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之一 指月的比喻
引言
有人说:学佛乃从闻思修入门,所以当多闻法,多深入经藏。有人说:经典文字,却都是葛藤,故看愈多文字障愈重。有人说:佛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从何去意会呢?
对这些不同的说法,我们到底应如何抉择、会通呢?
指月的比喻
其实,在《楞严经》中,早有指月的比喻,可作会通: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所以云何应从闻思修入门?若不由指,从何见月!
云何经典文字,却变成葛藤,故看愈多文字障愈重?乃为将指当月!
云何佛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传者,指尔!会意者,月也。故若不从言传,亦无法会意也。
症结所在
但真正见到月亮者,云何唯凤毛麟角?
就世间人而言,明月者是心外之物;故顺指所向,是很容易找到月亮的。
而佛法,是心所体证者;那可能像明月,这么浅显易见。
所以乃为佛法是抽象者,故不能如明月般地顺指即可见。
从交会中去见
于是当怎么去见呢?且用「数学」的思惟方式:
从指线的交会点,去定位:在平面中,有两条直线─非平行线。于是顺着直线的指向延伸,即可找到交会点也。
简言之,从一条指线,是无法定位的。从两条平行线,也是无法定位的。
故就佛法而言,只听一套说法,必不懂佛法─若自以为懂了,唯错解而已。乃把指头,当月亮也。
或虽听两套相似的说法,还不懂佛法─若自以为懂了,还只是错解而已!
于是听到这里,就很恐怖:因为如果你一向只听「净土」法门,我敢保证,你绝对还是外道。同理,一向只听「信愿」法门、或「慈悲」法门;结果亦然。
或问:如既听「信愿」法门,又习「慈悲」法门,可能见月吗?
答云:不能见月!何以故?其乃近于平行线尔!
再问:为何说其乃近于平行线尔?
答云:皆着「有」故。关于着「有」,待后面再详细说明。
猴子摘玉米
有些较有善根者,已听一套;觉得不够贴切─不能深切我心。
再听一套,还觉得不够贴切。于是一套又一套的研习,总觉得还不够。
于是,这像猴子摘玉米般地,忙着摘来摘去,却只剩最后一根尔!
这错在那里呢?不从已知的指线中,去定位也。也就是不从已听得的佛法中,去作统合与会通也。
然而这虽错,比之前者,情况还好些─还自知未找到。
然而若用同样的方式,继续寻找,还将找不到尔!
多度向量
以上所说,乃就平面的两度向量而言;然我们的生命型态,何止于两度、三度、四度向量呢?
于是平面的点,至少要用两条指线,才交会得出。立体的点,至少要用三条指线,才交会得出。
至于多度向量的生命型态,则需要更多的指线,才能交会得出。尤其所用的指线,还不能平行,或太近似。
或问:我们需要将三藏十二部经,都看过了,再来作统合、会通吗?
答云:可能还未全读完,头壳就已坏掉了!
再问:那该怎么办呢?
答云:从最初的几条线,先作统合、会通。然后再用后面的,去校正即可也。
这有点类似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正、反、合」的辩证过程。
虽理论上,愈校正即能愈精准;但就修行而言,适用即可,而不必大费周章。
GPS的比喻
这就像以「GPS」来定位,而作道路导航。
虽最新的「GPS」都号称:能捕捉得天上二十颗卫星的讯号, 以作定位。故定位的精确度,能维持在十公尺以内。
但就我使用「GPS」的经验:能捕捉得四、五颗卫星的讯号,以作定位便可矣!因为即使定位误差了二十公尺,然在二十公尺以内,也不太可能有更多的道路,来误导你。所以何必定位得那么精准呢?
所以就修学佛法而言,最初当然得从闻思中入手。其次,也不能只听一套,或只听近似的说法。
待一段时间后,即将不同的说法,作统合、会通,以完成初步的定位。
然后,再去听各家不同的说法;以便作更高的统合、会通,而完成更精确的定位。
如此几次后,乃发觉:佛法所说,乃法尔如是也。再多看佛书,也不过是「大同小异」尔!
这时,才可说:你的知见,已经落实了。而落实后,即可万变不离其「宗」也。
反之,如只归究某种学说。或佛书愈看,愈觉得琳琅满目,万紫千红。则我敢保证:必看错眼矣!
云何看错?乃把指头,皆当作月亮也。
之二 如何会通
引言
相信,大家至此,已明白会通的重要。然而当如何会通呢?
