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心明月 17· 佛法與企業▪P4

  ..續本文上一頁,他還是要盡早使病人康複。第二是教師的行業,我們需要很多知識、很多技能,而教師能把這些知識教授下來。教授之後,原則上也是希望被教者能完全獨立,而不是變成一個依賴的人。故究竟的需要,就是要使原來需要的人,慢慢變成不需要,這應是企業中道德倫理的問題。

  

  以消費爲導向

  

  我們看今天所謂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基本上是以「消費爲導向」的生産,顧客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産什麼。但往往顧客自以爲需要的東西,不見得對他是最有利的。一個人喜歡吃甜的,不見得就該繼續吃甜的。如果只是順著顧客的喜好,而去提供他們需要的産品,這樣反會使他們的習性愈來愈重。爲十麼現在的電影會慢慢形成暴力、色情,甚至怪力、恐怖片呢?稍微有理智的人,都知道這些是不健康的,凡是大衆的理性程度不夠高,故只能憑著他們的本能、業習,而去做選擇,結果當f不會是最好的。因此,以消費爲導向的生産,會使人類的知識水准,甚至道德水准慢慢降低。因爲提升不只要明智,且更花力氣。而順著習氣去縱欲、去享受,那倒很容易相應的。所以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裏,經常就是縱欲,從順著習氣、感官而形成一種浮華、奢侈的傾向。資本主義的經營者,皆努力于把他的顧客,造成更深的需要、更重的癡迷,以使自己得到更高的利潤。而最後這將形成一個感官的世界,甚至禽獸的世界。

  

  企業的道德良心

  

  我從前面「需要跟分配」講到這裏的「滿足與癡迷」,主要提醒各位的是:我們當去經營那一類的企業?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裏,往往能賺錢的行業,大家就去努力。但很少想到:這行業、這産品,對整個社會有沒有幫助?所謂「需要」,就佛法的觀點來看,需要是衆生的病、有病才有需要。因爲有無明的病,有業的病,所以才有種種的需要。所以順著需要而去提供種種的商品,是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的。而真正的滿足,就是要提高人的品質、淨化社會人心。究竟的滿足,就像前面所說,醫生或教師的例子一樣,醫生要把病人的病醫好,教師要把學生教好,皆讓他們養成獨立自主的人格,這才是企業的道德良心。

  

  商場如戰場

  

  下面要講的是另一個主題「競爭與合作」,我們常說:商場如戰場,經常要競爭。但如果過分強調競爭的話,往往會形成不擇手段的惡性競爭,這還是根源于個人主義的自私自利。即我們在前面已講到統合互惠,企業的利潤是來自于服務大衆。因此,就服務大衆而言,那還是合作而不是競爭。不同的行業如士、農、工、商,皆是爲服務大衆才有的,因此,雖是不同的行業,基本上還應站在合作的前提。又即使是相同的行業,也可能有不同的設計,汽車有的適宜跑高速公路,有的適于越野,有的傾向于省油,有的傾向于安全,種種不同的設計,就是爲因應不同的需要,所以基本上還是合作的關系。

  

  因此,站在服務大衆、創造社會利潤的前提,是應該站在顧客的立場,幫他選擇最合他需要的産品。而我們往往只站在自己産業的立場、自己商品的立場;卻說:「最好都買我的,別人的都不好!」如果今天大家都競爭,都認爲只應該買我的,則會變成「惡性競爭」。

  

  惡性競爭

  

  「良性競爭」跟「惡性競爭」有何不同?「良性競爭」就是每個人去努力,去開發出最好産品,而讓社會大衆做最明智的選擇。而「惡性競爭」則自己不提升,專門去破壞別人。顧客既不去買他的,就只好買我的。能從「合作」的大前提而展開競爭,這才是良性的競爭。如果我們能意會到:不管是産業跟産業之間,或同行跟同行之間,皆是以合作爲前提而展開競爭,那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得失心了。

  

  得失自在

  

  如果今天我已爲這樣的産品做最好的設計,結果竟達不到市場的需求,而其他的設計卻銷路很好。站在個人的觀點,將悲痛自己生意做不好!但站在社會大衆的立場來說,這表示我們的社會,還能設計出更好的品質來,難道這不是可喜可賀的事嗎?像今天我在這裏演講,對我來說,是個人的光榮,能夠應邀在這裏演講。可是對佛教,也許我們可從另外的觀點來說,就因爲佛教界中沒有更多的弘法者,所以我才有機會在這裏演講。今天佛教界如有很多精英,也許就輪不到我講了。因此,在自己失敗的當下,我們會有另一種歡喜,這表示社會裏還是有很多精英,所以你失敗了嘛!如果成功的話,也另有種遺憾,就因這個社會沒有更高明的人在這裏,所以你成功了。如能從這個觀點去看,則我們在經營的當下,便能自在多了。這也就說真正的統合,是從整個社會、整個群衆去著想,而不是只就我這個企業、這個商標而著眼,必這樣心胸才會比較開闊。

