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久旱逢甘霖:未有久旱之苦,那来逢霖之乐?是以若天天风调雨顺,反而不知不觉尔!
又如他乡遇故知:为所见异类,正愁苦惆怅,才有遇故知之乐。反之,如带情妇去偷腥,他乡遇故知,却被逮个正着,还乐吗?
既净土中,从来不苦,岂有乐也?尤其不只我乐而已,而是众人皆乐;乃更不觉得乐矣!
所以我说:极乐的极,乃「超越」之意,即超越苦乐的相待也。
总之,虽名曰极乐,其实是不乐尔!
众生皆有佛性
这句话,虽大乘信众,皆琅琅上口。但若反问他:你的佛性在那呢?必瞠目结舌,而无法应答。
记得我刚学佛时,就问过学长:「我从头寻到脚,不知我的佛性在那?」
于是他极力推荐我去研习《楞严经》。这不读还好,愈读愈理不出头绪。
于经文科判中,有谓「七番破处」: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于是阿难初答:在内。佛云:既在内,云何知外?
阿难再答:既不在内,必在外也。佛云:既在外者,云何知内?
于是阿难再逐次答「当在中间;潜伏根里;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一切无着,名之为心。」等,皆被佛所析破。
如把「七番破处」的经文,对照于慧可禅师所说「觅心了不可得」;乃能前后辉映。
于是众生本自认定有此「昭昭朗朗」的心,竟愈觅愈了不可得。在「七番破处」后,阿难还是不知真心所在。因此佛再「十番显见」。
「十番显见」后,阿难对真心,还是恍恍惚惚的,不能确认其所在。
其实,很多大乘信众或法师,也都不能确认「佛性」之所在。
于是若不能确认其所在,这句话也只是「画饼不能充饥」吧!
甚至如以「我见」来意会「佛性」,乃只是继续无明、生死轮回尔!
授记成佛
在大乘佛典中,关于成佛,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 因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能成佛。
2. 行菩萨道,过三大阿僧祗劫成佛。
3. 三千大千世界中,不可能有两佛同时示现。
关于1.的「觉行圆满」。其实,圆满那有底限呢?如圆满是指「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则唯不能成佛尔!
关于2.的「三大阿僧祗劫」,表面上是指时间的久远,其实也跟「圆满」有关:
第一大阿僧祗劫,是指从发心修学,至「见道位」─即菩萨初地。
第二大阿僧祗劫,是指从见道、修道,至「证道位」─即菩萨八地。
第三大阿僧祗劫,是指从证道,至「圆满」─即成佛。
于是乎,这又有「圆满那有底限」的关卡了。
关于3.的「不能同时成佛」。则虽已修了三大阿僧祗劫,可能还不得成佛。
所以表面上虽说:行菩萨道,即可成佛。其实问题还多多。
如再参照《阿含经》的说法:既阿罗汉所悟、所证,与释迦牟尼相同。何以释迦牟尼独称为「佛」?
答曰:以佛是无师自觉、先知先觉故。
于是乎,声闻众、弟子等,便皆不能成佛矣!
故菩萨即使修了三大阿僧祗劫,终不能成佛。
这也就是:参照《阿含经》的说法,既学佛不能成佛,也授记不能成佛,更行菩萨道不能成佛;皆后知后觉故。
所以为何「三千大千世界中,不可能有两佛同时示现呢?」必独一无二,才称为「先知先觉」嘛!
在中国佛教,很多信众都崇尚诵《法华经》。何以故?因为里面有〈众弟子授记品〉,似乎人人有奖,皆大欢喜。
尤其「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的偈子,更令人欢欣鼓舞。
但是如拆穿底细,明白地说:就是授记,也不能成佛。你还诵吗?
其实,即使不读《阿含经》。用禅宗的心法去省思,也当知道:想成佛者,即不能成佛也。
在《法华经》中,其实还有一个「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为何佛法不现前?」的公案。答案很明显:因为他执着、期待成佛尔!
