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指月的比喻,看學佛的旨趣

  從指月的比喻,看學佛的旨趣

  之一 指月的比喻

  

  引言

  有人說:學佛乃從聞思修入門,所以當多聞法,多深入經藏。有人說:經典文字,卻都是葛藤,故看愈多文字障愈重。有人說:佛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然而從何去意會呢?

  

  對這些不同的說法,我們到底應如何抉擇、會通呢?

  

  指月的比喻

  其實,在《楞嚴經》中,早有指月的比喻,可作會通: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複觀指以爲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爲明月故。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爲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所以雲何應從聞思修入門?若不由指,從何見月!

  

  雲何經典文字,卻變成葛藤,故看愈多文字障愈重?乃爲將指當月!

  

  雲何佛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言傳者,指爾!會意者,月也。故若不從言傳,亦無法會意也。

  

  症結所在

  但真正見到月亮者,雲何唯鳳毛麟角?

  

  就世間人而言,明月者是心外之物;故順指所向,是很容易找到月亮的。

  

  而佛法,是心所體證者;那可能像明月,這麼淺顯易見。

  

  所以乃爲佛法是抽象者,故不能如明月般地順指即可見。

  

  從交會中去見

  于是當怎麼去見呢?且用「數學」的思惟方式:

  

  從指線的交會點,去定位:在平面中,有兩條直線─非平行線。于是順著直線的指向延伸,即可找到交會點也。

  

  簡言之,從一條指線,是無法定位的。從兩條平行線,也是無法定位的。

  

  故就佛法而言,只聽一套說法,必不懂佛法─若自以爲懂了,唯錯解而已。乃把指頭,當月亮也。

  

  或雖聽兩套相似的說法,還不懂佛法─若自以爲懂了,還只是錯解而已!

  

  于是聽到這裏,就很恐怖:因爲如果你一向只聽「淨土」法門,我敢保證,你絕對還是外道。同理,一向只聽「信願」法門、或「慈悲」法門;結果亦然。

  

  或問:如既聽「信願」法門,又習「慈悲」法門,可能見月嗎?

  

  答雲:不能見月!何以故?其乃近于平行線爾!

  

  再問:爲何說其乃近于平行線爾?

  

  答雲:皆著「有」故。關于著「有」,待後面再詳細說明。

  

  猴子摘玉米

  有些較有善根者,已聽一套;覺得不夠貼切─不能深切我心。

  

  再聽一套,還覺得不夠貼切。于是一套又一套的研習,總覺得還不夠。

  

  于是,這像猴子摘玉米般地,忙著摘來摘去,卻只剩最後一根爾!

  

  這錯在那裏呢?不從已知的指線中,去定位也。也就是不從已聽得的佛法中,去作統合與會通也。

  

  然而這雖錯,比之前者,情況還好些─還自知未找到。

  

  然而若用同樣的方式,繼續尋找,還將找不到爾!

  

  多度向量

  以上所說,乃就平面的兩度向量而言;然我們的生命型態,何止于兩度、叁度、四度向量呢?

  

  于是平面的點,至少要用兩條指線,才交會得出。立體的點,至少要用叁條指線,才交會得出。

  

  至于多度向量的生命型態,則需要更多的指線,才能交會得出。尤其所用的指線,還不能平行,或太近似。

  

  或問:我們需要將叁藏十二部經,都看過了,再來作統合、會通嗎?

  

  答雲:可能還未全讀完,頭殼就已壞掉了!

  

  再問:那該怎麼辦呢?

  

  答雲:從最初的幾條線,先作統合、會通。然後再用後面的,去校正即可也。

  

  這有點類似西方哲學家─黑格爾所說「正、反、合」的辯證過程。

  

  雖理論上,愈校正即能愈精准;但就修行而言,適用即可,而不必大費周章。

  

  GPS的比喻

  這就像以「GPS」來定位,而作道路導航。

  

  雖最新的「GPS」都號稱:能捕捉得天上二十顆衛星的訊號, 以作定位。故定位的精確度,能維持在十公尺以內。

  

  但就我使用「GPS」的經驗:能捕捉得四、五顆衛星的訊號,以作定位便可矣!因爲即使定位誤差了二十公尺,然在二十公尺以內,也不太可能有更多的道路,來誤導你。所以何必定位得那麼精准呢?

  

  所以就修學佛法而言,最初當然得從聞思中入手。其次,也不能只聽一套,或只聽近似的說法。

  

  待一段時間後,即將不同的說法,作統合、會通,以完成初步的定位。

  

  然後,再去聽各家不同的說法;以便作更高的統合、會通,而完成更精確的定位。

  

  如此幾次後,乃發覺:佛法所說,乃法爾如是也。再多看佛書,也不過是「大同小異」爾!

  

  這時,才可說:你的知見,已經落實了。而落實後,即可萬變不離其「宗」也。

  

  反之,如只歸究某種學說。或佛書愈看,愈覺得琳琅滿目,萬紫千紅。則我敢保證:必看錯眼矣!

  

  雲何看錯?乃把指頭,皆當作月亮也。

  

  

  之二 如何會通

  

  引言

  相信,大家至此,已明白會通的重要。然而當如何會通呢?