  

  專利權

  

  在産業上,國人有「留一手」的習慣,就是教學生,最重要的那部份不能教;因爲如果教了,他們都學會了,你就不能壟斷市場,這就是爲自私自利而已。然而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不會留一手,但有一種更高明的處理方法──就是申請專利權。在還沒有公開之前,趕快申請專利,所以即使公開了,他人也不能分享。這雖在西方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但卻不出自我中心的囚牢。我們應該把個人最好的産品、最好的設計完全公開,因爲如果公開,將會加速技術的進步提升。對個人來講,利潤雖沒有那麼大,可是對造福大衆、服務大衆而言,卻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利潤。

  

  這也就是說競爭是站在合作的前提,每個人都以他專業的知識去設計、去生産出最好的産品,以造福社會。雖産業中,應有適度的競爭,但不能變成惡性競爭。如果是惡性競爭,那只顧打擊對方,必造成技術、品質、利潤的退化。反過來說,如果只有合作而不競爭,那這個産業也將呆板而沒有生氣。如壟斷事業是呆板的,同樣在共産黨的社會裏,也是呆板而沒有生氣。

  

  現在我們把範圍縮小,縮小在一家公司裏;你如何掌握競爭跟合作的尺度,這是經營管理的關鍵。我們希望員工或每個單位去競爭,良性的競爭,不只技術可以提升,而且在人事之間還是協調的。但如轉成惡性競爭,那品質必低落,而人事之間必也會産生很多障礙。所以對外跟對內,都要拿捏好競爭跟合作的尺度,這恐怕要每個人慢慢去揣摩、去參究,如能抓得恰到好處,那不止在事業上,也在道業上,都能自在、圓滿。

  

  勞心與勞力

  

  從前面講到這裏,我認爲,要生産一樣産品還比較簡單;但要決定是否來生産這樣東西,就比較困難。因爲要生産一樣東西,基本上只是原料跟技術的問題;而決定是不是生産它?牽涉到的層面,就非常的廣,不只是市場的層面,甚至是道德的種面。因此,對于一個企業家,他必須相當辛苦地去做最仔的決策,但這辛苦是勞心而不是勞身。

  

  我曾把所有工作分做四類:一是用腳去做的,二是用手做的,第叁用口,第四用心。用腳做的最代表性的就是送貨員,這邊送過去,那邊送過來,即使是開車子,但還不出運輸的範圍。第二用手做的是操作員。用手與用腳,大致是屬于基層人員做的事。第叁用口,就是溝通協調,管理階層大致上是用口。第四是用心,就是要規劃設計。既做一個老板,應該把用口、用手、用腳的事,盡可能叫下面的人去做,而不要自己做。因爲要做一個很好的決策判斷,要花時間去收集資料,然若已花很多時間去做那些手、腳、嘴巴的動作,那你的時間、你的精力都早被剝奪光了,已根本沒有心力去收集資料、去做統合。很多白手起家的老板,很不容易做到這點,就因他不願意把自己的權力分出去,甚至把自己的技術分出去,有那種「留一手」的習性,怕這些專行給底下的人學去了,他們就自己去搞一個公司了。

  

  對我而言,我但願例行公事都不用我再插手。老板要處理的事是突發事故,或對未來的決策。政策的決定乃攸關大局,我常說:一個員工、一百個員工、甚至一千個員工,每天辛苦加班的效果,恐怕還沒有老板動一個腦筋的效果來得好。正因爲一個觀念或製度的改變,影響非常深遠,因此,這決策的人,便要花很多時間去收集資料,去慢慢沈澱、結晶,才得以把最好的決策拿出來。

  

  所以政策的決定,甯可慢不要亂。如果爲了快而亂,最後必很難收場。甚至說,你要花五倍十倍的時間、金錢還不一定能收得好。過去我很欣賞一句話:「運籌帷幕中,取勝千裏外。」一個最好的軍師,可以在小房間裏就決定了這一場戰爭的勝算。像《孫子兵法》上也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要在還沒開戰之前,就已確定自己絶對是贏家,這勝利是從那裏來的呢?從廣泛的收集資料,並做最好的統合中來。

  

  禅坐功效

  