我觉得:以中国人的思考习惯,要作会通,有些盲点必先克服:
1.乃把经论当作「圣言量」看待,唯依言谨守;则如何能去会通呢?
如很多人都强调「佛法大海,信唯能入」。或「佛法当在“恭敬”中求」。如台谚曰:囝啊郎,有耳没嘴!
没错!佛法当在“恭敬”中求,但真应“恭敬”者,却是月亮而非指头。于是若放不下指头,直盯着指头,如何能找到月亮呢?
2.中国人在学习上,偏重记忆。如所谓「博闻强识」或「填鸭式教育」。于是用「博闻强识」的方式,乃只能记取指头,而不能寻得月亮。
3.中国人的逻辑思惟能力较差。所以读经时,犹如雾里看花,还有朦胧之美。习论时,便上句不接下句矣!于是要作严谨的会通与整合,便有困难矣!
所以欲作会通与统合,必先突破以上的盲点。
佛经的语法
其次,我们也当对「佛经的语法」,有较深入的理解。否则,误解的还将比正知的多很多。
佛经的语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遮诠。一为表诠。
遮诠
现首先说遮诠:遮诠,似乎是否定。但遮者,乃「遮其所执」而已,而非完全否定。
比如,有人问法师曰:「你快乐吗?」我答:「一点也不快乐!」于是问者云:「如果你都不快乐,那我们都该去撞墙,或跳海了吧!」
其实我答「一点也不快乐」,乃谓「只是平淡而已」,而非「很痛苦」哩!
用数学来讲:非正,亦非负也。
故在原始佛教中,乃多用「遮诠」来说法:
三法印
诸行无常:虽无常,而生活还能稳定。虽无常,而业报不失也。
诸法无我:无者,遮内在有不变的我,遮有单向主宰的我;而非一切皆无。故虽无我,仍有生死轮回。虽无我,仍得工作生活。虽无我,仍可修行证果。
寂静涅槃:乃遮心之攀缘、动乱,而非如枯木顽石般地不灵不觉。故虽寂静涅槃,仍可见闻觉知;虽寂静涅槃,仍可反应抉择。譬如世尊,虽于菩提树下,已证得寂静涅槃。但他还是如常地乞食、说法、制戒。
故寂静涅槃,乃是遮诠,而非表诠也。
四念处
观身不净:其实,身无所谓净或不净。但为众生身见太重,对身太溺爱了;故以「观不净」去对治之。否则,诸佛何以成就「圆满报身」?
观受是苦:受也未必皆是苦尔!否则,何以灭苦?何以证得寂静涅槃?故观苦者,乃为众生太执着「乐受」,故以之对治。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前述。
无明为因
在十二因缘中,乃谓:以无明为因,而有行、识、名色、六入等连锁反应,故生死不绝也。
然何谓「无明」─对理不实解,就称为「无明」;而非另有个「无明」。
就如同何以称小孩子「幼稚无知」?因为还没长大,还不懂事,所以称为「幼稚无知」。而不是另有个「幼稚无知」把小孩子盖住了,才不懂事。
大乘佛法为解释「云何本来清净,后又起无明而把清净心盖住了?」实在解释得狼狈不堪。
其实,这问题本质上是「无中生有」的。而其症结乃:将无明的「遮诠」,当作「表诠」错解了。
同理,云何大乘都认定:声闻乘人是灰身灭智、焦芽败种呢?其实也是为:乃将原始佛教的「遮诠」,当作「表诠」来错解了。真是无的放矢,恶人先告状!
表诠
其次,再说明表诠。
表者,乃明确地表示其实有,或绝无。
用数学来讲:或正,或负也。
大致而言,大乘多用「表诠」来说法:
三宝最可靠
如「皈依处处求,三宝最吉祥」。
然三宝为何最吉祥、最可靠呢?佛就算全知,却非万能。
如论上说,佛有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
简单讲:1.佛不能改变因果。2.佛不能度无缘人。3.佛不能尽众生界。
以佛不能改变因果,故既不能赐福予我,也不能赦免我的罪。云何最可靠呢?
其实,能遵循「因果」的原则,去立身处世,才是最可靠─求佛不如求己。
其次,以诸法本来无我,即不复求靠,才是最可靠─求靠不如不靠。
所以从另个观点来说,亦可谓:三宝不可靠。
极乐世界
如《阿弥陀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既名极乐,当是非常快乐、无限快乐的国土。
然而苦乐,本来就是相待存在的。故无苦,云何有乐?尤其一般人多于苦消失后,才有乐受也。
譬如…
《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