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意義與層次
「修行」這樣的字眼,不管是已經學佛、正在學佛,或還未學佛的人,都多多少少聽到過的。就是基督教、儒教,或一般人,也都會意識到修行這一回事。比如基督教,認爲對上帝虔誠的祈禱贊歎,便是修行;儒教以孝悌忠恕作爲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即使是世間人,也用書法、繪畫、聽音樂來陶冶性情,甚至品茶有茶道、打拳有拳道、行醫有醫道,似乎樣樣都有其道,也似乎每件事情都是修行。
在佛教中,有些人認爲看經研論是一種修行,也有人認爲看經研論不是修行,要念佛、打坐、拜忏、參禅才是修行;可是又有人說連打坐、念佛都不是修行,修行是要在生活中的行住坐臥、動心起念中去用功,故吃飯是修行,睡覺也是修行。甚至更有人說:其實啊!當你意識到修行時,已不是修行了,以一有心修行即是分別造作,而必與無相無爲相應,才是真修行。
以上種種不同的說法,似是矛盾,其實不然!那是爲我們不了解修行的定義,不了解修行有不同的層次。爲層次不同,故在修行上所注重的法門,便有前後的差異。現在我們就先來定義修行,然後再詳細說明它的層次。
一、修行的定義
「修行」,簡單講,就是「修正行爲」。行爲以佛法分類有身、口、意叁業。身業乃指身所作的一切動作、姿態、表情。口業是指口中所說的一切言語、聲調。意業是一切內在的觀念、性格、記憶、判斷、感受等,屬于意識所造作的心象。甚至包括夢中的妄境、定中的幻境。而修行便是把此叁業中不正、不淨的行爲,調伏、疏理、引導、鍛煉,使之歸向于正、歸向于淨,當然此修正、修淨,包括調伏自己的行爲,也包括幫助別人調伏他的行爲。簡單講,修行包括自度和度他。
叁個層次
修行既是修正身、口、意叁業的行爲,那麼什麼才叫做「正」呢?若連什麼是正都不知道,便無從修起了。這好比一個醫生要診病下藥,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健康的常態,以知道了常態,才能用之檢定那一些是病態。常態是很單純的,而病態卻因人、因時地因緣而有千變萬化。比如不貪、不瞋是常態,貪、瞋便是病態;而貪有貪名、貪利、貪色、貪食等,千百種不同的貪相。瞋亦有瞋人、瞋事、瞋物,各種不同的瞋相。所以修行,在了解什麼是正後,就要能反照出不正的存在,並確定它形成的原因和對治的方法,始能藥到病除,恢複常態。
由上說明,修行將有叁個層次:
1.知何者爲正。
2.察覺到不正的存在。
3.檢定不正形成的原因,並調伏使歸于正。
佛法所謂叁學———戒、定、慧。知何者爲正,是慧學的初步功夫,其從聞、思中得。察覺到不正的存在,這是定的功夫;經禅坐訓練的人,對自己心念的起伏波動,當能有更清明敏銳的覺照力。調伏身心的不正,這是圓滿戒學的表現。圓滿的戒學,本不能離于圓滿的慧學與定功而獨修得。以下再對叁者作更詳細的說明:
1.何者爲正
修正行爲,世間的人無一不在作修正的工作,肚子餓了,吃飯使恢複不餓,是修正。身體累了睡覺使恢複精神,衣服髒了清洗使幹淨,房子破了修補使完整,對不知的事、物去學去問,使得知識,這一切都是在修正哩!然這即是所謂的修行嗎
生氣了揍人以泄氣,財物不足時,去偷去搶以充足財物;好色的人去嫖,好煙酒的人去抽煙喝酒,這也是修正啊!但這是修行嗎?絕對不是!正不正,不是從自以爲是的感受、需求而定的,它必有客觀的原則。
在佛法說叁藏十二部經,無一不是在昭示我們正不正的原則,及如何修正的方法。前已述及修行是有不同的層次,故正不正的原則,也因層次境界的高低而有所不同。現在說人天乘的正不正。
人天乘
凡是對己無益,對人有害的事,當屬不正。利己不利人,或損己以利人,也不算是正,只有既利人又利己,才爲正。故前所舉例,打人以泄己恨,盜物以充己用,便是不正的了。而造橋修路,濟貧好施,便是正矣。如果現在得一時的逸樂,將來受苦,這不叫正,或現在受苦,未來得樂,這還未必純正,只有現在已得安樂,未來將更安樂的事,才稱爲正。
這裏所說的利樂,主要依「常情」而論,衆生的常情,不外乎貪生怕死,好逸惡勞,厭苦欣樂等。所以醫生診病救命,是爲正事;工程師發明善巧的機械,亦爲正事。總之,能迎合增長人情之利樂者,便是人天的正事、善事。若違逆于人情所需求者,乃爲惡事。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便是人天乘修行的基本原則。這是世間所共認的,基督教、儒教,都如此說;然佛法有更深一層的看法。
小乘