  而這裏面又牽涉到一種效果,就是禅定靜坐的直觀。如果我們只是不斷地收集資料,不斷地用腦筋去想,有時候還不一定能想出最好的對策。而當我們用打坐的方式,使自己的心先慢慢平靜了。打坐將有兩種效果:第一是沈澱,我們如果經常在跑動,經常與境界交互作用的話,這心就像一盆水一樣,不斷地在那邊波動,甚至混含了很多塵沙、汙垢,故不清澈。當我們把這盆水,拿到較密閉的房間後,等它平靜了;而一些塵沙、汙垢也就慢慢沈澱了。這塵沙、汙垢就是指我們的習性,甚至我們的情緒,情緒波動就不能做最好的判斷,故要用靜的方法,使情緒或習性慢慢沈澱了。沈澱之後,它才會産生清楚的覺照。第二是結晶,有時候,靜坐之後問題你不用去想,它就已經解決了,用靈感的方式,映現出最好的構想來。我們的想法,經常被過去所局限,想來想去,沒辦法突破。但如果用打坐的方法,使那些過去的想法,暫時忘掉,也許就會有新的靈感、新的創意。所以有些藝術家,甚至企業家慢慢了解要有沈澱的過程,才有創新的結晶,故也都打坐去也。

  

  叁法印

  

  最後我要把佛法所講的生命史觀應用在企業倫理上面,佛法裏常講到叁法印:「無常」、「無我」、「寂靜涅槃」。「無常」就是要了解社會是變動的,剛才講到資金的問題就是這樣,一定有風險。在原料、設備、市場、技術都不斷變化的世界裏面,我們既要做最好的准備,也要做最壞的打算。不要只看到利潤,而忘了風險,這稱爲「無常」。第二所謂「無我」,就是不要只爲個人的名利,而做惡性的競爭。要爲服務大衆而做最好的統合,而創造最多的利潤。第叁「寂靜涅槃」,這樣我們雖很努力地爲企業創造利潤,但沒有很重的得失心、成敗心。

  

  出世與人世

  

  講到這裏,我們就可意會到,佛法跟企業的距離,已愈來愈近了。最初我們以爲,佛法是遠高在天上、在山上,而企業是拚命去賺錢、去競爭,商場如戰場呀!其實不是這樣子!如果創造利潤,是爲創造「大衆」的利潤,這雖仍是業、是世間的善業,甚至是智慧的德業。故佛法所講的「出世」,主要是應出離個人的私心;因爲只有出世的人才能做好入世的事業。因此,佛法中有企業,企業中有佛法。從內在來看,是當事人的自在、解脫,從外表來看,是福德跟智慧能漸趨于圓滿。在佛教中有一部《華嚴經》,裏面講到善財童子到各地參訪善知識,其中有很多善知識就是當時的企業家。

  

  最後我要說,大企業家就是大哲學家,因爲要成爲一個大企業,都必有它的經營哲學,日本松下有他的哲學,美國的IBM有他的哲學,甚至臺塑的王永慶,或中鋼的趙耀東,都有一套哲學來經營他的公司,所以他的公司才能非常地穩定。雖然這哲學不是康德哲學,不是黑格爾哲學,但有它更現實、更生活化的一面。其次大企業家也是大宗教家,一個哲學家只會想一想而未必能做出來,但宗教家必做得出來。因爲要把經營哲學完全落實之後,才可能成爲大企業。我看《行銷巨人IBM》,就只有叁個很簡單的經營理念──最佳的商品、最好的服務與最有績效的工作成員。就是這叁點,大家都會講,可是能夠把它執行得徹底,他就成就了IBM這樣的公司。又大企業家也就是大政治家,因爲政治本就是統合的技術,從統合中創造利潤。最後我說它會是大藝術家,因爲國人常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看你怎麼來用而已。

  

  總結

  

  最後我要期勉于臺灣的企業界,過去臺灣是貧窮的,然經過四十年後,我們創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迹。從最初能從勤苦、笃行而慢慢造成這樣的經濟場面。但是今天,整個企業已經慢慢走向投機跟奢侈,很多辛苦的行業,沒有人願意做,不能夠很快賺大錢的企業也沒有人願意做。如果大家都這樣的話,則臺灣經濟的表面,仍看起來很繁榮,可是各位都比我更清楚,下面的空洞將愈來愈大。很多人都會說:臺灣經濟很快地會有一場大風暴!但是在講這一句話的當下,他還是希望在沒有垮臺之前,趕快再撈它一票。如果大家都持這樣的心理,那鐵定沒希望了。因此,今天我們希望透過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慈悲,重新建立我們的企業倫理,就是以統合互惠、提升淨化,與自在圓滿的觀念,再創造我們臺灣第二次的經濟奇迹。我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民國八十二年十月叁十日講于五0一企業廣場,簡蘭蘋整理

  

  

《天心明月 17· 佛法與企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