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意义与层次
「修行」这样的字眼,不管是已经学佛、正在学佛,或还未学佛的人,都多多少少听到过的。就是基督教、儒教,或一般人,也都会意识到修行这一回事。比如基督教,认为对上帝虔诚的祈祷赞叹,便是修行;儒教以孝悌忠恕作为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即使是世间人,也用书法、绘画、听音乐来陶冶性情,甚至品茶有茶道、打拳有拳道、行医有医道,似乎样样都有其道,也似乎每件事情都是修行。
在佛教中,有些人认为看经研论是一种修行,也有人认为看经研论不是修行,要念佛、打坐、拜忏、参禅才是修行;可是又有人说连打坐、念佛都不是修行,修行是要在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动心起念中去用功,故吃饭是修行,睡觉也是修行。甚至更有人说:其实啊!当你意识到修行时,已不是修行了,以一有心修行即是分别造作,而必与无相无为相应,才是真修行。
以上种种不同的说法,似是矛盾,其实不然!那是为我们不了解修行的定义,不了解修行有不同的层次。为层次不同,故在修行上所注重的法门,便有前后的差异。现在我们就先来定义修行,然后再详细说明它的层次。
一、修行的定义
「修行」,简单讲,就是「修正行为」。行为以佛法分类有身、口、意三业。身业乃指身所作的一切动作、姿态、表情。口业是指口中所说的一切言语、声调。意业是一切内在的观念、性格、记忆、判断、感受等,属于意识所造作的心象。甚至包括梦中的妄境、定中的幻境。而修行便是把此三业中不正、不净的行为,调伏、疏理、引导、锻炼,使之归向于正、归向于净,当然此修正、修净,包括调伏自己的行为,也包括帮助别人调伏他的行为。简单讲,修行包括自度和度他。
三个层次
修行既是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那么什么才叫做「正」呢?若连什么是正都不知道,便无从修起了。这好比一个医生要诊病下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健康的常态,以知道了常态,才能用之检定那一些是病态。常态是很单纯的,而病态却因人、因时地因缘而有千变万化。比如不贪、不瞋是常态,贪、瞋便是病态;而贪有贪名、贪利、贪色、贪食等,千百种不同的贪相。瞋亦有瞋人、瞋事、瞋物,各种不同的瞋相。所以修行,在了解什么是正后,就要能反照出不正的存在,并确定它形成的原因和对治的方法,始能药到病除,恢复常态。
由上说明,修行将有三个层次:
1.知何者为正。
2.察觉到不正的存在。
3.检定不正形成的原因,并调伏使归于正。
佛法所谓三学———戒、定、慧。知何者为正,是慧学的初步功夫,其从闻、思中得。察觉到不正的存在,这是定的功夫;经禅坐训练的人,对自己心念的起伏波动,当能有更清明敏锐的觉照力。调伏身心的不正,这是圆满戒学的表现。圆满的戒学,本不能离于圆满的慧学与定功而独修得。以下再对三者作更详细的说明:
1.何者为正
修正行为,世间的人无一不在作修正的工作,肚子饿了,吃饭使恢复不饿,是修正。身体累了睡觉使恢复精神,衣服脏了清洗使干净,房子破了修补使完整,对不知的事、物去学去问,使得知识,这一切都是在修正哩!然这即是所谓的修行吗
生气了揍人以泄气,财物不足时,去偷去抢以充足财物;好色的人去嫖,好烟酒的人去抽烟喝酒,这也是修正啊!但这是修行吗?绝对不是!正不正,不是从自以为是的感受、需求而定的,它必有客观的原则。
在佛法说三藏十二部经,无一不是在昭示我们正不正的原则,及如何修正的方法。前已述及修行是有不同的层次,故正不正的原则,也因层次境界的高低而有所不同。现在说人天乘的正不正。
人天乘
凡是对己无益,对人有害的事,当属不正。利己不利人,或损己以利人,也不算是正,只有既利人又利己,才为正。故前所举例,打人以泄己恨,盗物以充己用,便是不正的了。而造桥修路,济贫好施,便是正矣。如果现在得一时的逸乐,将来受苦,这不叫正,或现在受苦,未来得乐,这还未必纯正,只有现在已得安乐,未来将更安乐的事,才称为正。
这里所说的利乐,主要依「常情」而论,众生的常情,不外乎贪生怕死,好逸恶劳,厌苦欣乐等。所以医生诊病救命,是为正事;工程师发明善巧的机械,亦为正事。总之,能迎合增长人情之利乐者,便是人天的正事、善事。若违逆于人情所需求者,乃为恶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是人天乘修行的基本原则。这是世间所共认的,基督教、儒教,都如此说;然佛法有更深一层的看法。
小乘