分別利樂,追求利樂,本身便是執著,便是煩惱痛苦的根源。不錯,衆生是有情的;然此情在深刻的觀照下,卻不過是一種無始相續的執著而已!它是無明妄識所熏染成的習氣,故情是虛妄的,依情而行,不過使我們的執著更深、煩惱愈重。如喝酒抽煙,賭嫖成習的人,讓他繼續下去,終究不可自拔。所以人天乘以利樂爲善惡的原則,在更進一層的修行,便要放下了。
聲聞乘或說小乘,是以「出離心」爲正不正的原則,相應于出離的身口意行爲便是正。故不相應于叁法印,四念處者,便是不正。
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世情皆執著于常樂我淨,故以此叁法印、四念處而對治之。待能漸漸放下一切對身心境界的執著,便心常寂然而無所累。能超越世情而得無爲無受的寂樂涅槃,此爲小乘所奉行的正。
菩薩乘
但是從菩薩乘來看,無爲無受的寂樂還是不正的,所謂小乘人灰身滅智,焦芽敗種。以其雖不執著世樂,卻仍執著于出離的寂樂;雖不執著于世有,卻仍執著于真空,所以還是不正的。真菩薩乘要從一切的分別超越出來;以無住、無念、無相、無礙爲究竟,以能相應此者爲正,不相應者便是不正也。
以上從叁乘教法,略說明何者爲正後,我們才不至于胡亂地跟人裝模作樣。例如:吃素是修行嗎
然牛、羊一輩子都在吃素啊!苦行是修行嗎?命苦的人,不一生都在受苦啊!閉關是修行嗎
犯罪的人,有的一關便一二十年,然而誰得到成就了?諸如此類,如果我們觀念不清楚,便很容易指鹿爲馬而誤入歧途了。
既知何者爲正,其次便要努力去修正了!然而從那裏修起呢?從不正處修起。所以次一階段,便要去察照出不正的存在。
2.何者不正
衆生是無明與妄識和合交熾的假相,身心叁業處處不正;然大多數衆生都不能自覺,以不能自覺故,所以恒爲衆生,總在六道中反複輪回。
如何察覺到不正的存在
鈍根的人要等事情搞壞了,撞牆了,頭破血流了,才知道當初做錯了。殺了人等被捕坐牢後,才後悔莫及。而用心于修行的人,不必等禍到臨頭才後悔;他會于事後,當下去作主動地反省。如曾子所謂「吾日叁省吾身」。然而反省,大部分還是慢了些,故更究竟圓滿的是要在動心起念中起覺照功夫,善念、惡念,了然于心。惡言不出口,惡行不出手,這樣修行才有更大的把握。而功夫更高的人,在念頭初萌,未全現形時,便已察照;甚至能作到惡念不起于心,如此練心才近于完善。
前已述及覺照的功夫,要從修定中得,定從看念頭起修,當雜念一起,我們要能很快地察覺到它。修定的方法很多,我簡單將之分爲四類:
靜中守靜
此即一般所謂製心一處,把念頭安在一特定的對象,如守鼻尖、守丹田,注視一特定的物象,專聽某一類的聲響,持續不斷地念佛聖號、持咒、觀佛相好,反複從一到十地數自己的呼吸。當心一起雜念而離開了這對象時,我們要能很快地發覺到,而再把念頭牽回原來的對象,此靜中守靜,即于禅坐中將念頭製止于一特定對象中,是修定最基礎的功夫。
動中守靜
此是把心專注在自己的動作上,而不使雜念生起。拜佛時專心于拜的動作,經行時專心于經行的動作,練書法的人專心于書法,打拳的人專心于拳法。或當心離開了動作,而有了雜念,也必很快將雜念打斷,而將心返照回動作上。當然這個動作,不能太快;尤其剛開始練習時,若太快,則心不容易觀照,太快,氣散體勞,精神也不容易集中。以上守靜的方法,也是偏于修止的功夫,其次:
靜中觀動
這還是以靜坐守方法爲基礎,然而在雜念現起時,不是趕快把它丟棄了事;而是要把它撿回來,看看剛才起的是什麼樣的念頭。比如說靜坐中電話鈴響了,心一動,雜念起來,趕快逮住它,看它是什麼東西。「嘿!這電話可能是我的!」這個人平常大概攀緣心很重的,所以電話一響,便聯想到那是我的。「討厭,怎麼搞的,電話老是響不停,雞犬不甯!」這個人平日瞋心不會太小。「哼!可憐的衆生,從不知道修行,一天到晚只會交際應酬,虛妄過日子!」這是什麼呢?是慢心,以爲自己能盤一下腿子,便已超凡入聖,便可以瞧不起人了。「哎!我的業障好重,怎麼一要修行,魔障便來了!」這是卑心,此人一定平日對自己沒有信心,待人猶豫,處事畏縮。如此一次又一次地審視自己的念頭,慢慢地我們對自己的習氣,便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是貪心多,還是瞋心多,貪心的話,是貪名還是貪利?如此我們便能檢定自己身心不正之所在了。
動中觀動
這是指在一切生活中,心境交涉之際,去察覺自己是如何動心起念的。一切的人、事、物、境,都是鏡子,它能反映我們身心的狀況。故能從此境界中返照自己無明執著之所在,才能漸次地降伏不正的身心,而使相應于正法。
現在很多人談修行,開口就說要從生活中修,從做事中修,然靜中靜,沒有十分保握;要于靜中…
《一葦過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義與層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