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葦過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義與層次▪P2

  ..續本文上一頁動,動中靜修,已是很不容易了,更不必奢談動中動的修行。古德言:靜中有十分的功夫,動中才有一分把握;動中有十分功夫,病中才有一分能耐。所謂「登高必自卑」,修行雖要把目標放得遠,然落腳卻不能不踏實啊!

  

  以上簡單說明修定的方法。修定既以檢視自己身心不正之所在,而檢查出來,便要想辦法去修正了。

  

  3.如何修正

  

  前已述及,修正要用止觀的功夫:止是將妄念息止,觀是審視妄念的起處。打個比方,止是盜賊來了,將他趕跑;觀是追到盜賊的窩處,將他徹底消滅。

  

  絕止

  

  對于定修得好的人,止是很容易的;以如他不經意地起了貪心、瞋心,待第二念發覺了,則第叁念立刻打消了它。這功夫稱爲「絕止」,一覺即離,當下了事。但這個不容易啊!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已起妄念,卻沒辦法立刻降伏它,如一旦生氣了,便氣個不停。

  

  緣止

  

  如「絕止」的功夫用不上力,其次可用「緣止」的方法。緣止就是把注意力移到別的地方,譬如:生氣時,修念佛法門者便趕緊一心念佛,持咒者立刻一心持咒;甚至把注意力移到周遭可看到的特定物,可聽到的特定聲音。如此經一段時間後,妄念便消散,氣也早平了。世間人在遭受大的苦惱時,或去看場電影,聽些音樂,找點事做,甚至外出旅遊。以不去注意苦惱,苦惱便暫不存在了。

  

  治止

  

  其次又有「治止」法門,治止是用相反的力量去抵抗它。比如淫念重者用不淨觀,瞋心重者用慈悲觀,攀緣心重者用無常觀。對治法門用得好,功效很大;但這是烈藥,要對症下藥才行,否則會惹上更多麻煩,必先用「止」的法門,待心平定下來,才有能力用「觀」。

  

  緣起的假觀

  

  「觀」有外觀和內觀。外觀是緣起的假觀,內觀是無我的空觀。比如說;別人罵我笨,我生氣了!用緣起的假觀———則他爲什麼罵我笨,我真的笨嗎?若是真笨,就沒什麼好生氣了。然我不笨,是他誤會我了。然而又爲什麼造成這種誤會呢?這還是爲我不夠聰明,才造成的呀!不,我作得很好,是他嫉妒我,故意損惱我。作得好,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卻反遭诋毀,這也是我平常便不尊敬別人的緣故。能如此從因緣果報的立場,以更廣泛的角度,去深入探討一件事體的本末究竟,則我們的包容力自然大了,心量能寬宏平穩,便得無惱自在。

  

  無我的空觀

  

  其次,無我的空觀。有我的話,我則是常,而既是常,那麼說聰明,還是說笨,跟我又有什麼關系

  我何必生氣!然而既生氣了,表示我非「常」,非常則無我,無我則我在爲誰抱不平呢

  無我則無惱,無惱則自在。

  

  用觀能深入心識根本之處,而將我們的無明執著一一化解,從此便不再作怪了。所以真正的智慧是從觀而有,真正的解脫也是從觀而生。觀是一方面觀于無明的習氣,一方面觀于真如的本性。無明的習氣能一分分的斷除。真如的本性便一分分顯現出來。真如的本性既能顯現出來,則我們于無所用心中,行住坐臥、動心起念,便皆與正法相應,一切智慧,慈悲,功德都得究竟圓滿,這樣修行便到家了。

  

  二、修正的層次

  

  其次在佛典中,很多經論粗看之下,似矛盾不通,比如說有的分別善惡;有的卻要我們不思善、不思惡。有的說要靜坐;有的卻說道不在坐。有的說要發願成佛、度衆生;有的卻說無願解脫,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其實這不是矛盾而是層次的不同。層次的分段,在中國佛教各大宗派中,各有其判教的方法,現在我且用天臺的判教說明:

  

  1. 教理的層次

  

  天臺以藏、通、別、圓四個層次,來揭示佛理的權實,對這中間的差異,可用一個譬喻來解釋。

  

  佛法常以染、淨分別世、出世法,現在我就用髒衣服代表染,幹淨的衣服代表淨。就藏教的理來說,衣服是應該幹淨的,所以髒衣服要統統丟掉它。這是從物相上來取舍染淨,然而我們知道幹淨或髒垢是衣服的表象,而不是它的本性,以汙垢附上去,它就髒了;把汙垢清洗下來,它就淨了。由此對通教層次的人來說,是要從物性來取決染淨,物性即是空性,所以要使衣服幹淨,應將髒衣服清洗一番而不是把它丟掉。

  

  其次對別教的理而言,髒或淨,不在衣服本身,而在我們的分別心,心認爲髒便是髒,心認爲幹淨便幹淨了。所以別教是以心相來取舍染淨,故要幹淨的衣服,不需要去剪裁新的布料,也不需要清洗髒的衣服,只要把念頭一轉,它就幹淨了。又如以食物爲喻,胃口不好,情緒不佳的人,再好的山珍海味,吃起來都如嚼蠟般地乏味。而胃口好,情緒佳的人,粗飯淡菜,都能吃得津津有味。爲什麼?心態不同故也。

  

  再其次,圓教是以心性論染淨。有染有淨,是因爲有分別妄心,若能從無明的根本處,粉碎妄心,則一切差別,都成平等。華嚴所謂一真法界,在此境界中,一切的分別,造作都銷融無礙了,一切的缺陷都圓滿了,故稱爲圓教。