分别利乐,追求利乐,本身便是执着,便是烦恼痛苦的根源。不错,众生是有情的;然此情在深刻的观照下,却不过是一种无始相续的执着而已!它是无明妄识所熏染成的习气,故情是虚妄的,依情而行,不过使我们的执着更深、烦恼愈重。如喝酒抽烟,赌嫖成习的人,让他继续下去,终究不可自拔。所以人天乘以利乐为善恶的原则,在更进一层的修行,便要放下了。
声闻乘或说小乘,是以「出离心」为正不正的原则,相应于出离的身口意行为便是正。故不相应于三法印,四念处者,便是不正。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世情皆执着于常乐我净,故以此三法印、四念处而对治之。待能渐渐放下一切对身心境界的执着,便心常寂然而无所累。能超越世情而得无为无受的寂乐涅槃,此为小乘所奉行的正。
菩萨乘
但是从菩萨乘来看,无为无受的寂乐还是不正的,所谓小乘人灰身灭智,焦芽败种。以其虽不执着世乐,却仍执着于出离的寂乐;虽不执着于世有,却仍执着于真空,所以还是不正的。真菩萨乘要从一切的分别超越出来;以无住、无念、无相、无碍为究竟,以能相应此者为正,不相应者便是不正也。
以上从三乘教法,略说明何者为正后,我们才不至于胡乱地跟人装模作样。例如:吃素是修行吗
然牛、羊一辈子都在吃素啊!苦行是修行吗?命苦的人,不一生都在受苦啊!闭关是修行吗
犯罪的人,有的一关便一二十年,然而谁得到成就了?诸如此类,如果我们观念不清楚,便很容易指鹿为马而误入歧途了。
既知何者为正,其次便要努力去修正了!然而从那里修起呢?从不正处修起。所以次一阶段,便要去察照出不正的存在。
2.何者不正
众生是无明与妄识和合交炽的假相,身心三业处处不正;然大多数众生都不能自觉,以不能自觉故,所以恒为众生,总在六道中反复轮回。
如何察觉到不正的存在
钝根的人要等事情搞坏了,撞墙了,头破血流了,才知道当初做错了。杀了人等被捕坐牢后,才后悔莫及。而用心于修行的人,不必等祸到临头才后悔;他会于事后,当下去作主动地反省。如曾子所谓「吾日三省吾身」。然而反省,大部分还是慢了些,故更究竟圆满的是要在动心起念中起觉照功夫,善念、恶念,了然于心。恶言不出口,恶行不出手,这样修行才有更大的把握。而功夫更高的人,在念头初萌,未全现形时,便已察照;甚至能作到恶念不起于心,如此练心才近于完善。
前已述及觉照的功夫,要从修定中得,定从看念头起修,当杂念一起,我们要能很快地察觉到它。修定的方法很多,我简单将之分为四类:
静中守静
此即一般所谓制心一处,把念头安在一特定的对象,如守鼻尖、守丹田,注视一特定的物象,专听某一类的声响,持续不断地念佛圣号、持咒、观佛相好,反复从一到十地数自己的呼吸。当心一起杂念而离开了这对象时,我们要能很快地发觉到,而再把念头牵回原来的对象,此静中守静,即于禅坐中将念头制止于一特定对象中,是修定最基础的功夫。
动中守静
此是把心专注在自己的动作上,而不使杂念生起。拜佛时专心于拜的动作,经行时专心于经行的动作,练书法的人专心于书法,打拳的人专心于拳法。或当心离开了动作,而有了杂念,也必很快将杂念打断,而将心返照回动作上。当然这个动作,不能太快;尤其刚开始练习时,若太快,则心不容易观照,太快,气散体劳,精神也不容易集中。以上守静的方法,也是偏于修止的功夫,其次:
静中观动
这还是以静坐守方法为基础,然而在杂念现起时,不是赶快把它丢弃了事;而是要把它捡回来,看看刚才起的是什么样的念头。比如说静坐中电话铃响了,心一动,杂念起来,赶快逮住它,看它是什么东西。「嘿!这电话可能是我的!」这个人平常大概攀缘心很重的,所以电话一响,便联想到那是我的。「讨厌,怎么搞的,电话老是响不停,鸡犬不宁!」这个人平日瞋心不会太小。「哼!可怜的众生,从不知道修行,一天到晚只会交际应酬,虚妄过日子!」这是什么呢?是慢心,以为自己能盘一下腿子,便已超凡入圣,便可以瞧不起人了。「哎!我的业障好重,怎么一要修行,魔障便来了!」这是卑心,此人一定平日对自己没有信心,待人犹豫,处事畏缩。如此一次又一次地审视自己的念头,慢慢地我们对自己的习气,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是贪心多,还是瞋心多,贪心的话,是贪名还是贪利?如此我们便能检定自己身心不正之所在了。
动中观动
这是指在一切生活中,心境交涉之际,去察觉自己是如何动心起念的。一切的人、事、物、境,都是镜子,它能反映我们身心的状况。故能从此境界中返照自己无明执着之所在,才能渐次地降伏不正的身心,而使相应于正法。
现在很多人谈修行,开口就说要从生活中修,从做事中修,然静中静,没有十分保握;要于静中…
《一苇过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义与层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