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苇过江 附录:禅七心得▪P4

  ..续本文上一页,实在难得,至此我发觉参话头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还有多重的用途呢?

  

  检切菜的工作告一段落后,讲经法会已近开始了,于是我挑好一个较宽敞的位子坐下,继续打坐参话头,师父的话,若有若无地从耳边溜过,这样也不知过了几时。突然,凌空闪过一个念头,于是身心脱落,虚空粉碎。

  

  「我是谁?我是谁

  我这样急切的追问探索,可是现在连我是谁?我都不明白,这能算是我的问题吗?不也,不是我的问题!那又是谁的问题

  是谁的问题

  」

  

  「哈!可笑,原来根本没问题的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俗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经云:一念放下,十方国土剎时清净。经云: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经云: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过去所执着的一切贪、瞋、慢、疑,过去所害怕的危、厄、苦、难,在一念间,消逝无形了。

  

  花还是花,树还是树,可是我像外太空来的游客,一切与我无干。「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是的,一切外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内心里也是平平静静,安安稳稳。

  

  如今,我方能较确切的体认:身是假,心是妄。过去见经论中说:菩萨舍身饲虎,总觉得夸张其说,大而无当。可是一旦能觉悟此身心,不过像大海中的一浮沤,像太仓中的一粒粟,像九牛中的一毛发,得此何益

  舍此何虑?

  

  同时,我也慨叹:过去我们对此臭皮囊,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怕它冷,怕它饿,怕它苦,怕它痛。给它吃好的,给它穿好的,给它住好的,给它用好的;结果,它曾回报你什么呢?没有,终生的服侍逢迎,只是增加苦恼,增加烦役。到最后,一命呜呼哀哉去了,除了空忙一场,更且造业无端,轮回受苦。

  

  同时我也更深切的体认,佛法三学(戒定慧)的根本精神———出世解脱。慧是不净,无常,苦,无我,空,无所得。依此智慧而行,心定不攀缘,身戒不造作,攀缘造作都是放不下此假身妄心故。若我们能以智慧的宝剑,催伏那无始来根本我执的葛藤,即可摄心安身而得无碍解脱。经云: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定为体,智慧为用。

  

  过去学佛,由于我对中论的思想较能契入。所以在理上对空、无我的思想还能意会:可是在另一面,我仍对世间的芸芸种种力加抉择分别而善恶分明。过去,我对佛法中的哲理虽仰望赞叹;可是对世俗的浮华欢乐,却是怎么也舍不得割爱的。因此学佛多年,曾执着的依然执着,该放下的仍是放不下。所以总是这样自我嘲解:「理无不通,情有不忍」。

  

  然而现在,我可确认:不但理已可通,并且情亦可忍。虽然还有太多的习气业障未能清除;然像斩了根的树,像塞了源的泉,它的枯竭,是可断定的。

  

  感谢三宝,感谢师父,感谢伴我的同参诸知识,以及感谢一切和我结过缘的种种人、事、地、物,若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因缘,不知现在的我该是何怪模样。

  

  是日下午,农禅寺坐禅会,对于一些初学打坐,因此或姿势不正确,或行法不得要领的同修道友,我自然趋前为作说明。而晚上搭公车中,见到一位背带小孩的妇人,我霍然即起让位。她说:「谢谢,不必了。」言下,我又伸手抓住小孩子说:「那把小孩子,放给我抱好了。」言语动作,直接俐落,毫无挂虑,事后反省,我颇惊讶!过去,我虽知某些善行该作,可是一旦事临面前,却总还得再三思惟斟酌,既怕恼了他人,也怕烦了自己,所以总是在那迟疑不决。如今事是做了,可是又不像我有意作的,更且又作得如此自然美好。于是我对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伟大行谊,也更能体会了。

  

  曾在《禅门呓语》中,见到这样一句话:禅七中,七天的修行,等于在外修行七年的。是的!我相信,甚至说七生、七劫,我都相信。

  

  再次感谢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感谢曾经存在过的一切。

  

  余波

  

  (护七时间在民国七十一年二月十九日———二月二十五日)

  

  隔天,我将此报告师父。师父表示:是有些突破!不过,还是应继续参。禅七后一连五天,师父在*轮讲堂开讲维摩诘经,当时我仍是一方面听经,一方面参话头。

  

  如此也不知是第几天了,有一回,师父讲经讲到,我们只能一心一用。当时我立刻觉得不对:「一心,不又是自性见吗

  」在缘起的世界里,不是本来具足层层无尽,绵绵无边的神奇妙用?观世音菩萨能『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有求必应,然不是一心一用的狭隘限量,可是凡夫只能一心一用,这也是事实啊!症结在那里?」不知道,继续参!也不知又过了几时,师父讲经又提到「心」,那一剎那,我顿时明白了。

  

  一心只能一用,都是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的根本自性见和我执在作梗。若众生能断除自性见,扫尽我执习气,便能一心多用,六根齐照,一念之中照见十方国土。我曾有这样的禅坐经验:虽闭着眼睛,却能同时看到十方虚空的清净光明,当时我身在那里呢?奇怪,可是却觉周身轻安悦意,我想一个断除我执习气的境界,殆可如此意会几分吧!

