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他现在有一笔钱,该做房地产好?还是做股票好?」我想了一想,最后说:「如果你要经营股票,我有几点奉告:
一、不准告贷投资:不要看到股票现在狂飙,就赶快到银行贷款个五百万、六百万拿去投资,因为这个风险太大。
二、以不妨碍目前生活营运的资金去投资:也不能把公司四百万的经常费用,抽两百万来投资,想再过一个月就可能变成六百万,这是谁都没有把握的!
三、要有负担风险或接受失败的心理打算:故只能把多余的钱拿去投资,而不能把现在马上要用的钱,甚至借款来投资。以我个人的看法,不能存任何侥幸的心理。
四、最后股票如有盈余,应该回馈社会。
盈利与亏损
我们经常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舍弃目前的安定,看到一个远景就急切地想去得到它,但将来一定能得到吗?不一定!即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就是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所以不要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把目前的安定作抵押品,更不要作孤注一掷的投资。很多人生意失败,不是因为生意做不好,而是因为生意做得太好了,他想得很美:这笔进来,那笔出去,一个接一个,十万的资本做百万的生意,结果有一天没接好,他就跳票了!所以站在互惠的原则,我们也希望在生产过程中,资本能慢慢累积,宁可降低利润而不要亏本,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去冒风险。
劳资纠纷
第三「工作伙伴」的问题,自古以来劳资纠纷好象到处听得到,前几年台湾到处罢工。其实劳资纠纷最基本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因为老板希望员工工作做得更多,而薪水拿得更少;然在员工的立场,就希望事情愈做愈少,薪水愈高愈好。如果两方面永远站在自私自利的观点上,则不可能解决劳资纠纷。必从刚才所讲「统合互惠」的观点,才能真正解决劳资纠纷。
老板是需要员工的,没有员工,这个公司就没办法营运;员工也是需要老板的,因为有这样的工厂、有这样的老板,他才有工作、才能生存。如果两方面都清楚,彼此是相依相存的话,这才好协调。即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就当彼此照顾才是。然以下所讲的,主要是针对一个企业经营者,该如何来照顾员工:
分红入股
「财利的共享」,过去我们认为:反正我是老板,我出钱投资,而他们是领薪水的,十二个月到了,领多少算多少,赚的都是老板的。而现在很多公司都已实行分红的制度,如果公司营运好、利润多,则要把这些利润分享给所有参与的员工。既如此,员工当然会有更大的意愿,来为公司做事。甚至有些公司,不只是分红而且入股,就是员工也能成为公司的股东。如果成为股东,那不只是分红,且还要分灾、分难!于是过去因自私自利而劳资相对,当变成分红、入股时,劳方跟资方就慢慢站在同一条线上了,这本质上是从统合与互惠的关联里去运作的。
以厂为家
「生活的照顾」,我们常说「要以厂为家」,希望员工以厂为家,但我反过来要说,如果今天一个经营者,不是以父母照顾儿女的态度来照顾员工,怎能期待他们以厂为家呢?日本企业经营的态度跟美国有截然的不同,日本如果公司经营不好,他们所采取的对策是降薪,而美国可能就是裁员。为什么会形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因为日本的经营理念,是把员工当作自己人,宁可大家受苦,而不要把其中一部份的人赶出去。如果今天只是我们这一家公司营运不好,那些人出去了,或许还找得到工作,但如果是整个环境的大萧条,那些人被裁掉后,该怎么办呢?所以站在照顾员工的立场上,日本宁可降低薪水,而维持员工继续在厂里工作,因为他们能把员工当子女看待,所以员工才可能把厂当作他的家。因此,在公司里如有任何困难危机,他们也愿花更多的时间,甚至愿牺牲个人的权利,而一齐为厂、为公司去努力振作。
照顾员工的生活,包括婚丧、喜庆之类。在美国,老板大概不会管员工婚丧、喜庆的事,但在日本,一个老板甚至可能当员工的证婚人。希望跟员工能作更亲密、更有效的统合,不只是在工作的辅导,且要照顾到他们的生活。因此,如果公司小,可定时举办庆生会之类,如果公司大,则方便成立各式的社团:登山社、读书会……。大家除了工作在这里,也生活在这里、修行在这里,以这种方式结合的层面才能深广。而一个老板,应该把他重要的干部,平均分配在各个不同的社团里,用这样上下纵横的沟通,才能更深入、也更有效。
阶级斗争
