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动,动中静修,已是很不容易了,更不必奢谈动中动的修行。古德言:静中有十分的功夫,动中才有一分把握;动中有十分功夫,病中才有一分能耐。所谓「登高必自卑」,修行虽要把目标放得远,然落脚却不能不踏实啊!
以上简单说明修定的方法。修定既以检视自己身心不正之所在,而检查出来,便要想办法去修正了。
3.如何修正
前已述及,修正要用止观的功夫:止是将妄念息止,观是审视妄念的起处。打个比方,止是盗贼来了,将他赶跑;观是追到盗贼的窝处,将他彻底消灭。
绝止
对于定修得好的人,止是很容易的;以如他不经意地起了贪心、瞋心,待第二念发觉了,则第三念立刻打消了它。这功夫称为「绝止」,一觉即离,当下了事。但这个不容易啊!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已起妄念,却没办法立刻降伏它,如一旦生气了,便气个不停。
缘止
如「绝止」的功夫用不上力,其次可用「缘止」的方法。缘止就是把注意力移到别的地方,譬如:生气时,修念佛法门者便赶紧一心念佛,持咒者立刻一心持咒;甚至把注意力移到周遭可看到的特定物,可听到的特定声音。如此经一段时间后,妄念便消散,气也早平了。世间人在遭受大的苦恼时,或去看场电影,听些音乐,找点事做,甚至外出旅游。以不去注意苦恼,苦恼便暂不存在了。
治止
其次又有「治止」法门,治止是用相反的力量去抵抗它。比如淫念重者用不净观,瞋心重者用慈悲观,攀缘心重者用无常观。对治法门用得好,功效很大;但这是烈药,要对症下药才行,否则会惹上更多麻烦,必先用「止」的法门,待心平定下来,才有能力用「观」。
缘起的假观
「观」有外观和内观。外观是缘起的假观,内观是无我的空观。比如说;别人骂我笨,我生气了!用缘起的假观———则他为什么骂我笨,我真的笨吗?若是真笨,就没什么好生气了。然我不笨,是他误会我了。然而又为什么造成这种误会呢?这还是为我不够聪明,才造成的呀!不,我作得很好,是他嫉妒我,故意损恼我。作得好,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却反遭诋毁,这也是我平常便不尊敬别人的缘故。能如此从因缘果报的立场,以更广泛的角度,去深入探讨一件事体的本末究竟,则我们的包容力自然大了,心量能宽宏平稳,便得无恼自在。
无我的空观
其次,无我的空观。有我的话,我则是常,而既是常,那么说聪明,还是说笨,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我何必生气!然而既生气了,表示我非「常」,非常则无我,无我则我在为谁抱不平呢
无我则无恼,无恼则自在。
用观能深入心识根本之处,而将我们的无明执着一一化解,从此便不再作怪了。所以真正的智慧是从观而有,真正的解脱也是从观而生。观是一方面观于无明的习气,一方面观于真如的本性。无明的习气能一分分的断除。真如的本性便一分分显现出来。真如的本性既能显现出来,则我们于无所用心中,行住坐卧、动心起念,便皆与正法相应,一切智慧,慈悲,功德都得究竟圆满,这样修行便到家了。
二、修正的层次
其次在佛典中,很多经论粗看之下,似矛盾不通,比如说有的分别善恶;有的却要我们不思善、不思恶。有的说要静坐;有的却说道不在坐。有的说要发愿成佛、度众生;有的却说无愿解脱,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其实这不是矛盾而是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分段,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中,各有其判教的方法,现在我且用天台的判教说明:
1. 教理的层次
天台以藏、通、别、圆四个层次,来揭示佛理的权实,对这中间的差异,可用一个譬喻来解释。
佛法常以染、净分别世、出世法,现在我就用脏衣服代表染,干净的衣服代表净。就藏教的理来说,衣服是应该干净的,所以脏衣服要统统丢掉它。这是从物相上来取舍染净,然而我们知道干净或脏垢是衣服的表象,而不是它的本性,以污垢附上去,它就脏了;把污垢清洗下来,它就净了。由此对通教层次的人来说,是要从物性来取决染净,物性即是空性,所以要使衣服干净,应将脏衣服清洗一番而不是把它丢掉。
其次对别教的理而言,脏或净,不在衣服本身,而在我们的分别心,心认为脏便是脏,心认为干净便干净了。所以别教是以心相来取舍染净,故要干净的衣服,不需要去剪裁新的布料,也不需要清洗脏的衣服,只要把念头一转,它就干净了。又如以食物为喻,胃口不好,情绪不佳的人,再好的山珍海味,吃起来都如嚼蜡般地乏味。而胃口好,情绪佳的人,粗饭淡菜,都能吃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心态不同故也。
再其次,圆教是以心性论染净。有染有净,是因为有分别妄心,若能从无明的根本处,粉碎妄心,则一切差别,都成平等。华严所谓一真法界,在此境界中,一切的分别,造作都销融无碍了,一切的缺陷都圆满了,故称为圆教。
以上譬喻说过了,现在正明义理。
藏教