  

  打过第一期七未久,我又轮值起第二期七的禅堂护七工作。禅堂护七,虽须经常地巡香,矫正坐姿及带领大众作息,可是因共有三位护七,所有工作经协调分担后,还是能有不少时间修行用功的。也许是前一期的余力,我数息都能很快地提升到第四、五个阶段,过此之后,我便自动改用参话头的法门。

  

  护七的第五天,师父要大众在禅堂外经行,当时师父要求:眼能看、耳可听,但心不可转念头,当时我想恐怕不容易吧!所以我改用问话头方式,走一步,问一句。如此经行了一段时间后,师父又要我们找个地方安下,用眼来看,用耳来听,来听和看这个世界是否改变了?当时,我看花还是花,云还是云,听水声还是水声,而车声也仍是车声,外面的世界并无改变,可是内心的感受却不同了。影动而不乱,声喧而不闹,外境纷纷纭纭,内心平平静静,花开是花的事,水流是水的事,一切与我何干?动静两不相干。唐诗云:「鸟鸣山更幽」。是的,一切外境尽管声喧色杂,却只更能衬托出我的如如心性。

  

  护七的第六天,参禅时突然又想到:正念和妄想如何分别?在禅七中师父再三开示:「一切心念杂起杂落,都是妄想?」然而若说修行之道在扫除妄想,那么当我们修行成就后,是否同枯木顽石般地无知无觉呢?显然不会的,佛、菩萨、祖师等他们在成道后,在大彻大悟后,仍是说法度众生,仍是借用世间一切语言、知识和技巧等为作方便,如此看来,一切语言,一切知识技巧,对凡夫而言皆为妄想;然就佛、菩萨而言,却都是正念,正念或妄想,这中间该如何分辨呢?

  

  师父又开示我们:「吃饭时,一心吃饭是正念,扫地时专心扫地是正念,若吃饭时想到扫地,扫地时想到吃饭,便是妄想杂念。」如此看来就凡夫而言,一切心念都是正念,也都是妄念。正念、妄想,这又如何分辨呢?没办法,继续参!

  

  有一回用功中,心中又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当时我觉得已经看到了答案的影子,心中一阵欢喜,便想伸手去捕取,可是一下子,它像烟雾一般消失无形了,不得已,继续用功。

  

  又过了一支香,突然!嘿!我懂了,正念和妄想的分野,也不过是有否我执

  有否情执

  花开是花的事,月圆是月的事。分明知道花在开,月在圆,清楚了知花会谢,月将缺,都是正念。但是若因花、月而牵动我的情绪,看花开月圆而欢喜,见花谢月缺而哀悲,则为妄想。因为一切众生凡夫,无时无刻不缚着我执的习气,因此一切见闻觉知便自然渗入情感的杂染而成为妄念。而诸大圣贤菩萨因久断我执情执,因此一切见闻觉知,自然纯真而为正念。舍妄情即真理相应,去我执则智慧显了。一个已除情执,已断我见的修道人,他能不记忆而自然认清一切事物,不思惟而自能抉择一切道路,无思无虑而十全十美,其由何者?身心和法界实相相应故。可怜吾等凡夫俗子,瞻前思后,百计千虑,不但未曾将事办好,反而徒增不少烦恼痛苦,真是愚痴极了。

  

  有一回,我又想到:心是无形,物是有形,心是恒动而物是常静,可是物能动心,心能照物,这二者究竟是何等关系?不懂

  参!在参时,又是幻境迷离。一切现实和幻境交互参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颇恼人的。起坐吧!咦!刚才的幻境是心还是物

  显然是心也是物!心是物之性,物是心之相,性相本交融,心物原无碍,而凡夫俗子以无明我执,常在分别能、所,岂不愚妄?

  

  现在我回顾,这次禅七所带给我的受益真是太多太多了,以下我将略述其要:

  

  首先,我找到了一位师父,过去我自读经论,不求甚解,略明大意,大致还可办得到。但是对于修行,却是一筹莫展,无洞可钻,虽然有人建议我找个师父,但是找谁呢?我一向是有「不轻易赞叹他人,不轻易归顺他人」的习气,要我拜他作师父,总得有些理由吧!总不能不问曲直,人云亦云地赶热闹,大拜拜去吧?好在这次禅七,我终能认定上圣下严师父是可以确实指导我修行的人,不管是在法门的介绍,要领的把握,以及层次的提升。

  

  其次,我肯定了修行的方法———数息和参禅。过去学修行,或念佛,或持咒,或不净观、落日观;但因行之不力,用之不当,总不曾体味出修行的法喜,而在此禅七中,终能对数息和参禅的法门,有了较深入的体认,因此对方法和对自己都增长了不少信心,尤其参禅法门和其他的修持方法,有一很大的歧异!要起「疑情」,古德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若无疑情,参禅也只是修定的方式,虽用此亦能将心海中的浪涛平抚下去,但难有较深刻,较长久的生命突破,我以为疑情像一具钓竿,它能将我们内在清净的智慧,从杂染妄识的业海中钓出来。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虽然有人说:修禅者要上上根器,然若有明师指点,下下人也能得到上上功的。

  

  再其次,我确定了我此一生所要依行的道路———修行、弘法、度生。过去,我对佛学虽赞叹仰望,然对世情俗事,却总是放不下。而在此禅七的体验中,我不敢说已放下了多少,但至少已看淡了许多,过去,我以为世间有很多道路,虽然佛道是一较光明、较究竟的道,然众生还可依其性格、就其根器,各选择其所欲奉行的道路。而今我确认佛道是唯一的要道,此就我而言如此,就他人而言亦必如此,修行、弘法、度生,是我无可拣择的道路。

  

  说不尽的欢喜,道不完的感激,现在我只能于此祈祷:

  

  愿一切众生都能具足因缘,参加禅七。

  

  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大饶益,生大欢喜。

  

  愿一切众生都能发出离心,行菩提道。

  

  愿一切众生都能速证佛果,庄严净土。

  

  (民国七十一年三月十六日成稿)

  

  

《一苇过江 附录:禅七心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