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心明月 17· 佛法與企業▪P2

  ..續本文上一頁我:「他現在有一筆錢,該做房地産好?還是做股票好?」我想了一想,最後說:「如果你要經營股票,我有幾點奉告:

  

  一、不准告貸投資:不要看到股票現在狂飙,就趕快到銀行貸款個五百萬、六百萬拿去投資,因爲這個風險太大。

  

  二、以不妨礙目前生活營運的資金去投資:也不能把公司四百萬的經常費用,抽兩百萬來投資,想再過一個月就可能變成六百萬,這是誰都沒有把握的!

  

  叁、要有負擔風險或接受失敗的心理打算:故只能把多余的錢拿去投資,而不能把現在馬上要用的錢,甚至借款來投資。以我個人的看法,不能存任何僥幸的心理。

  

  四、最後股票如有盈余,應該回饋社會。

  

  盈利與虧損

  

  我們經常爲了更美好的未來,而舍棄目前的安定,看到一個遠景就急切地想去得到它,但將來一定能得到嗎?不一定!即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就是沒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所以不要爲了更美好的未來,而把目前的安定作抵押品,更不要作孤注一擲的投資。很多人生意失敗,不是因爲生意做不好,而是因爲生意做得太好了,他想得很美:這筆進來,那筆出去,一個接一個,十萬的資本做百萬的生意,結果有一天沒接好,他就跳票了!所以站在互惠的原則,我們也希望在生産過程中,資本能慢慢累積,甯可降低利潤而不要虧本,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去冒風險。

  

  勞資糾紛

  

  第叁「工作夥伴」的問題,自古以來勞資糾紛好象到處聽得到,前幾年臺灣到處罷工。其實勞資糾紛最基本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因爲老板希望員工工作做得更多,而薪水拿得更少;然在員工的立場,就希望事情愈做愈少,薪水愈高愈好。如果兩方面永遠站在自私自利的觀點上,則不可能解決勞資糾紛。必從剛才所講「統合互惠」的觀點,才能真正解決勞資糾紛。

  

  老板是需要員工的,沒有員工,這個公司就沒辦法營運;員工也是需要老板的,因爲有這樣的工廠、有這樣的老板,他才有工作、才能生存。如果兩方面都清楚,彼此是相依相存的話,這才好協調。即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就當彼此照顧才是。然以下所講的,主要是針對一個企業經營者,該如何來照顧員工:

  

  分紅入股

  

  「財利的共享」,過去我們認爲:反正我是老板,我出錢投資,而他們是領薪水的,十二個月到了,領多少算多少,賺的都是老板的。而現在很多公司都已實行分紅的製度,如果公司營運好、利潤多,則要把這些利潤分享給所有參與的員工。既如此,員工當然會有更大的意願,來爲公司做事。甚至有些公司,不只是分紅而且入股,就是員工也能成爲公司的股東。如果成爲股東,那不只是分紅,且還要分災、分難!于是過去因自私自利而勞資相對,當變成分紅、入股時,勞方跟資方就慢慢站在同一條線上了,這本質上是從統合與互惠的關聯裏去運作的。

  

  以廠爲家

  

  「生活的照顧」,我們常說「要以廠爲家」,希望員工以廠爲家,但我反過來要說,如果今天一個經營者,不是以父母照顧兒女的態度來照顧員工,怎能期待他們以廠爲家呢?日本企業經營的態度跟美國有截然的不同,日本如果公司經營不好,他們所采取的對策是降薪,而美國可能就是裁員。爲什麼會形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呢?因爲日本的經營理念,是把員工當作自己人,甯可大家受苦,而不要把其中一部份的人趕出去。如果今天只是我們這一家公司營運不好,那些人出去了,或許還找得到工作,但如果是整個環境的大蕭條,那些人被裁掉後,該怎麼辦呢?所以站在照顧員工的立場上,日本甯可降低薪水,而維持員工繼續在廠裏工作,因爲他們能把員工當子女看待,所以員工才可能把廠當作他的家。因此,在公司裏如有任何困難危機,他們也願花更多的時間,甚至願犧牲個人的權利,而一齊爲廠、爲公司去努力振作。

  

  照顧員工的生活,包括婚喪、喜慶之類。在美國,老板大概不會管員工婚喪、喜慶的事,但在日本,一個老板甚至可能當員工的證婚人。希望跟員工能作更親密、更有效的統合,不只是在工作的輔導,且要照顧到他們的生活。因此,如果公司小,可定時舉辦慶生會之類,如果公司大,則方便成立各式的社團:登山社、讀書會……。大家除了工作在這裏,也生活在這裏、修行在這裏,以這種方式結合的層面才能深廣。而一個老板,應該把他重要的幹部,平均分配在各個不同的社團裏,用這樣上下縱橫的溝通,才能更深入、也更有效。

  

  階級鬥爭

  

