了。不为机器老化,而是形式已过时也。
分配不均
企业用这样的方法,以造成汽车界的繁荣。但是我们要问:汽车,对当事人是不是真有这样大的需要?或者,在整个社会里,是不是该花这么多的资源在汽车上?世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随着企业所造成暗示的效果而盲目跟进,结果必造成分配不均,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因此,这一个问题──需要的优先次第,怎样用最合理的价格以换取当事人或社会真正的需要,相信不只是企业的管理问题,而且是企业的哲学问题!
痴迷?或提升?
下面要讲的也是类似的问题──「满足与痴迷」,我们常说花钱买一些商品或服务,以满足我们的需要。但这需要能真正满足吗?像早上吃了东西,中午又饿了。晚上再吃,明天又饿了,这样地吃吃饿饿算满足吗?如果就卖方的观点,乃希望顾客永远不会满足;因如果他真的满足了,就从此不买了,那你就没生意可做了。因此,在卖方的观点,不只希望顾客得不到真正的满足,而且最好是愈陷愈深,痴迷成性。
现在我们国家一直推动要反毒,毒品这就是一个最鲜明的特例。为什么我们认为贩卖毒品是犯法的,是不道德的?因为毒品在吸的当下好象满足了,可是事实上,吸毒只会让毒瘾愈陷愈深,到最后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得不把所有的钱,花在这上面。同样,烟、酒、色情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论企业的品级,就是要问:它将造成人的痴迷?或提升?愈令人痴迷的行业,原则上会愈赚钱;可是对买方来讲,下场却会满辛苦、满凄惨的。
今天在台湾因棒球迷愈来愈多,故职业棒球赛才打得起来。如打了没有人去看、没有人去买票,怎么可能形成职业棒球赛呢?同样今天很多人迷音响、迷摄影,迷的人愈深愈多,对那个行业才愈好。可是如刚才所说,贩毒是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养成顾客的痴迷。同样地,如这个行业有心造成大众对它的痴迷,则在这观点上也是不道德的。就像刚才讲的服装,本来人是应该穿衣服的,可是当它用一种时髦的方式,不断地除旧换新,因此,加速了衣服的淘汰率,也养成某些人对它的痴迷,汽车也是一样。因此,一个企业家或经营者,如用任何方式,使他的顾客慢慢痴迷成性,都是不道德的。
究竟的需要
因此,讲到需要的分类:第一、有些是实质的需要,像吃饭、穿衣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第二、是虚荣的需要,就像赶流行;甚至大家讲排场、斗富。实质的需要原很容易满足的,吃,很容易饱的;但如果变成奢侈的需要,一定要吃得精致、吃得豪华,这就不可能满足了;第三、病态的需要,如果已经到痴迷成性,这称为病态。像刚才所讲的吸毒,就是最典型的病态;第四、乃究竟的需要,如果这个需要不止当下得到满足,而且是永远得到满足,这称为究竟。
自古以来有两种行业,被整个社会大众所恭敬、推崇。第一是医生,我说的是传统的医生,而不是现在某些唯利是图的医生。因为有道德的医生,基本上是希望他的病人早日康复,而不是希望这个病人永远依赖着他。即使明知病人好了,就可能没有生意了…
《天心明月 17· 佛法与企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