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中观看唯识▪P4

  ..续本文上一页们间,会有很精确的对应关系。

  

  因此,如「建筑」受损,即能根据「蓝图」,而能很快修复。同理,我们的粗身受伤,也是根据「细身」的密码,而来修复的。

  

  说到这里,各位即能确认:细身,非死后才有。而是生前,即与粗身共存。到死后,才分开。

  

  分开后,粗身即以「四大分解」而渐归磨灭。而「细身」即初变成「中阴身」;然后再入胎,以培养粗身。

  

  注:这在《八识规矩颂》上,即谓为「引满能招业力牵」。引业,乃与细身有关。满业,待粗身才成就。

  

  末那:去后来先作主公

  

  虽《八识规矩颂》曰:「去后来先作主公」的乃业识,或称为种子识、藏识,和阿赖耶识。

  

  然以我审思:这话虽不能说错,却有很大的瑕疵。何以故?第八识虽恒而不能「审」,即不能思惟、抉择。

  

  于是乎,既不审即不能当「主公」矣!就像电脑里硬碟中的档案,不管是复制、还移动。都属被动,而非主动。

  

  或问:那「主公」究竟是谁?

  

  答曰:既在电脑的比喻中,很明确是由「作业系统」在操制的。故于众生间,去后来先作主公的乃是末那识,而非阿赖耶识。

  

  注:就资料而言,「作业系统」乃只是硬碟中档案的一部分。但就操控而言,「作业系统」却反过来「作主」而操控着硬碟中的一切档案也。这在《唯识三十颂》上,即谓为「依彼转缘彼」。

  

  所以最后结论:去后来先者,乃是末那识。以末那识,来操控「细身」的去向,而其中乃附着有阿赖耶识也。

  

  以去后来先者,乃是末那识,而非阿赖耶识。故在亡后的超渡,才有更大的胜算。

  

  于是乎,从唯识的观点,我们生前只在重复两件事:熏习与现行。

  

  死后也只在忙碌两件事:出窍与入胎。

  

  人人如此,世世如此;不常不断,无始无终。

  

  故在原始佛教中,说到生命的本质,乃不出「惑、业、苦」而已!

  

  因惑(无明)而造业,随业而感苦。

  

  然而,很多人乃将「惑、业、苦」,画成:A

  

  

  

  但是「业、苦」,其实是表象,「惑」才是核心。

  

  因此,我乃将之画成:B

  

  

  

  故这对照于唯识的名相,业即是「藏识」或「种子识」;苦即是「感果」。乃皆以末那、我执为核心也。

  

  再加入「熏习」与「现行」,则成为:C

  

  

  

  或问:种识云何会起「现行」呢?

  

  答云:为碰到「相应的缘」故,且相应的缘很多乃与「境缘」有关。

  

  或问:感果后,又如何能熏习成种子?

  

  答云:起分别,加入「想、行」故。

  

  于是乎,下之图D便已将前五识、第六识、末那识和种识,皆包括在内矣!

  

  

  

  这再对照于「狗子绕柱而转」的比喻,就太吻合了!

  

  以上乃说明:世间流转的因、缘、果。

  

  从世间到出世间:

  

  当然大部分众生,既不觉得其在转,也不觉得其很累。所以还会生生世世转下去。

  

  但就「出离心」较重者,便觉得不堪再「忍」了。注:娑婆,原是「堪忍」之意。

  

  若不再「堪忍」,能从何「出离」呢?

  

  从图中看,当以直接将「末那」毁了,最迅捷。

  

  然而一般众生,岂知道「末那」的横梗,岂觉悟「末那」的杂染呢?

  

  非唯不出离,且贪惜有加。如台谚曰「惜如命、疼如命」。故必如瀑流相续、生死不断。

  

  注:这在《唯识三十颂》上,即谓「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因此出离之道,不外乎从觉悟「无我」,而还灭「业、苦」而已!

  

  佛之觉悟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竟觉悟了什么,才成佛的?

