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心明月 17· 佛法與企業▪P3

  ..續本文上一頁形成這樣的決議,但下面還有異議,也許有一些不同的觀點以前沒注意到,于是再作第二次的修正。廣開言路,讓每個人都能表達他的意見,也都尊重他的意見,但尊重不見得就是認可。

  

  人常常在爭,但爭的往往不是真理,而是意氣;因此,即使我的意見講出來了,老板沒有接受,但他已對我的意見,作相當程度的留意,我們便覺得,至少他已經尊重我了。這樣就能減少很多無謂的敵對的態度。同樣我們常說「目標管理」,但這個目標到底是誰定的呢?如果是老板獨定的話,則這個目標,可能沒辦法讓大家全力以赴;所以這個目標還是要經過廣開言路的過程,慢慢統合出來的才好。

  

  企業文化

  

  「技術的提升」,現代的企業不管是原料、技術、市場、顧客都不斷地在變化。所以老板、幹部當然要不斷地接受教育訓練,至于員工也是一樣。上課研討只是最古板的方法,有時候透過參觀、訪問,甚至書本、雜志等反而更靈活。要大家形成一種共識,只要得到一些跟這個産業相關的資訊,我們都願意很快地把它拿到公司裏跟大家分享。如一個公司、一個工廠能夠形成這樣的風氣,他們是非常健康的。在工作群裏,既經常做自我的提升,也能夠做共同的邁進。這也就說工作的夥伴,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薪水,但也要有家庭的溫馨──以廠爲家,也要有學校的教育,最後要有個人的歸屬感跟成就感。

  

  走江湖、賣膏藥

  

  第四是與「顧客」的互惠,我們常說有些人做生意的態度是走江湖、賣膏藥,這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在這裏賣,明天就換到另一個地方去賣了。所以他們的心態是:我倆沒有明天!故今天能夠騙就騙,能夠詐就詐。等明天你發現的時候,我早已跑掉了。現在很多人也經常抱著這樣的態度,不只是走江湖、賣膏藥,而且是現在好好地幹一票,然後趕快收攤,甚至跑路、坐牢都沒關系。這種純粹是自私自利,跟剛剛所講的統合互惠,完全相違背。如果大家都抱著這樣的心理,那是不會有顧客的,而沒有顧客,當然就沒有企業。所以一個真正有眼光的企業家,一是要求在産品當下就是最好的,提供最好的産品與最合理的價格。二是做好售後服務的工作。

  

  售後服務

  

  售後服務其實牽涉到一種很重要的現實,就是高科技産品。産銷高科技産品,如果沒有售後服務,則沒人敢買;因稍微出了問題,都不是每個人有辦法修理的。因此,有售後服務的廠牌,讓人覺得有安全感、有保障。又如果東西品質不好,他便得服務個沒完沒了,所以一定要拿出最好的品質,才能保證做好售後服務。

  

  售後服務除了使産品讓人覺得有安全感、有保障外,對老板、對企業另可得到很多好處:第一、可能從主體的機器到周邊的設備,或者從周邊的設備到主體。最初只買這樣産品,後來又買另樣産品。第二、可以從老顧客到新顧客,因對這家公司的産品服務滿意,故會介紹他的親朋好友,大家來買。第叁、更重要的是售後服務,可以暸解需求的脈動。産品的設計,一定要不斷的變化,因爲顧客的需要、品味,會隨時不斷的變化。因此,售後服務能夠得到更多有關需求、品味的資訊。一個有眼光的企業家,要把他的顧客視爲新産品的設計者,因爲你是要賣給他們的,當然要留意他們的意見。

  

  小結

  

  到這裏,已講了幾個重點:「顧客」、「工作夥伴」、「資金」、「環境保護」,但基本上還是一個最重要的觀念,就是統合與互惠。如抓住這個觀念後,各位能夠講的,一定比我更多。因爲在整個企業界裏,所能統合互惠的因素,一定不只這些。我只是擬出個大綱,在各位的企業上,一定有辦法分析得更詳細、更切實。這也就說,企業如只站在自私自利的觀點而去經營,那就是造煩惱業、造生死業。但若能執持統合互惠的觀點,則造的是福德的業、智慧的業。必能造成更和諧、更安定、更進步、更繁榮的社會。很多人認爲佛法很消極,其實不是;消極的只是沒有那麼自私自利,而積極的是要爲更多的衆生做最好的服務。

  

  需要與分配

  

  以上「統合與互惠」,主要是說怎麼去經營!而下面要講的是去經營什麼?在服務界有一個口號──顧客永遠是對的。但以佛法來看,顧客卻經常是錯的,因爲他們往往花很多錢,去買一些不實用,甚至對自己身心有損的商品或服務。顧客經常是錯的,爲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現象呢?這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經濟學上所說:「需要跟價位」的問題。如果覺得愈需要,我們當然願意付出更高的價錢。而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他必然有很多需要,譬如:食、衣、住、行、育、樂等。同樣,社會也有很多需要──像糧食的問題、交通的問題,國防、外交、衛生、醫療等,然誰能確定這些需要的優先次第?這恐怕不可能有定數的!因爲這牽涉到每個人的興趣嗜好。但對企業而言,他最迫切的就是要別人把他企業所賣的産品,排在第一個需要的地位;因爲如果覺得這種産品是最需要的,當然願意付出更多的價錢來購買。于是企業界努力造成混亂,要大家永遠把自己的産品排在第一位,而把本來正常的需要慢慢疏忽掉吧!結果是顧客花了很多錢,買不最需要的東西。