所以用成佛,来劝修菩萨道。岂非「乱开空头支票」呢?
以上大乘虽多用「表诠」的语法。但仔细分析,其实都是「另有所指」的!
小结
故如对「佛教的语法」,不能善巧契入;用「遮诠」的「无」,便错以为一切乌有、断灭。用「表诠」的「有」,又错以为一切实有、真常。如何能真解佛意呢?
若连一句话,都听错。一部经,皆错解。又如何能统合、会通呢?
之三 顺习与逆习
对治道
或问:「为何原始佛教,乃偏用“遮诠”呢?」
答云:「以之作对治故!」
云何对治?如众生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故用「观四念处」来对治它:
以「观身不净」,对治「净倒」。以「观受是苦」,对治「乐倒」。以「观心无常」对治「常倒」。以「观法无我」,对治「我倒」。
因为有所执、有所偏,故以“遮诠”,来遮其所执,遮其所偏;而达于不偏不执为目的。
故若将“遮诠”,当作“表诠”,即又偏执另一端矣!
又如所谓「五停心观」:因众生有「贪、瞋、痴、慢、疑」。故以「不净观」对治「贪」;以「慈悲观」对治「瞋」;以「缘起观」对治「痴」;以「界分别观」对治「慢」;以「数息观」对治「散乱、疑等」。
事实上,对治观门即是「逆习」法门。而唯有善根深厚、道心坚强者,才愿修行「逆习」法门。
所以声闻乘人,反而才是善根深厚、道心坚强者。
于是以修「逆习」法门故,既速度快,也证量高。有些在此一生,即证得解脱果矣!
方便道
再问:「为何大乘佛教,乃偏用“表诠”呢?」
答云:「为方便接引故。」
云何方便接引?如《维摩经》言:「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于是要以「欲钩牵」,当得多讲顺习法门。
又因众生一向着「有」;故必以“表诠”的语法,而多讲顺习法门也!
因此大乘行者,反才是善根不具足、道心不坚强;于是即使修了三大阿僧祗劫,还未成就,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云何为大?
所以大乘法门,云何为大?乃「顺习」为大也。
虽过去,我常说:大乘者,云何为大?「见性」为大!这是从理地上说的!
但就现象界而言,有几个「见性」者,因此乃只是「顺习为大」尔!
因此「山头主义」,一定得提倡「大乘法门」,才能「大上加大」,而成为「业界」第一标竿。
「业界」第一标竿是什么意思?唯造业而继续沉沦尔!
这即是我最初所说:如既听「信愿」法门,又习「慈悲」法门,还不可能「见月」的意思。
其实何止不能见月,乃必沉沦得更澈底。何以故?情执太重矣!
然而最普及的「大乘法门」,难道不就是「信愿」和「慈悲」吗?
所以:1.既是「顺习」法门,2.又自标榜为「大乘」,3.更已成为「业界」第一标竿的山头,他还有药救吗?
简言之,大乘的方便道,不是贪者修不净观,而是贪者修「信愿与慈悲」也。
小结:
故从逆习而修的对治道,犹可见月。从顺习而修的方便道,唯南辕北辙而离道愈远尔!
之四 究竟与归宿
引言
相信,很多人听到这里,或者愈听心愈急,或者愈听手脚愈沉重。
因为说了半天,还只是说:这个不是,那个不对。究竟什么才是呢?
如果你会听,其实早就知道答案:为何这个不是?为何那个不对?因为皆有「偏执」也。
所以「不偏不执」的「中道不二」法门,才是最究竟的归宿。
或问:「为何不直接说“中道不二” 法门呢?」
答云:「说了,等于白说!」
因为若连自己有什么偏执,都察觉不出。单用“中道不二”的字句,就能让他契入吗?不可能!
这就像有人迷路了,打电话求救。问他:「你目前,在何处?」答云:「就是不知道身在何处,才迷得厉害?」则你有办法帮助他吗?