  

  很多大乘经论,都将之说得很玄、很复杂。但从《杂阿含经》中的〈五阴相应品〉来看,乃很确定:

  

  唯觉悟:五阴本来无我也。

  

  如图D,五阴既绕着末那而转。现能将末那的柱子扳倒,五阴即不再受「束缚」矣!

  

  声闻弟子

  

  至于一般凡夫,却无能力自觉。故退而求其次,得从「闻思」中求觉悟。

  

  闻思者,从多闻、思惟中,熏习「正知见的种子」。

  

  熏习多了,即能从「量增」到「质变」。

  

  云何为「质变」?确认还灭之道,不外乎「内销」我见、我执、我爱、我慢而已!

  

  故修道之要,亦不外乎「内销」我见、我执、我爱、我慢而已!

  

  就佛法的修行方式,此销还可分为「渐销」与「顿销」。如原始佛教的声闻乘与南传、藏传佛教,乃偏用「渐销」。而原始佛教中的辟支佛乘与中国禅宗,则偏用「顿销」尔。

  

  如销至能「体验到无我」,则称为「见性」也。

  

  何谓「体验到无我」?因身心放下,而无任何负担也。

  

  何谓「见性」?体验到空性、无我性,或平等性。

  

  在唯识学中,何以多谓「见性」为「见平等性」呢?以证得「无我」,才能见诸法平等也。

  

  见性,在原始佛教中,称为「证初果」。在大乘菩萨道中,称为「入初地」。初地,又称为欢喜地─以得法而欢喜也。

  

  以上从「闻思」到「见性」的过程,即是谓「六七因中转」也。

  

  或问:何以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答云:能在五阴的流转中,觉悟得「无我」,即妙观察也。所以不要穷往「外」看,而迷失了「回家」的路。

  

  简言之,能自觉悟「无我」,或从闻思中肯定「无我」,即是六识的因中转。

  

  其次,能以内销而证得无我,即是七识的因中转─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

  

  五八果上圆─转染成净也。

  

  见性后,即「入法流」也。因此以下的修行次第,即如随江河,以到大海尔。没什么好讲的!

  

  简单讲,即从杂染而渐转净尔!

  

  或问:在八识中的种子,既无量无边,又潜藏不显;从何去一一转净呢?

  

  答云:既非得一一去转,也非得显露现行,才能转也。

  

  如再用电脑作比喻:我们知道转档,有两种可能:

  

  连结:在甲档案中,和乙丙等连结。故甲转时,乙丙等亦同时而转。我们的种子亦然,非一盘散沙;而是因「缘起」故,而互相连结。故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也。

  

  批次转档:转档亦可同类型、同夹层的一齐转。同理,我们的种子亦如「树枝状」,而对应有「上下层次」间的关系。

  

  

  

  于电脑中所有档案,可归为三大层次:最上者为「作业系统」,其次为「应用软体」,最下者为所输入、建立的档案。

  

  于是乎,对应于藏识:最上层为末那识,其次为意根种子,最下者为五俱意识。

  

  注:在传统上,似很难将「意根、法尘与意识」,分别得很清楚。今如用电脑的比喻,则可谓:意根为「能启动的应用软体」,法尘为「所开启的旧档案」。最后根尘和合的意识,则为「显现在萤幕上的相状」也。

  

  故当末那改了,就因批次转档的关系,而使其属下的档案,一齐转了。否则,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云何顿悟即能成佛呢?

  

  以上的「转染成净」,即谓「八识果上圆」。

  

  或问:何以谓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答云:心从无我而无限,故称为「大圆镜心」。从「大圆镜心」而觉知、觉悟者,即称为「大圆镜智」。

  

  再问:何以谓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答云:如大菩萨从度众生,而庄严净土,即是成所作也。

  

  这如对照于原始佛教,则完成「自度」,即谓「所作皆办」。至于度众生者,则称为「成所作智」。

  

  以上的「从度众生,而庄严净土」,即谓「五识果上圆」也。

  

  从中观看三性:

  

  在唯识中谓有三性:依他起、徧计所执、圆成实性。

  

  何谓「依他起」:1.首先以万法唯识所现,而称为依他起。2.其次,以识从「众缘」所生,而称为依他起。

  

  故这「依他起性」,就中观而言,也不过是「众缘所生法」的理则而已!

