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心明月 17· 佛法与企业

  佛法与企业

  

  大家好!这次要讲的题目是〈佛法与企业〉,或者说,「如何用佛法改变企业的体质」,我很高兴也非常惶恐的接受这样的挑战,因为我对企业并不了解,虽然也曾看过几本有关企业的书,但是我想,在这几本书里,即使再怎么拼凑,也一定没有各位所知道的精彩。但我有一种观念:如果我们在这一行听多了、看多了,则这一行所说的,对我们反而有点麻木不仁──边际效用降低。若相反地,听到一个完全不懂企业的人来讲企业,则可能给我们的冲击反而会比较大。所以今天,我就抱着这样的想法来谈企业,各位也许只听进一、二句,但对你或将有甚大的影响;也许听完了只觉得:「啊!你原就是外行嘛!外行人就是像你这个样子!」那也没有关系!因此,我轻松地讲,各位放任地听!

  

  企图造什么业

  

  现首先以佛法来看企业,就学佛的人来看,「企业」这两个字是相当敏感的字眼,「企」就是企图,有点居心不轨之意;而「业」则更严重,佛法常说「造业」,不知道各位是否听过这样的名词,人之所以会有烦恼,会在生死中轮回,就因为在过去当造了很多的业,于是因业所以有烦恼、有生死。而「企业」加起来,就是「随着企图去造业」。如果造的是生死业、是烦恼业,那「企业」果真是个可怕的字眼。虽一般人造的无非是烦恼业,甚至是损人不利己的业,而我们今天企图透过佛法的观念,来改变业的体质,虽仍是业,但应造的是幅业、是慧业。这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讲〈佛法与企业〉,因为在一般人看来,企业就是非常世俗的经营,可是世俗里面有佛法,佛法也不离世间法。因此,今天讲的就是希望从佛法来提升企业品质,尤其是有关企业伦理方面。

  

  统合互惠

  

  首先要讲的是「统合与互惠」,一般人都会说,企业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利润、要赚钱,那我们要问:「钱从那里赚?」我过去有一种观念,一直打不开──赚钱当然是从别人身上赚。但如果赚钱一定要从别人身上赚的话,那就会形成俗话所讲的「无商不奸」。后来我慢慢改变了观念,赚钱不必从别人身上赚,而是从「统合」里去赚,在很多因缘里去统合,统合好的话,就能够创造利润。

  

  生产加工

  

  这有个故事可做代表:有一个鲁国人,他很有钱,人家问道:「你为什么有钱呢?」他答曰:「因为我会偷!」那问的人听完之后,马上转身跑回去,然后就跟着去你偷,或闯空门,或挖墙角。当然最后被抓住了,判刑坐牢,古代有一种刑就是把脚筋抽掉。最后当他一跛一跛的回到故乡时,马上就去找那个有钱人算帐:「这就是你教出来的好结果!你说要有钱,就要去偷,所以我真的去偷,却变成这个样子!」那有钱人说:「我不是叫你这样偷法,我是要你去偷天时、地利,春天到了,应该是播种的日子,你该好好去选择土地播好种子,如此到了秋天就能够收获,就能够赚钱,偷不是去偷别人的钱。」我相信这故事,大部份人都听过了。若从统合天时、地利,统合很多因素里去赚钱,那是要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最好。

  

  同样木材,如只是丢在那里,我们便不知道怎么应用。但因有些工人,有办法把它加工成桌子、椅子,加工之后,我们就有办法用。石头也是一样,石头多丢在河边,即使我们搬回去也不知怎么用,但有的人把它加工成茶壶、桌子,效用便提高了。所以统合,是把原料加上技术,再加上我们的设计,这样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来。

  

  贸易行为

  

  第二种统合,就是所谓的贸易行为。像台湾出产香蕉,香蕉吃多了,就慢慢觉得没有胃口。而日本产苹果,苹果吃多了也没有胃口。但如果把台湾的香蕉送到日本,把日本的苹果送到台湾来,那两地的人,就能得到更大的满足。做这行生意的人当然能够赚钱,但受惠的人绝对不只是做生意的人,因为台湾人本来吃不到苹果的,日本人本来吃不到香蕉的,然因为贸易的关系,所以使「参与者」都能得到更大的满足。同样在金融业,有些人现在有钱而不知道怎么用,也有的人要投资而没有钱,于是银行就居于中间地位,使得有钱的人,能够因存款而生利息,没有钱的人,能够贷款去投资。同样仲介业也是如此,有的人要卖房子,有的人要买房子,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对方在那里?而仲介业就是做这种统合工作,把相关的人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创造更大的满足。

  

  从经济学的眼光,所谓利润是从创造更大的满足而得到的。这利润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是「创造新产品」,像刚刚所讲的农地生产,或木材、石材加工。第二是「重新分配」,譬如说香蕉与苹果在重新分配的市场中,使得所有参加者都能得到更大的满足。

  

  利润的定义

  

