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心明月 17· 佛法與企業

  佛法與企業

  

  大家好!這次要講的題目是〈佛法與企業〉,或者說,「如何用佛法改變企業的體質」,我很高興也非常惶恐的接受這樣的挑戰,因爲我對企業並不了解,雖然也曾看過幾本有關企業的書,但是我想,在這幾本書裏,即使再怎麼拼湊,也一定沒有各位所知道的精彩。但我有一種觀念:如果我們在這一行聽多了、看多了,則這一行所說的,對我們反而有點麻木不仁──邊際效用降低。若相反地,聽到一個完全不懂企業的人來講企業,則可能給我們的沖擊反而會比較大。所以今天,我就抱著這樣的想法來談企業,各位也許只聽進一、二句,但對你或將有甚大的影響;也許聽完了只覺得:「啊!你原就是外行嘛!外行人就是像你這個樣子!」那也沒有關系!因此,我輕松地講,各位放任地聽!

  

  企圖造什麼業

  

  現首先以佛法來看企業,就學佛的人來看,「企業」這兩個字是相當敏感的字眼,「企」就是企圖,有點居心不軌之意;而「業」則更嚴重,佛法常說「造業」,不知道各位是否聽過這樣的名詞,人之所以會有煩惱,會在生死中輪回,就因爲在過去當造了很多的業,于是因業所以有煩惱、有生死。而「企業」加起來,就是「隨著企圖去造業」。如果造的是生死業、是煩惱業,那「企業」果真是個可怕的字眼。雖一般人造的無非是煩惱業,甚至是損人不利己的業,而我們今天企圖透過佛法的觀念,來改變業的體質,雖仍是業,但應造的是幅業、是慧業。這也就是說,爲什麼要講〈佛法與企業〉,因爲在一般人看來,企業就是非常世俗的經營,可是世俗裏面有佛法,佛法也不離世間法。因此,今天講的就是希望從佛法來提升企業品質,尤其是有關企業倫理方面。

  

  統合互惠

  

  首先要講的是「統合與互惠」,一般人都會說,企業的目的就是要創造利潤、要賺錢,那我們要問:「錢從那裏賺?」我過去有一種觀念,一直打不開──賺錢當然是從別人身上賺。但如果賺錢一定要從別人身上賺的話,那就會形成俗話所講的「無商不奸」。後來我慢慢改變了觀念,賺錢不必從別人身上賺,而是從「統合」裏去賺,在很多因緣裏去統合,統合好的話,就能夠創造利潤。

  

  生産加工

  

  這有個故事可做代表:有一個魯國人,他很有錢,人家問道:「你爲什麼有錢呢?」他答曰:「因爲我會偷!」那問的人聽完之後,馬上轉身跑回去,然後就跟著去你偷,或闖空門,或挖牆角。當然最後被抓住了,判刑坐牢,古代有一種刑就是把腳筋抽掉。最後當他一跛一跛的回到故鄉時,馬上就去找那個有錢人算帳:「這就是你教出來的好結果!你說要有錢,就要去偷,所以我真的去偷,卻變成這個樣子!」那有錢人說:「我不是叫你這樣偷法,我是要你去偷天時、地利,春天到了,應該是播種的日子,你該好好去選擇土地播好種子,如此到了秋天就能夠收獲,就能夠賺錢,偷不是去偷別人的錢。」我相信這故事,大部份人都聽過了。若從統合天時、地利,統合很多因素裏去賺錢,那是要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最好。

  

  同樣木材,如只是丟在那裏,我們便不知道怎麼應用。但因有些工人,有辦法把它加工成桌子、椅子,加工之後,我們就有辦法用。石頭也是一樣,石頭多丟在河邊,即使我們搬回去也不知怎麼用,但有的人把它加工成茶壺、桌子,效用便提高了。所以統合,是把原料加上技術,再加上我們的設計,這樣就能創造出更多的利潤來。

  

  貿易行爲

  

  第二種統合,就是所謂的貿易行爲。像臺灣出産香蕉,香蕉吃多了,就慢慢覺得沒有胃口。而日本産蘋果,蘋果吃多了也沒有胃口。但如果把臺灣的香蕉送到日本,把日本的蘋果送到臺灣來,那兩地的人,就能得到更大的滿足。做這行生意的人當然能夠賺錢,但受惠的人絕對不只是做生意的人,因爲臺灣人本來吃不到蘋果的,日本人本來吃不到香蕉的,然因爲貿易的關系,所以使「參與者」都能得到更大的滿足。同樣在金融業,有些人現在有錢而不知道怎麼用,也有的人要投資而沒有錢,于是銀行就居于中間地位,使得有錢的人,能夠因存款而生利息,沒有錢的人,能夠貸款去投資。同樣仲介業也是如此,有的人要賣房子,有的人要買房子,但是他們都不知道對方在那裏?而仲介業就是做這種統合工作,把相關的人結合在一起,因此,能創造更大的滿足。

  

  從經濟學的眼光,所謂利潤是從創造更大的滿足而得到的。這利潤包括兩大方面:第一是「創造新産品」,像剛剛所講的農地生産,或木材、石材加工。第二是「重新分配」,譬如說香蕉與蘋果在重新分配的市場中,使得所有參加者都能得到更大的滿足。

  

  利潤的定義

  