  

  其次,何谓「徧计所执性」:执迷者,或以境为实有,或以识为实有,即称为徧计所执。

  

  故这「徧计所执」,即似中观的:因迷「假名」,而落入「世俗谛」。

  

  何谓「圆成实性」:从觉悟而内销对境与识的执着,即称为圆成实。

  

  故这「圆成实性」,即似中观的「空」。

  

  故三性对照于中观,也不过是「空、假、中」三观而已!

  

  徧计所执对应「假」。圆成实对应「空」─以不执着而称为空。依他起对应「中」,包括迷悟、染净也。

  

  以中观总评唯识:

  

  时下有心深入唯识的人,其实还不少。但多学得苦哈哈的。

  

  问他为什么?乃曰:名相繁复、琐碎,总厘不清楚!

  

  然以中观的角度来看,名相繁复、琐碎,还不是主要的难题。而是很多名相的定义,乃多少都带些「自性见」,才更害人。

  

  如《八识规矩颂》谓前五识为「性境」。何谓「性境」?真实存有之境!然而既境皆唯识所现,曾几何时又能变成真实存有的呢?

  

  又谓末那识为「带质境」。何谓「带质境」?以假必依实,如见绳为蛇;蛇虽虚妄,绳乃真实。然而在末那识中,又有什么是真实的呢?

  

  说到识与心所时,又说第六识有五十一种心所。以中观来看,识乃总相;而心所,为别相尔。所以别相,要将之细剖为五十个,或一百个皆行,只是粗细不同尔!

  

  何以在此讲网中,都不谈「心所」呢?假名而已,不可喧宾夺主,甚至见木不见林。在《八识规矩颂》中若将「心所」去除,所余内容,其实贫乏得很!

  

  但唯识学者都将之说得很死板,所以很多人都学得昏天暗地;至于说到识,又称其为「心王」。于是乎,既有八识,是否就有「八个王」呢?所以我们就得常遭受「八王之乱」吗?

  

  事实上,王当只有一个,此即「末那」也!

  

  又如在种子六义中的「性决定、引自果」,皆带有明显的自性见!

  

  所以学唯识者,要统理这些名相,就像小孩子在「拼积木」般地:不只积木多到不可胜数,且每个又都有棱有角,锋芒外露。

  

  于是乎,小孩子拼到最后,不只将心焦神蔽,且必伤痕累累。不只一世拼不来,也将十世、世世都拼不来。

  

  但这对学中观者而言,却如「桌上拈柑」般地容易!何以故?

  

  此就像把「积木」先泡上「药水」。泡过,不只棱角、锋芒皆消殒了;且质体还变成「软趴趴」的。于是就像「泥团」般地,要怎么捏、怎么兜都行。

  

  记得我最初也是先看唯识的,看到后来,竟只「一头雾水、满天星星」;问题乃愈扯愈多。然待入得中观后,再回来看那些葛藤时,竟早已「湮消雾散,风和日丽」矣!

  

  或问:这「药水」,是什么成份?

  

  答云:乃「缘起无自性」尔!以「无自性」故,诸法无界限;故要扩张或挤压,皆能随心所欲也。

  

  总结:

  

  最后,能从「无自性」的观点来看唯识:则中观就像「广角境」,而唯识则像「长镜头」。

  

  「广角境」视野虽广,但不够仔细;「长镜头」虽能特写,却容易陷于「见木不见林」的困境中。

  

  因此,必「广角境」与「长镜头」兼备,且能随宜善用之;才能架构严整,钜细靡遗。

  

  这「广角境」与「长镜头」,即是佛法中所谓「空有兼备、性相圆融、理事无碍」者也。

  

  

《从中观看唯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