以分别世相为中心,世间有因有果,有善有恶,有道有俗,有圣有凡。什么因感成什么果,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些都要分别得很清楚。
由分别而定取舍,世间是不净、无常、苦、空,所以应该发出离心,厌生死欣涅槃,断烦恼而证菩提。依于此道而行,才能超凡入圣,解脱自在。总之藏教是以分别取舍为核心,然分别造成对立,对立形成矛盾;而既有对立矛盾,那就太不圆满了。
通教
其次,从通教来看,这些对立矛盾,其实只是表象的差异,他们的本质并不矛盾。因为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染不是它自性为染,净不是它自性为净,而是某些因缘和合而成为染净的。苦果是苦因造成的,不造苦因即不感苦果,烦恼是因执着而有,去除执着,烦恼自然远离了。业是空的,即使五逆重罪,能发大惭愧心,精勤忏悔,勇猛修行,罪还是可消除的。在缘起的空性中,一切的存在是彼此关连的,能够掌握因缘的变化即可达成所预期的果报。因此通教的意思是:恶通于善,俗通于道,凡通于圣。藏教定取舍,而通教在转化,脏衣服不必丢掉,洗一洗就干净了。
别教
有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我们心识的投影,众生无始劫来已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了无量无边的种子,这种子在根境交涉之际,便产生现形,而把我们过去的印象或现在的期待投射在所接触的物体上。所以我们所见到的一切物象,并不是客观的实体,而是主观的造作。进一层说我内在的根本,是业报身;外在的世间,是共业的报土。根、境、识三者既都是业所幻现,那么一切境相,岂不都像梦幻一般,全只是妄心的自作自受而已。故古德言:「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在这境地边还谈什么染净善恶呢?还修什么行
成什么佛?全都是痴人说梦。通教虽说染通于净,凡通于圣。可是我们仍得努力地转染成净。超凡入圣。而此层次全然没事,「歇即菩提」,顿舍妄心即已成道。
圆教
别教不于事修,但求心悟,已够省事的了,但比起圆教还是造作。「没关系。随便你怎样做都行!」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本来成佛的呀!
各位,你们已成佛啦!不必再劳苦修行了,既吃饭尿溺是佛法,也杀盗淫妄是佛法,然谁能承担呢?没有!为什么
因为我们连藏教的境界都谈不上,怎么契入圆教的境界呢?这如同盖房子一般,要先把地基打稳,然后才能一层一层地往上盖。
在藏教的修行中,我们先分别善恶、凡圣,等确定了行善止恶的意向,超凡入圣的道路,然后再告诉他:「哎呀,你不要分别执着啊!那些都是虚妄的,你怎样做都无所谓!」但因为他已养成行善入圣的行谊,故尽管如此说,他仍会继续行善入圣的道路。否则不经藏教的锻炼,便说随缘而行。任运自在;那人性的无明劣习还在,他就尽往坏处做去,顺流而下,一泻千里,杀盗淫妄,无所不来,这样便要造成天下大乱了。所以古德有言:「宁取有见如须弥山,勿着空见如芥子许。」便是此意了。
以上由藏、通、别、圆四教,说明佛理的层次。其次:
2. 修定的层次
修定刚开始是散心,念头像苍蝇一般,嗡嗡作响,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穿梭不停。散心经过训练后而成专心,心念渐渐集中于某对象,但仍有少许妄念。专心再经禅坐,便能将我和方法的对立打破,而成统一状况。在此状况中,无我、无方法、无一切时空的分别而进入一心。
一心即所谓入定。然而一心虽在意识中已无分别作用,但阿赖耶识里仍有妄心的执着。以有妄心的执着故,仍不能解脱;等定境消失了,一切烦恼又现起了,所以一心要再经锻炼才成为无心。
无心是究竟的平等,所谓虚空粉碎,所以没有入定和出定的差别,它无时不在定中,永不退转。
为什么要把修定的层次作这样的区分呢
因为这关系到修定的方法。比如有很多人说练书法、习绘画、打太极拳,也可以修定。表面看似不错的,但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因为从动作中修定,是以散心来修的,手在动,心不可能不动,即使动作很熟练,还是要分心。心气是合一的,气在动,心也在动:所以用此类的方式炼心,顶多炼到专心的层次而已。虽人在专心的状况,心经某种程度的统一,便能由内自发出轻安与喜悦。不错,习字画、打拳可以陶冶性情,但想由此入定、开悟,那是不可能的。
想要方便进入一心的境界,这要用修「止」的方法。先把我们的心安在特定的对象上,数息、念佛、持咒等。有妄念来立刻切断它,方法跑掉了,立刻抓回来,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妄心渐渐调伏了,它不再妄动而止于方法上,最后与方法打成一片,完成统一…
《一苇过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义与层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