  因此,我要说,所谓的利润,不见得只是指金钱。今天很多企业家在评估自己的企业形象,经常只用一种数字,譬如说现在只生产一千部,希望明年变成两千部,或者说今年的净利是一百万,希望明年增为两百万。如把经营的目标,只狭义地定在一个数字上,就见不到利润的真相。事实上,如就统合产生利润,这利润是多方面的。譬如说,医生能够帮助病患恢复健康,病患当然要付出合理的代价,但他也因此得到健康。从事教育行为,使本来少知识变为有知识、本来没信心变成有信心,这都是利润哩!太重视数字而要把一切的生产、一切的利润,都化成数字,就我看来是相当偏颇的,因为有些利润是无形的,不能用任何数字就能完全说明的。

  

  如就生产行为其需统合的要素,大概有几大类:第一是原料,包括土地、矿物、植物、动物等;第二是生产设备;第三是资金,包括技术、财力、人才;第四是市场、顾客。我想这些各位一定比我清楚,这是第一,统合的一部份。

  

  互惠的前提

  

  第二部份讲互惠,互惠是所有参加统合的要素都能得到利益,而不只是统合者得到利益而已。就像刚才所谓的仲介业,仲介的人当然能得到一部份佣金,然也必须卖的人、跟买的人都得到利润,才能称为「互惠」。如士、农、工、商等皆能从统合互惠的关系里,去建立企业伦理,则绝不会变成「无商不奸」的错误。因此,下面我要讲几点互惠关系:

  

  第一「环境保护」,今天山坡地滥开发,造成土壤的流失。也有很多地方因开采金矿、银矿,甚至煤矿,于是那矿场就变成垃圾场。因很多人滥垦植物,所以植物慢慢地绝种。这是因我们只想从土地里去榨取财物,而没想到我怎么来改善这土地,因此,不惜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很多噪音、污染,甚至垃圾。因为企业最初的重点,只在于使自己能够赚钱,这是单方面的利益。而积几十年之后,我们才慢慢意识到有环保的问题。

  

  透支与告贷

  

  现代人认为自己已非常的文明,但事实上,我们比所谓的原始民族,如澳洲土著、或夏威夷土著,对环境的保护,既没他们用心,也没他们专精。他们对于土地等资源,都相当用心地去保护,而不愿意透支。今天以科技造成经济的繁荣与环境的破坏,这充其量只是透支的行为,今天被破坏的环境,将来要花多少财力、物力、人力,才可能恢复。而现代还很多人未意识到所谓「战胜自然」,其实只是透支的行为。

  

  如果向别人借东西,站在互惠的观点,必希望在还他的时候,这东西能比原来的还干净。相反地如借你汽车,结果汽车被撞个大洞回来,那以后有谁愿再借给你呢?同样,大地是一切生产的来源,如果我们在使用大地、使用环境时,是用破坏、或透支的手段,则将来大地与环境,必将反动而危害我们的生存。这是第一点环境保护,我想环保的问题,别人已说得非常地多,所以我就点到为止。

  

  利润与风险

  

  第二是「资金」的问题,在企业界似乎有一个定律,就是利润愈高者,风险也一定愈大。有否一种行业利润很高风险又小?有!但这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利润既很高风险又小,必很多人马上加入竞争的行列;因此,过一段时间后,这利润便得被瓜分掉,所以利润就变小了。也有利润小、风险小的,但很多人都对它兴趣缺缺。因此一般来讲,利润愈高必风险愈大。然很多投资者往往只见到利润,而见不到风险;或者虽认为有风险,但还存着侥幸的心理,想大概不会轮到我吧!所以利润愈高,往往会让我们丧失判断而盲目投资,甚至借贷投资。于是便有被套牢或亏本的可能性。

  

  

  我看过日本SONY总裁──盛田昭夫的自传上说到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SONY开发出一种有关音响的新产品,美国有一家连锁店认定这种新产品非常有潜力,所以要跟SONY签订合约,希望一口气买他十万台。因此,他们要求评估一万台、三万台、五万台、八万台、十万台的单价各是多少?结果SONY把价钱开出来时,竟是一万台、两万台单价最便宜,五、六万,七、八万台以上,单价反而增加。这好象不太合理,因为照一般想法,生产量愈多,单价应该降低才对。因此,美国连锁店就问道:「为什么会这个样子?」SONY的回答是:「今天以我们既有的设备来生产一万台、两万台是刚刚好,所以我们不用再增加设备;但如果你要我生产五万台、六万台,甚至十万台,我一定得增加很多设备。然这笔成交后,以后是否还有这种大笔生意?我不知道!所以这些增加设备的费用,就要从十万台的单价里去抵销!」不错,十万台确是一笔大生意,但投资之后,将来这固定成本有没有办法回收,就不知道了,如盲目投资,最后这资本就可能被套牢。

  

  股票的教训

  

  我相信大家都记得台湾股票的事件,当狂飙涨到一万点的时候,任何一个头脑还清楚的人都知道,这已是很危险的事。因为下面是空的,随时都会垮下来;但很多人还是宁可先抓了再说,反正我不会是最后那个倒霉鬼,所以最后都被套牢了。过去我在国姓乡,住山打坐时,有个信徒上去问…

《天心明月 17· 佛法与企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