  

  廣告、包裝

  

  企業界造成需要的混亂,是用什麼方法呢?用廣告與包裝。我們看電視,經常廣告一些吃的東西,于是小孩子就跟父母吵著要買、要吃,甚至有些小孩子,把應該買書的錢、應該吃午餐的錢,拿去買這些拉拉雜雜的零食,爲什麼呢?因爲廣告造成他的錯覺──這種東西非吃不可。同樣很多東西都包裝得非常精致,讓我們覺得這個東西好,值得付價錢去購買。有時候促銷是用展覽的方式,像很多人去百貨公司,本來只想買一樣東西,結果一圈繞下來,一袋又一袋地提回去了。既展覽全部亮相出來,而每一樣東西又包裝得好看,它自然具有很大的魅力;因此,很多人買了,回去才發覺沒有那麼需要。于是爲了廣告、包裝、展覽與促銷的作用,有些一家之主迷上一音響、汽車、或什麼玩意,竟不惜花很多的錢。然後家裏就開始起紛爭,先生怪太太說:「你爲什麼買那麼多衣服?」太太怪先生說:「你爲什麼一天到晚在玩音響?」這都是企業界爲賺錢所造成的需要的混亂。

  

  流行款式

  

  又譬如時裝,如果衣服只是拿來穿的話,則現在的衣服已很少被穿破了,甚至很少穿舊的。因不斷的有新的式樣出來,于是很多人就買新的。同樣汽車也是如此,汽車本來爲方便行路的需要。但是,當美國公司開始設計,汽車每一年都有新的款式,故一輛汽車在街上跑,一眼就知道它是一九九0年的,或一九八九年的。于是即使有很多汽車仍保養得很好,他也覺得該換了。不爲機器老化,而是形式已過時也。

  

  分配不均

  

  企業用這樣的方法,以造成汽車界的繁榮。但是我們要問:汽車,對當事人是不是真有這樣大的需要?或者,在整個社會裏,是不是該花這麼多的資源在汽車上?世上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如隨著企業所造成暗示的效果而盲目跟進,結果必造成分配不均,得不到真正的滿足。因此,這一個問題──需要的優先次第,怎樣用最合理的價格以換取當事人或社會真正的需要,相信不只是企業的管理問題,而且是企業的哲學問題!

  

  癡迷?或提升?

  

  下面要講的也是類似的問題──「滿足與癡迷」,我們常說花錢買一些商品或服務,以滿足我們的需要。但這需要能真正滿足嗎?像早上吃了東西,中午又餓了。晚上再吃,明天又餓了,這樣地吃吃餓餓算滿足嗎?如果就賣方的觀點,乃希望顧客永遠不會滿足;因如果他真的滿足了,就從此不買了,那你就沒生意可做了。因此,在賣方的觀點,不只希望顧客得不到真正的滿足,而且最好是愈陷愈深,癡迷成性。

  

  現在我們國家一直推動要反毒,毒品這就是一個最鮮明的特例。爲什麼我們認爲販賣毒品是犯法的,是不道德的?因爲毒品在吸的當下好象滿足了,可是事實上,吸毒只會讓毒瘾愈陷愈深,到最後他沒有選擇的余地,不得不把所有的錢,花在這上面。同樣,煙、酒、色情也是如此。因此,我們要論企業的品級,就是要問:它將造成人的癡迷?或提升?愈令人癡迷的行業,原則上會愈賺錢;可是對買方來講,下場卻會滿辛苦、滿淒慘的。

  

  今天在臺灣因棒球迷愈來愈多,故職業棒球賽才打得起來。如打了沒有人去看、沒有人去買票,怎麼可能形成職業棒球賽呢?同樣今天很多人迷音響、迷攝影,迷的人愈深愈多,對那個行業才愈好。可是如剛才所說,販毒是不道德的行爲,因爲它養成顧客的癡迷。同樣地,如這個行業有心造成大衆對它的癡迷,則在這觀點上也是不道德的。就像剛才講的服裝,本來人是應該穿衣服的,可是當它用一種時髦的方式,不斷地除舊換新,因此,加速了衣服的淘汰率,也養成某些人對它的癡迷,汽車也是一樣。因此,一個企業家或經營者,如用任何方式,使他的顧客慢慢癡迷成性,都是不道德的。

  

  究竟的需要

  

  因此,講到需要的分類:第一、有些是實質的需要,像吃飯、穿衣服,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第二、是虛榮的需要,就像趕流行;甚至大家講排場、鬥富。實質的需要原很容易滿足的,吃,很容易飽的;但如果變成奢侈的需要,一定要吃得精致、吃得豪華,這就不可能滿足了;第叁、病態的需要,如果已經到癡迷成性,這稱爲病態。像剛才所講的吸毒,就是最典型的病態;第四、乃究竟的需要,如果這個需要不止當下得到滿足,而且是永遠得到滿足,這稱爲究竟。

  

  自古以來有兩種行業,被整個社會大衆所恭敬、推崇。第一是醫生,我說的是傳統的醫生,而不是現在某些唯利是圖的醫生。因爲有道德的醫生,基本上是希望他的病人早日康複,而不是希望這個病人永遠依賴著他。即使明知病人好了,就可能沒有生意了…

《天心明月 17· 佛法與企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