  因此,我要說,所謂的利潤,不見得只是指金錢。今天很多企業家在評估自己的企業形象,經常只用一種數字,譬如說現在只生産一千部,希望明年變成兩千部,或者說今年的淨利是一百萬,希望明年增爲兩百萬。如把經營的目標,只狹義地定在一個數字上,就見不到利潤的真相。事實上,如就統合産生利潤,這利潤是多方面的。譬如說,醫生能夠幫助病患恢複健康,病患當然要付出合理的代價,但他也因此得到健康。從事教育行爲,使本來少知識變爲有知識、本來沒信心變成有信心,這都是利潤哩!太重視數字而要把一切的生産、一切的利潤,都化成數字,就我看來是相當偏頗的,因爲有些利潤是無形的,不能用任何數字就能完全說明的。

  

  如就生産行爲其需統合的要素,大概有幾大類:第一是原料,包括土地、礦物、植物、動物等;第二是生産設備;第叁是資金,包括技術、財力、人才;第四是市場、顧客。我想這些各位一定比我清楚,這是第一,統合的一部份。

  

  互惠的前提

  

  第二部份講互惠,互惠是所有參加統合的要素都能得到利益,而不只是統合者得到利益而已。就像剛才所謂的仲介業,仲介的人當然能得到一部份傭金,然也必須賣的人、跟買的人都得到利潤,才能稱爲「互惠」。如士、農、工、商等皆能從統合互惠的關系裏,去建立企業倫理,則絕不會變成「無商不奸」的錯誤。因此,下面我要講幾點互惠關系:

  

  第一「環境保護」,今天山坡地濫開發,造成土壤的流失。也有很多地方因開采金礦、銀礦,甚至煤礦,于是那礦場就變成垃圾場。因很多人濫墾植物,所以植物慢慢地絕種。這是因我們只想從土地裏去榨取財物,而沒想到我怎麼來改善這土地,因此,不惜在生産過程中,製造很多噪音、汙染,甚至垃圾。因爲企業最初的重點,只在于使自己能夠賺錢,這是單方面的利益。而積幾十年之後,我們才慢慢意識到有環保的問題。

  

  透支與告貸

  

  現代人認爲自己已非常的文明,但事實上,我們比所謂的原始民族,如澳洲土著、或夏威夷土著,對環境的保護,既沒他們用心,也沒他們專精。他們對于土地等資源,都相當用心地去保護,而不願意透支。今天以科技造成經濟的繁榮與環境的破壞,這充其量只是透支的行爲,今天被破壞的環境,將來要花多少財力、物力、人力,才可能恢複。而現代還很多人未意識到所謂「戰勝自然」,其實只是透支的行爲。

  

  如果向別人借東西,站在互惠的觀點,必希望在還他的時候,這東西能比原來的還幹淨。相反地如借你汽車,結果汽車被撞個大洞回來,那以後有誰願再借給你呢?同樣,大地是一切生産的來源,如果我們在使用大地、使用環境時,是用破壞、或透支的手段,則將來大地與環境,必將反動而危害我們的生存。這是第一點環境保護,我想環保的問題,別人已說得非常地多,所以我就點到爲止。

  

  利潤與風險

  

  第二是「資金」的問題,在企業界似乎有一個定律,就是利潤愈高者,風險也一定愈大。有否一種行業利潤很高風險又小?有!但這時間不會太長,因爲利潤既很高風險又小,必很多人馬上加入競爭的行列;因此,過一段時間後,這利潤便得被瓜分掉,所以利潤就變小了。也有利潤小、風險小的,但很多人都對它興趣缺缺。因此一般來講,利潤愈高必風險愈大。然很多投資者往往只見到利潤,而見不到風險;或者雖認爲有風險,但還存著僥幸的心理,想大概不會輪到我吧!所以利潤愈高,往往會讓我們喪失判斷而盲目投資,甚至借貸投資。于是便有被套牢或虧本的可能性。

  

  

  我看過日本SONY總裁──盛田昭夫的自傳上說到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SONY開發出一種有關音響的新産品,美國有一家連鎖店認定這種新産品非常有潛力,所以要跟SONY簽訂合約,希望一口氣買他十萬臺。因此,他們要求評估一萬臺、叁萬臺、五萬臺、八萬臺、十萬臺的單價各是多少?結果SONY把價錢開出來時,竟是一萬臺、兩萬臺單價最便宜,五、六萬,七、八萬臺以上,單價反而增加。這好象不太合理,因爲照一般想法,生産量愈多,單價應該降低才對。因此,美國連鎖店就問道:「爲什麼會這個樣子?」SONY的回答是:「今天以我們既有的設備來生産一萬臺、兩萬臺是剛剛好,所以我們不用再增加設備;但如果你要我生産五萬臺、六萬臺,甚至十萬臺,我一定得增加很多設備。然這筆成交後,以後是否還有這種大筆生意?我不知道!所以這些增加設備的費用,就要從十萬臺的單價裏去抵銷!」不錯,十萬臺確是一筆大生意,但投資之後,將來這固定成本有沒有辦法回收,就不知道了,如盲目投資,最後這資本就可能被套牢。

  

  股票的教訓

  

  我相信大家都記得臺灣股票的事件,當狂飙漲到一萬點的時候,任何一個頭腦還清楚的人都知道,這已是很危險的事。因爲下面是空的,隨時都會垮下來;但很多人還是甯可先抓了再說,反正我不會是最後那個倒黴鬼,所以最後都被套牢了。過去我在國姓鄉,住山打坐時,有個信徒上去問…

《天心明月 17· 佛法與企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