所以当先分析众生有那些偏执,从一一反省中,才能善加对治,而渐契入「中道不二」法门。
众生的偏执
或问:「众生的偏执,不是偏有,就是偏无;不是很容易对治吗?」如古德说「离四句,绝百非」。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答云:「众生的偏执,千奇百怪,何止万端!」
像:或执常,或执断。或取一,或取异。或修福,或修慧。或自觉,或觉他。偏自力者,偏他力者。或信愿,或慈悲,或定慧。或自然有,或宿命有,或神造有。
就现代而言,更有的偏尚自由,有的强调法治;有的提倡统一,有的宁可孤立。有的重视经济发展,有的着眼环境保护。
若非如此,云何名「众生」呢?如台谚曰「一款米,养百样人。」
所以为有这么多偏端,才得一一去对治、调整。故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法才得备八万四千种药。
月,其实很单纯;然指向者,因偏执点的不同,就变化万端了。
就像「健康」的定义,可能只有一两行。但若就病理学和治疗学,那就高深莫测了。
还有,能知道自己偏在那里?就很不容易了!至于何时才能调到“中道不二的平衡点”还更任重道远哩!
单刀直入
问曰:「还是愈听愈沉重,难道没有更直截了当的法门吗?否则,世尊云何顿悟成佛?」
答曰:「更直截了当的法门是有,但众人却视而不见哩!」
云何为「更直截了当的法门」?且看舍利弗的公案:
舍利弗未入佛门时,且为外道的修行者。有天因乞食故,得遇马胜比丘。因见马胜比丘六根娴静、威仪出众,心想:「其必已得道!」于是趋而问曰:「你是自己修?还是跟人学?」马胜比丘答云:「吾乃跟人学尔!」「是跟谁学呢?」「释迦牟尼!」「汝师云何说?」于是马胜比丘乃诵「缘起法偈」:
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
舍利弗于句下,即证初果矣!以此转告目犍连,亦立证初果也。于是舍利弗和目犍连,即归佛陀座下,不久即证阿罗汉果也。
是以「缘起法」,才是更直截了当的法门。正直舍方便,为说究竟道。(对治法,从另个角度来看,也是方便法也。)
大乘共祖
但是「缘起法」,在原始佛教中,却未有特别的阐述。
虽有谓「十二因缘」,但十二因缘与中道不二法门,其实还有很大的差距。
直到龙树菩萨,才着《中论》,而其主旨乃:云何从「缘起法」,直契入「中道不二法门」也!
因此,龙树菩萨就被推崇为「大乘共祖」。
旁枝末流
然而,就佛教的历史上看,后代学佛者,真曾用心于《中论》,而得契入「中道不二法门」者,还唯凤毛麟角尔!
印度的不说,就以中国的「大乘八宗」来看:
三论宗,当会认真研习《中论》的;然其传承不久,就绝后了。
唯识宗,就未必认真研习过《中论》;否则,那些悬而不解的诤论,用《中论》的思想,是很容易突破的。
天台宗和华严宗,开宗的祖师虽皆认真研习过《中论》;但后代的子孙却未必。所以既格局愈来愈小,也诤论愈来愈多。
至于禅宗、律宗,尤其净土宗,大都不研习。
所以虽名为「大乘八宗」,以不「认祖归宗」故,还只似旁枝末流而已!
所以现代为何是「末法时代」?乃皆在枝末、边见打转故。
若既在枝末、边见打转,又自标榜为「大乘佛法」;那就更无可救药了。
总结:
最后,再回归「指月」的比喻。月者,乃「中道不二法门」也。
指者,虽有万端;而其最直截了当者,唯《中论》而已!
事实上,从我讲经说法以来,也都以此为旨归;故有人说我,乃「万变不离其“中”」也。
然而,尽管讲来讲去,万变不离其“中”听者竟有几个,能真得其大意呢?
说实话,我也很感慨。最后只能以「尽人事而顺天命」来自我解嘲吧!
如《遗教经》上所说:「应可说者,皆已为说。其未说者,亦已作得闻因缘。」至于其它者,就不关我的事了。
《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