  

  以上譬喻說過了,現在正明義理。

  

  藏教

  

  以分別世相爲中心,世間有因有果,有善有惡,有道有俗,有聖有凡。什麼因感成什麼果,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些都要分別得很清楚。

  

  由分別而定取舍,世間是不淨、無常、苦、空,所以應該發出離心,厭生死欣涅槃,斷煩惱而證菩提。依于此道而行,才能超凡入聖,解脫自在。總之藏教是以分別取舍爲核心,然分別造成對立,對立形成矛盾;而既有對立矛盾,那就太不圓滿了。

  

  通教

  

  其次,從通教來看,這些對立矛盾,其實只是表象的差異,他們的本質並不矛盾。因爲一切法是因緣所生,染不是它自性爲染,淨不是它自性爲淨,而是某些因緣和合而成爲染淨的。苦果是苦因造成的,不造苦因即不感苦果,煩惱是因執著而有,去除執著,煩惱自然遠離了。業是空的,即使五逆重罪,能發大慚愧心,精勤忏悔,勇猛修行,罪還是可消除的。在緣起的空性中,一切的存在是彼此關連的,能夠掌握因緣的變化即可達成所預期的果報。因此通教的意思是:惡通于善,俗通于道,凡通于聖。藏教定取舍,而通教在轉化,髒衣服不必丟掉,洗一洗就幹淨了。

  

  別教

  

  有所謂「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世間一切現象都是我們心識的投影,衆生無始劫來已在阿賴耶識中熏習了無量無邊的種子,這種子在根境交涉之際,便産生現形,而把我們過去的印象或現在的期待投射在所接觸的物體上。所以我們所見到的一切物象,並不是客觀的實體,而是主觀的造作。進一層說我內在的根本,是業報身;外在的世間,是共業的報土。根、境、識叁者既都是業所幻現,那麼一切境相,豈不都像夢幻一般,全只是妄心的自作自受而已。故古德言:「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在這境地邊還談什麼染淨善惡呢?還修什麼行

  成什麼佛?全都是癡人說夢。通教雖說染通于淨,凡通于聖。可是我們仍得努力地轉染成淨。超凡入聖。而此層次全然沒事,「歇即菩提」,頓舍妄心即已成道。

  

  圓教

  

  別教不于事修,但求心悟,已夠省事的了,但比起圓教還是造作。「沒關系。隨便你怎樣做都行!」華嚴經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衆生本來成佛的呀!

  

  各位,你們已成佛啦!不必再勞苦修行了,既吃飯尿溺是佛法,也殺盜淫妄是佛法,然誰能承擔呢?沒有!爲什麼

  因爲我們連藏教的境界都談不上,怎麼契入圓教的境界呢?這如同蓋房子一般,要先把地基打穩,然後才能一層一層地往上蓋。

  

  在藏教的修行中,我們先分別善惡、凡聖,等確定了行善止惡的意向,超凡入聖的道路,然後再告訴他:「哎呀,你不要分別執著啊!那些都是虛妄的,你怎樣做都無所謂!」但因爲他已養成行善入聖的行誼,故盡管如此說,他仍會繼續行善入聖的道路。否則不經藏教的鍛煉,便說隨緣而行。任運自在;那人性的無明劣習還在,他就盡往壞處做去,順流而下,一瀉千裏,殺盜淫妄,無所不來,這樣便要造成天下大亂了。所以古德有言:「甯取有見如須彌山,勿著空見如芥子許。」便是此意了。

  

  以上由藏、通、別、圓四教,說明佛理的層次。其次:

  

  2. 修定的層次

  

  修定剛開始是散心,念頭像蒼蠅一般,嗡嗡作響,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穿梭不停。散心經過訓練後而成專心,心念漸漸集中于某對象,但仍有少許妄念。專心再經禅坐,便能將我和方法的對立打破,而成統一狀況。在此狀況中,無我、無方法、無一切時空的分別而進入一心。

  

  一心即所謂入定。然而一心雖在意識中已無分別作用,但阿賴耶識裏仍有妄心的執著。以有妄心的執著故,仍不能解脫;等定境消失了,一切煩惱又現起了,所以一心要再經鍛煉才成爲無心。

  

  無心是究竟的平等,所謂虛空粉碎,所以沒有入定和出定的差別,它無時不在定中,永不退轉。

  

  爲什麼要把修定的層次作這樣的區分呢

  因爲這關系到修定的方法。比如有很多人說練書法、習繪畫、打太極拳,也可以修定。表面看似不錯的,但實際上卻沒那麼容易。因爲從動作中修定,是以散心來修的,手在動,心不可能不動,即使動作很熟練,還是要分心。心氣是合一的,氣在動,心也在動:所以用此類的方式煉心,頂多煉到專心的層次而已。雖人在專心的狀況,心經某種程度的統一,便能由內自發出輕安與喜悅。不錯,習字畫、打拳可以陶冶性情,但想由此入定、開悟,那是不可能的。

  

  想要方便進入一心的境界,這要用修「止」的方法。先把我們的心安在特定的對象上,數息、念佛、持咒等。有妄念來立刻切斷它,方法跑掉了,立刻抓回來,如此一而再,再而叁地努力,妄心漸漸調伏了,它不再妄動而止于方法上,最後與方法打成一片,完成統一…

《一葦過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義與層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