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葦過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義與層次▪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境界。

  

  現在有很多人教人打坐,他不要人守一個特定的對象,而教人不動心,不管它。妄念來了,不管他,先安心于不動的境界中。若是心動了,趕快停止它,使歸于不動的狀態。這方法稱爲「默照」,默是不動心,不管它;照是清清楚楚地覺照念頭的有無。這種方法是蠻高明的,可是對初煉心者,卻不容易。初學者心總是在動啊!妄念紛飛,剪不斷,理還亂,要用這方法簡直是在和妄想大搏鬥,不但不能平止妄念,反而要累壞身心了。用默照的功夫要有專心以上的定力才行啊!

  

  現在或用守止的方法,或用默照的功夫,終漸漸調伏妄念入一心的境界。但想由此更進一步到無心的悟境中,不太可能。古來印度修定者,即使入很深的定,也沒辦法開悟的,所以終究是在六道輪回之中。要開悟成無心的境界,要用參禅的法門。

  

  所謂參禅的法門,是用逆流返照的功夫,去探究萬法的本源。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萬物林林總總,千奇百態,然它的本源在何處?或它的自性是什麼?或參「我是誰?」衆生操勞忙碌,憂悔苦惱都是爲「我」。然而我究竟是誰?是這個四大和合的身體嗎

  還是意念紛飛的識心呢?或離卻此無常無主的身心後,還有什麼可稱爲我的?能從根本處去解決這個問題,則一切枝末的細節亦一並連根拔起矣。

  

  參禅是最殊勝最上等的法門,然不是每個人都用得上力。若是煉心未達統一的境界,則參「話頭」參不成,妄念不斷,只能隨著話尾打轉。禅是不思議境界,識心不能平伏,與禅沾不上邊。

  

  以上四個修定的層次:散心、專心、一心、無心,也可再用四種功夫說明;不攀緣、不隨想、不動心、不住心。

  

  衆生心都是向外攀緣,思惟過去、未來、現在,所以心是散的,故修定首先要不攀緣,其次于不攀外緣後返照內心,便會發覺妄想紛飛,不能自己,所以進一步要不隨妄想流轉。妄想一動,立刻截斷它,而能把心專注在方法上。如此再叁地練習,妄想便被調伏了,心不再妄動。此是不動心,亦即前所謂一心。

  

  再進一步,爲不住心。心雖是不動,但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它是清清楚楚地覺照,如鏡照物,鏡子是不動的,而一切物相在其中來去自如,心和境完全統一。前所說不動心的統一,是統一于一特定的對象。而此不住心是統一于無限。是無限的統一。能入于此境界。則一切的功德、智慧、神通。妙用便圓滿具足了。

  

  以上說明修定的層次,其次再說明:

  

  3. 正行的層次

  

  關于行位的層次,我且用華嚴五行位說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十信

  

  初入佛門或剛皈依叁寶,大部分人都會很感動。這如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舟筏,如在無邊的黑夜中找到了燈塔,如迷路不歸的孩子找到了爹娘。內心裏充溢著激昂亢奮的熱情,而隨著這熱情,他會無所選擇地參加佛教一切的活動。

  

  比如有人拜山。他趕著去了;有人放生,他搶著參加。有什麼法會,不管是講經的、拜忏的、念佛的,他一律參加。每天定時作早晚課,佛教吃素,他也隨著吃素。有什麼機會見識那位高僧大德。他一定不放過。有機會做功德、作供養,他總是搶先一步。有機會他便勸衆親好友去皈依,也常常主動爲人解說佛法。甚至有意組織「街頭演說家」到各地去傳教,也時時考慮准備出家。

  

  然而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叁而竭。」又佛教界傳言:「一年學佛,佛在心田;兩年學佛,佛在大殿;叁年學佛,佛在西天。」這樣的熱心。畢究只是情感的亢奮而已,它是沒有根的,不能落實,而既沒有根便很快要枯萎了。那些表現得很熱心的信徒,有人免不了要贊歎:「真有善根啊!」其實他才沒根哩!

  

  真正有善根的人,絕非如此!也許最初他也曾在佛教繁富堂皇的儀式中弄得頭暈目眩,但很快地便冷靜下來。畢竟佛教是正智的宗教,只有深入佛法的義理,才能將此信仰落實在自己的生命裏。于是經過了一番波折,而能由信位進一層到住位。

  

  十住

  

  所謂住,就是將心安住于佛理中,或者說將佛法安住于自己的生命中。在此行位,一方面要努力地深入經藏,四方參訪善知識,多聞熏習,善友相攝,另一方面更要用心地去思惟、理解,融會貫通,以期消化吸收而與自己的生命打成一片。如此經一番努力,才漸漸對佛理有了把握,這也就是前面所說:「何者爲正」的階段。

  

  十行

  

  其次僅在思惟中理解是不夠究竟圓滿的,所以進一步要從行動中、事相中去實踐它,表現它。而此表現,首先就要有煉心的功夫。煉心即將心力集中,使堅固而不動,心要能作主,既不爲境界所轉,也不被妄念所牽,使能相應于正法的智慧而行。

  

  煉心的方法即如前述于動靜中去守心、默照,更進一步去參禅。能從事修中以體驗一心、無心的境界,以作爲抉擇心念真妄的標准。能善知于心念中「何者不正」,才可作爲更進一步「修正」的基礎。此是行位的主課。

  

  十回向

  

  行位的事修,偏于自度,也偏于空寂,故進一步要修回向。所謂回向,乃回己向他,回空向有,回靜向動,回智慧向生活。古來傳說二祖慧可開悟後,還到酒肆中調心,此是回向的極好例子。

  

  衆生無明的習氣,雖如恒河沙數無量無邊,卻不容易自覺。然這習氣卻多在境界中顯現出來。所以若我們能于根境相觸之際,來返照自己,便不難察覺到自己習氣之所在了。此也就是先知「何者不正」,才能進一步去修正它。

  

  所以表面看來回向位衆生,是在行菩薩道。盡己之力去作弘法利生的事業。實際上卻是于彼人、事、境界中,來返照自己無明習氣之所在。前述行位是以自度而能度他,此回向位是從度他中而完成自度。

  

  十地

  

  回向的功夫,日積月累,我們無明的習氣便漸漸斷除了。能斷一分無明,才證一分法身。能證得一分法身,才入初地位。無明斷盡,法身圓滿,而成十地位。

  

  華嚴有謂四法界:住位,偏以解理,故爲理法界。理解無礙得入行位以事修,故行位爲事法界。事修無礙而入回向位,回己向他,回空向有,回向修于理事無礙法界。能證得理事無礙境界才入初地,初地漸修至八地而爲事事無礙境界,再次進修究竟圓滿而成佛。

  

  以上說明五行位,四法界的次第。總之,修行是有層次的不同,急功近利,想要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古人有「堰苗助長」的故事,這是我們不能不善自警惕的呀!

  

  講于臺大晨曦社

  

《一葦過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義與層次》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