「工作的管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封建社会,所以很多人在封建的传统下,形成一种「按键式」的管理方式,我怎么按键,你就怎么跳动。甚至是「下棋式」的管理,今天把兵抓到这边,明天把马排到那边,结果「兵」被「将」吃了,你也只好认了吧!这种按键式的管理或下棋式的管理,管理者跟被管理者阶层非常的清楚,如过去我们常说的白领阶级、蓝领阶级。阶级既非常清楚,则有一方非常被动,就是被管理者完全被动,完全不负责任、不担风险;而管理者却也非常辛苦,因为管理者经常在封闭的状态中。这种管理方式是非人性的!因为人都有思想、都有情感,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你按一下他就动一下;这样的管理方式,经常会有反动的情绪,他们把管理者当作敌人,所以会用种种方式怠工,甚至破坏。而一个管理者因为得不到正确的讯息──正常的话,老板要能从下面得到很多讯息,但因为上下阶层太清楚了,所以管路有问题。于是在封闭的状态中,他就只能独断独行;甚至有时候,即使得到一些资讯,但资讯是假的;既然要跟统治阶级讲话,则很多话都要重新设计过,以迎合他们的心理。于是所得到的资讯是假的,所能作的判断当然也是错误的。
倚重与器重
其次,有所谓「人性的管理」,人不只为金钱、为财物而工作,有时候要设计一样东西,如他有兴趣,就可以日夜不休地努力去想。我过去当兵时,也是做设计工作,可以想到在作梦的时候都还在想,为什么呢?只因为已有兴趣了,人除了为兴趣嗜好而工作外,也为荣誉跟成就感而奋发。所以一个善于管理者,应该努力去提高他们的兴趣嗜好,更培养他们的荣誉感跟成就感,而不只是用按键式、下棋式的管理,来操作员工。所以要把人当人看待,不要把人当作动物、当作机器来看待。
因此,我们说到两个词句──「倚重」眼「器重」,有何不同?「倚重」的「倚」,是一固「人」再加上一个奇特的「奇」,故倚重是把你当人看待,而且是个了不起的人看待,奇人嘛!如果是「器重」呢?看这个「器」,中间是一条「犬」,又被挟在四个嘴巴之间,根本没有他思想的空间!人都是有情感的,这情感要让它明朗,而不要压抑;故在一间工厂里,要尽可能的广开言路,多做有效的沟通。
秘密警察
这里面又牵涉到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心的话,他很怕听到相反的一意见,他只期待大家都说:「你这个意见真好,真伟大!」那是因没有信心,所以急着求肯定。相反地,如一真具有信心的人,他反而希望听到很多不同的意见──因为不同的意见会重新刺激他思考的空间,他因此能做更好的统合。如果是由一个没有信心的人来管理,那一定会把所有的思想全部封闭,把沟通的管道尽可能堵塞。有时候,那些没信心的人,一方面要封闭管道,二方面又要收集资讯;因此,就会形成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秘密警察。在公司里,布下很多眼线以提供消息。这种秘密警察是很不卫生的,在这种操作之下,整个工厂人跟人之间都充满着怀疑,甚至仇恨,彼此之间完全不信任,讲的话都很虚伪。
前面讲到生活的照顾,如果生活不能照顾的好,他们是没办法把心胸敞开来做沟通的。我们只有对好朋友,才可能把心里的话讲出来,不可能碰到警察,就把秘密全讲出来了。
我以前在教书的时候,有一个很深刻的体验──「训」跟「导」是不易两全的,如果是一个管理阶层,便于用训,而不良于导。要导的话,就要先变成他的朋友,这样他才会把心里的话讲出来。因此,在广开言路的设计下,要有谘询中心,或有代言人。而不是老板自己来辅导、来收集资料,那是有困难的!
开明的独裁
在管理中又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民主与独裁」,刚才说到:因受传统帝王统治的影响,故易形成独裁的倾向。然而这个时代多已慢慢减少,但另形成一种称为民主──开会投票的方式。如以我个人的观点,我不赞成什么事情都开会、都投票,我相信很多管理阶层的人,经常为了开太多的会,而叫苦连天!我期许的是「开明的独裁」,所谓开明的独裁,就是能先公布问题,譬如说,现在公司里要解决请假的问题,要先把问题公布出去。故在公布的当下,就可以收集到很多意见,然后再把这些意见,转达到一个特定的小组里,再由这个小组作集中讨论。最后也许就是由老板一个人来作决定,但这已非原来的「独裁」了!在开会的当下,人经常就是在两个意见里争执,甲就说甲的意见最好,乙就说乙的意见最好,即使争到最后,表决出来,就只是其中一个意见,而不会是最好的意见。若一个聪明人,应该得到的是能够统合甲跟乙的好处的意见,但在开会的当下,人们常溺于意气之争,而忘了怎么去把意见作最好的统合。故统合只有由少数的人,在较宽裕的心情下,慢慢去做决定。
广开言路
因此,有任何事必须处理,我认为先广泛地收集意见,最后再由少数的人或甚至一个人来做裁决,裁决后再公布大众;在公布的当下,也要把怎样裁决的前因后果说明清楚,甚至对一些相反的意见,也能提出评议,为什么选择这样而不选择那样?我相信这样的裁决,会比只是投票来得有效。甚至有的裁决,还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虽今天…
《天心明月 17· 佛法与企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