  我覺得:以中國人的思考習慣,要作會通,有些盲點必先克服:

  1.乃把經論當作「聖言量」看待,唯依言謹守;則如何能去會通呢?

   如很多人都強調「佛法大海,信唯能入」。或「佛法當在“恭敬”中求」。如臺諺曰:囝啊郎,有耳沒嘴!

  

   沒錯!佛法當在“恭敬”中求,但真應“恭敬”者,卻是月亮而非指頭。于是若放不下指頭,直盯著指頭,如何能找到月亮呢?

  

  2.中國人在學習上,偏重記憶。如所謂「博聞強識」或「填鴨式教育」。于是用「博聞強識」的方式,乃只能記取指頭,而不能尋得月亮。

  

  3.中國人的邏輯思惟能力較差。所以讀經時,猶如霧裏看花,還有朦胧之美。習論時,便上句不接下句矣!于是要作嚴謹的會通與整合,便有困難矣!

  

  所以欲作會通與統合,必先突破以上的盲點。

  

  佛經的語法

  其次,我們也當對「佛經的語法」,有較深入的理解。否則,誤解的還將比正知的多很多。

  

  佛經的語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爲遮诠。一爲表诠。

  

  遮诠

  現首先說遮诠:遮诠,似乎是否定。但遮者,乃「遮其所執」而已,而非完全否定。

  

  比如,有人問法師曰:「你快樂嗎?」我答:「一點也不快樂!」于是問者雲:「如果你都不快樂,那我們都該去撞牆,或跳海了吧!」

  

  其實我答「一點也不快樂」,乃謂「只是平淡而已」,而非「很痛苦」哩!

  

  用數學來講:非正,亦非負也。

  

  故在原始佛教中,乃多用「遮诠」來說法:

  

  叁法印

  諸行無常:雖無常,而生活還能穩定。雖無常,而業報不失也。

  

  諸法無我:無者,遮內在有不變的我,遮有單向主宰的我;而非一切皆無。故雖無我,仍有生死輪回。雖無我,仍得工作生活。雖無我,仍可修行證果。

  

  寂靜涅槃:乃遮心之攀緣、動亂,而非如枯木頑石般地不靈不覺。故雖寂靜涅槃,仍可見聞覺知;雖寂靜涅槃,仍可反應抉擇。譬如世尊,雖于菩提樹下,已證得寂靜涅槃。但他還是如常地乞食、說法、製戒。

  

   故寂靜涅槃,乃是遮诠,而非表诠也。

  

  四念處

  觀身不淨:其實,身無所謂淨或不淨。但爲衆生身見太重,對身太溺愛了;故以「觀不淨」去對治之。否則,諸佛何以成就「圓滿報身」?

  

  觀受是苦:受也未必皆是苦爾!否則,何以滅苦?何以證得寂靜涅槃?故觀苦者,乃爲衆生太執著「樂受」,故以之對治。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前述。

  

  無明爲因

  在十二因緣中,乃謂:以無明爲因,而有行、識、名色、六入等連鎖反應,故生死不絕也。

  

  然何謂「無明」─對理不實解,就稱爲「無明」;而非另有個「無明」。

  

  就如同何以稱小孩子「幼稚無知」?因爲還沒長大,還不懂事,所以稱爲「幼稚無知」。而不是另有個「幼稚無知」把小孩子蓋住了,才不懂事。

  

  大乘佛法爲解釋「雲何本來清淨,後又起無明而把清淨心蓋住了?」實在解釋得狼狽不堪。

  

  其實,這問題本質上是「無中生有」的。而其症結乃:將無明的「遮诠」,當作「表诠」錯解了。

  

  同理,雲何大乘都認定:聲聞乘人是灰身滅智、焦芽敗種呢?其實也是爲:乃將原始佛教的「遮诠」,當作「表诠」來錯解了。真是無的放矢,惡人先告狀!

  

  表诠

  其次,再說明表诠。

  

  表者,乃明確地表示其實有,或絕無。

  

  用數學來講:或正,或負也。

  

  大致而言,大乘多用「表诠」來說法:

  

  叁寶最可靠

  如「皈依處處求,叁寶最吉祥」。

  

  然叁寶爲何最吉祥、最可靠呢?佛就算全知,卻非萬能。

  

  如論上說,佛有叁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衆生界。是爲叁不能也。

  

  簡單講:1.佛不能改變因果。2.佛不能度無緣人。3.佛不能盡衆生界。

  

  以佛不能改變因果,故既不能賜福予我,也不能赦免我的罪。雲何最可靠呢?

  

  其實,能遵循「因果」的原則,去立身處世,才是最可靠─求佛不如求己。

  

  其次,以諸法本來無我,即不複求靠,才是最可靠─求靠不如不靠。

  

  所以從另個觀點來說,亦可謂:叁寶不可靠。

  

  極樂世界

  如《阿彌陀經》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很多人望文生義,以爲既名極樂,當是非常快樂、無限快樂的國土。

  

  然而苦樂,本來就是相待存在的。故無苦,雲何有樂?尤其一般人多于苦消失後,才有樂受也。

  

  譬如…

《從指月的比喻,看學佛的旨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