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苇过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义与层次▪P3

  ..续本文上一页的境界。

  

  现在有很多人教人打坐,他不要人守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教人不动心,不管它。妄念来了,不管他,先安心于不动的境界中。若是心动了,赶快停止它,使归于不动的状态。这方法称为「默照」,默是不动心,不管它;照是清清楚楚地觉照念头的有无。这种方法是蛮高明的,可是对初炼心者,却不容易。初学者心总是在动啊!妄念纷飞,剪不断,理还乱,要用这方法简直是在和妄想大搏斗,不但不能平止妄念,反而要累坏身心了。用默照的功夫要有专心以上的定力才行啊!

  

  现在或用守止的方法,或用默照的功夫,终渐渐调伏妄念入一心的境界。但想由此更进一步到无心的悟境中,不太可能。古来印度修定者,即使入很深的定,也没办法开悟的,所以终究是在六道轮回之中。要开悟成无心的境界,要用参禅的法门。

  

  所谓参禅的法门,是用逆流返照的功夫,去探究万法的本源。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万物林林总总,千奇百态,然它的本源在何处?或它的自性是什么?或参「我是谁?」众生操劳忙碌,忧悔苦恼都是为「我」。然而我究竟是谁?是这个四大和合的身体吗

  还是意念纷飞的识心呢?或离却此无常无主的身心后,还有什么可称为我的?能从根本处去解决这个问题,则一切枝末的细节亦一并连根拔起矣。

  

  参禅是最殊胜最上等的法门,然不是每个人都用得上力。若是炼心未达统一的境界,则参「话头」参不成,妄念不断,只能随着话尾打转。禅是不思议境界,识心不能平伏,与禅沾不上边。

  

  以上四个修定的层次:散心、专心、一心、无心,也可再用四种功夫说明;不攀缘、不随想、不动心、不住心。

  

  众生心都是向外攀缘,思惟过去、未来、现在,所以心是散的,故修定首先要不攀缘,其次于不攀外缘后返照内心,便会发觉妄想纷飞,不能自己,所以进一步要不随妄想流转。妄想一动,立刻截断它,而能把心专注在方法上。如此再三地练习,妄想便被调伏了,心不再妄动。此是不动心,亦即前所谓一心。

  

  再进一步,为不住心。心虽是不动,但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它是清清楚楚地觉照,如镜照物,镜子是不动的,而一切物相在其中来去自如,心和境完全统一。前所说不动心的统一,是统一于一特定的对象。而此不住心是统一于无限。是无限的统一。能入于此境界。则一切的功德、智慧、神通。妙用便圆满具足了。

  

  以上说明修定的层次,其次再说明:

  

  3. 正行的层次

  

  关于行位的层次,我且用华严五行位说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十信

  

  初入佛门或刚皈依三宝,大部分人都会很感动。这如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舟筏,如在无边的黑夜中找到了灯塔,如迷路不归的孩子找到了爹娘。内心里充溢着激昂亢奋的热情,而随着这热情,他会无所选择地参加佛教一切的活动。

  

  比如有人拜山。他赶着去了;有人放生,他抢着参加。有什么法会,不管是讲经的、拜忏的、念佛的,他一律参加。每天定时作早晚课,佛教吃素,他也随着吃素。有什么机会见识那位高僧大德。他一定不放过。有机会做功德、作供养,他总是抢先一步。有机会他便劝众亲好友去皈依,也常常主动为人解说佛法。甚至有意组织「街头演说家」到各地去传教,也时时考虑准备出家。

  

  然而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又佛教界传言:「一年学佛,佛在心田;两年学佛,佛在大殿;三年学佛,佛在西天。」这样的热心。毕究只是情感的亢奋而已,它是没有根的,不能落实,而既没有根便很快要枯萎了。那些表现得很热心的信徒,有人免不了要赞叹:「真有善根啊!」其实他才没根哩!

  

  真正有善根的人,绝非如此!也许最初他也曾在佛教繁富堂皇的仪式中弄得头晕目眩,但很快地便冷静下来。毕竟佛教是正智的宗教,只有深入佛法的义理,才能将此信仰落实在自己的生命里。于是经过了一番波折,而能由信位进一层到住位。

  

  十住

  

  所谓住,就是将心安住于佛理中,或者说将佛法安住于自己的生命中。在此行位,一方面要努力地深入经藏,四方参访善知识,多闻熏习,善友相摄,另一方面更要用心地去思惟、理解,融会贯通,以期消化吸收而与自己的生命打成一片。如此经一番努力,才渐渐对佛理有了把握,这也就是前面所说:「何者为正」的阶段。

  

  十行

  

  其次仅在思惟中理解是不够究竟圆满的,所以进一步要从行动中、事相中去实践它,表现它。而此表现,首先就要有炼心的功夫。炼心即将心力集中,使坚固而不动,心要能作主,既不为境界所转,也不被妄念所牵,使能相应于正法的智慧而行。

  

  炼心的方法即如前述于动静中去守心、默照,更进一步去参禅。能从事修中以体验一心、无心的境界,以作为抉择心念真妄的标准。能善知于心念中「何者不正」,才可作为更进一步「修正」的基础。此是行位的主课。

  

  十回向

  

  行位的事修,偏于自度,也偏于空寂,故进一步要修回向。所谓回向,乃回己向他,回空向有,回静向动,回智慧向生活。古来传说二祖慧可开悟后,还到酒肆中调心,此是回向的极好例子。

  

  众生无明的习气,虽如恒河沙数无量无边,却不容易自觉。然这习气却多在境界中显现出来。所以若我们能于根境相触之际,来返照自己,便不难察觉到自己习气之所在了。此也就是先知「何者不正」,才能进一步去修正它。

  

  所以表面看来回向位众生,是在行菩萨道。尽己之力去作弘法利生的事业。实际上却是于彼人、事、境界中,来返照自己无明习气之所在。前述行位是以自度而能度他,此回向位是从度他中而完成自度。

  

  十地

  

  回向的功夫,日积月累,我们无明的习气便渐渐断除了。能断一分无明,才证一分法身。能证得一分法身,才入初地位。无明断尽,法身圆满,而成十地位。

  

  华严有谓四法界:住位,偏以解理,故为理法界。理解无碍得入行位以事修,故行位为事法界。事修无碍而入回向位,回己向他,回空向有,回向修于理事无碍法界。能证得理事无碍境界才入初地,初地渐修至八地而为事事无碍境界,再次进修究竟圆满而成佛。

  

  以上说明五行位,四法界的次第。总之,修行是有层次的不同,急功近利,想要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古人有「堰苗助长」的故事,这是我们不能不善自警惕的呀!

  

  讲于台大晨曦社

  

《一苇过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义与层次》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