  「工作的管理」,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封建社會,所以很多人在封建的傳統下,形成一種「按鍵式」的管理方式,我怎麼按鍵,你就怎麼跳動。甚至是「下棋式」的管理,今天把兵抓到這邊,明天把馬排到那邊,結果「兵」被「將」吃了,你也只好認了吧!這種按鍵式的管理或下棋式的管理,管理者跟被管理者階層非常的清楚,如過去我們常說的白領階級、藍領階級。階級既非常清楚,則有一方非常被動,就是被管理者完全被動,完全不負責任、不擔風險;而管理者卻也非常辛苦,因爲管理者經常在封閉的狀態中。這種管理方式是非人性的!因爲人都有思想、都有情感,不可能像機器一樣,你按一下他就動一下;這樣的管理方式,經常會有反動的情緒,他們把管理者當作敵人,所以會用種種方式怠工,甚至破壞。而一個管理者因爲得不到正確的訊息──正常的話,老板要能從下面得到很多訊息,但因爲上下階層太清楚了,所以管路有問題。于是在封閉的狀態中,他就只能獨斷獨行;甚至有時候,即使得到一些資訊,但資訊是假的;既然要跟統治階級講話,則很多話都要重新設計過,以迎合他們的心理。于是所得到的資訊是假的,所能作的判斷當然也是錯誤的。

  

  倚重與器重

  

  其次,有所謂「人性的管理」,人不只爲金錢、爲財物而工作,有時候要設計一樣東西,如他有興趣,就可以日夜不休地努力去想。我過去當兵時,也是做設計工作,可以想到在作夢的時候都還在想,爲什麼呢?只因爲已有興趣了,人除了爲興趣嗜好而工作外,也爲榮譽跟成就感而奮發。所以一個善于管理者,應該努力去提高他們的興趣嗜好,更培養他們的榮譽感跟成就感,而不只是用按鍵式、下棋式的管理,來操作員工。所以要把人當人看待,不要把人當作動物、當作機器來看待。

  

  因此,我們說到兩個詞句──「倚重」眼「器重」,有何不同?「倚重」的「倚」,是一固「人」再加上一個奇特的「奇」,故倚重是把你當人看待,而且是個了不起的人看待,奇人嘛!如果是「器重」呢?看這個「器」,中間是一條「犬」,又被挾在四個嘴巴之間,根本沒有他思想的空間!人都是有情感的,這情感要讓它明朗,而不要壓抑;故在一間工廠裏,要盡可能的廣開言路,多做有效的溝通。

  

  秘密警察

  

  這裏面又牽涉到一個問題:一個人如果沒有信心的話,他很怕聽到相反的一意見,他只期待大家都說:「你這個意見真好,真偉大!」那是因沒有信心,所以急著求肯定。相反地,如一真具有信心的人,他反而希望聽到很多不同的意見──因爲不同的意見會重新刺激他思考的空間,他因此能做更好的統合。如果是由一個沒有信心的人來管理,那一定會把所有的思想全部封閉,把溝通的管道盡可能堵塞。有時候,那些沒信心的人,一方面要封閉管道,二方面又要收集資訊;因此,就會形成一種很不好的現象──就是秘密警察。在公司裏,布下很多眼線以提供消息。這種秘密警察是很不衛生的,在這種操作之下,整個工廠人跟人之間都充滿著懷疑,甚至仇恨,彼此之間完全不信任,講的話都很虛僞。

  

  前面講到生活的照顧,如果生活不能照顧的好,他們是沒辦法把心胸敞開來做溝通的。我們只有對好朋友,才可能把心裏的話講出來,不可能碰到警察,就把秘密全講出來了。

  

  我以前在教書的時候,有一個很深刻的體驗──「訓」跟「導」是不易兩全的,如果是一個管理階層,便于用訓,而不良于導。要導的話,就要先變成他的朋友,這樣他才會把心裏的話講出來。因此,在廣開言路的設計下,要有谘詢中心,或有代言人。而不是老板自己來輔導、來收集資料,那是有困難的!

  

  開明的獨裁

  

  在管理中又有另一個問題,就是「民主與獨裁」,剛才說到:因受傳統帝王統治的影響,故易形成獨裁的傾向。然而這個時代多已慢慢減少,但另形成一種稱爲民主──開會投票的方式。如以我個人的觀點,我不贊成什麼事情都開會、都投票,我相信很多管理階層的人,經常爲了開太多的會,而叫苦連天!我期許的是「開明的獨裁」,所謂開明的獨裁,就是能先公布問題,譬如說,現在公司裏要解決請假的問題,要先把問題公布出去。故在公布的當下,就可以收集到很多意見,然後再把這些意見,轉達到一個特定的小組裏,再由這個小組作集中討論。最後也許就是由老板一個人來作決定,但這已非原來的「獨裁」了!在開會的當下,人經常就是在兩個意見裏爭執,甲就說甲的意見最好,乙就說乙的意見最好,即使爭到最後,表決出來,就只是其中一個意見,而不會是最好的意見。若一個聰明人,應該得到的是能夠統合甲跟乙的好處的意見,但在開會的當下,人們常溺于意氣之爭,而忘了怎麼去把意見作最好的統合。故統合只有由少數的人,在較寬裕的心情下,慢慢去做決定。

  

  廣開言路

  

  因此,有任何事必須處理,我認爲先廣泛地收集意見,最後再由少數的人或甚至一個人來做裁決,裁決後再公布大衆;在公布的當下,也要把怎樣裁決的前因後果說明清楚,甚至對一些相反的意見,也能提出評議,爲什麼選擇這樣而不選擇那樣?我相信這樣的裁決,會比只是投票來得有效。甚至有的裁決,還不是一次就完成的,雖今天…

《天心明月 17· 佛法與企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