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论或人文主义者的上帝,还有若干距离)。笔者以为真理虽只一个,各人或各个宗教的所见,却有深浅偏圆之别。若是仅仅见到真理的一线光芒,便以为是跳进了真理之海,或以为已将真理吞下了肚,那是很可笑的。不过佛教与基督教,在教人追求真理和认识真理而把自己也变成真理。所以有人以为「迷信宗教比不信仰宗教好」,进一步应该要说「正信比迷信好」。笔者无意否定基督教的宗教价值,可是西方世界兼受了宗教天才的益与害。因此,笔者觉得,如今能有像《景风》杂志的风度,肯以基督教的教理和佛教衡量或比较,虽然比得并不恰当,总还是个可喜的现象。记得曾有一位张纯一先生,主张过佛化基督的理由。今日香港道风山的先生们,好多是从佛教里走过去受洗(也许是寄养罢)的,但望他们根据佛理,一改旧有的基督教理。到那时候,上帝和佛性的问题,也许真会变成不是问题的问题了。
再论佛教与基督教的同异
笔者于《中国佛教》三卷二期发表〈论佛教与基督教的同异〉一文之后,仍觉得有一补充的必要,但因身体不好,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才继续这一工作。
首先我要声明,我之讨论这一问题,虽是抱着弘扬佛法的态度来写,但我绝不希望存有入主出奴的观念,而来仇视或曲解基督教的教理及其基本的价值。我们唯有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佛教和基督教的同异,才能求出其真正的同异和优劣之所在。否则,光说自己之所长,专揭他人之所短,那便失诸公道,不是仁者的态度,更非我们学佛者所应有的心怀。
佛教和基督教最大相似的特性,实在不是上帝和佛性观念的平等,而是佛陀与耶稣两大宗教教主的人格的建树,故本文的写作亦将着重于这两大人格的研讨,这样写来,似较切乎实际。如果放弃了佛陀具体的人格,佛教固然无从建立,佛法也无从说起,因为佛教是根据佛的言行而来,佛法仍是从佛陀的人格之中流露出来;基督教如果放弃了耶稣的事迹,基督教的上帝,永远是个乌有先生,基督教的流传也永远不着边际,正因耶稣的出世,曾表达了上帝的爱心,耶稣的人格中曾流露了上帝的特性,所以耶稣是个落实的人,基督教才能有所依靠。佛陀以前的印度古宗教──婆罗门,只有空洞的一个「上帝」,作为人民的信仰;耶稣以前的希伯来古宗教──犹太教,也只有一个空洞的「上帝」。虽将一切不解而又实际存在和发生的种种自然现象,都归诸于「上帝」的赏赐和惩罚,但那种观念,实即是人类之中最原始或迷信的宗教情愫,所以那是善的,同时也有恶的成分。自佛陀与耶稣先后分别在这两个不同的区域中诞生以后,事事以身示教,处处以身作则,继承旧有观念中的美德,推翻一切虚浮不合理的积习,而为我们的人类世界,树立了两大宗教。在这一点上,耶稣与佛陀实有相似的伟大之处。
其次,我们谈到宗教,就不能不研究宗教的教理,直到目前为止,佛教固有原始的、小乘的、大乘的佛典以及历代高僧大德的种种专着,所谓浩浩三藏,不尽胜举;至于基督教,虽其全部《新约》、《旧约》所包括的仅有三百五十六万六千四百八十个字母,七十七万三千六百九十三个字,三万一千节,一千一百八十九章,六十六篇,但是现有《新约》、《旧约》的六十六篇,并不等于所有基督教的著作,尚有一些耶稣以后的作品没有搜集进去,至于后来基督教所谓的神学,更不在其数了。不过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说佛教和基督教的典籍之中,经过史家的考证,证明都有后人伪造假托的文字存在,尤其是基督教先期的典籍,几乎没有一部真正信实的作品。我们知道释迦世尊说法四十多年,但是并未亲手著作一部东西,当今流传的种种佛经,乃是佛灭之后由阿难重说并请佛的诸大罗汉弟子的印证,才相传下来的,同时当初的结集佛经,也并未立刻作成文字的记录,其流传的方法乃靠口头的传诵,经过若干年代的以口传口,失真的可能,自也难免。然而,佛陀的教理,虽然流传至今,经过两千五年多年之后,仍然不见基本观念上的矛盾,而且越到后世,越能适应时代的思潮。至于基督的教理,其实基督教虽也有着很多的著作,也有着若干思想家的整理和发挥,但到目前为止,仍然矛盾百出,无所适从,单为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讨论了许多世纪,还是钻在牛角尖里。所以近世有些基督徒们,干脆承认︰以《新约》、《旧约》解答《新约》、《旧约》的矛盾,永远都是矛盾的死结,只有靠着上帝的启示来做上帝喜欢的工作,才是基督徒的最大使命。事实上,我们如果明白了耶稣的出身,也就不必从教理上对基督教有所苛求了。历史告诉我们,释迦世尊生于王家宫廷之中,对于知识及生活的教育与环境,自要优人一等,加上释迦世尊的悟性超人,故从佛的悲智之中流露出来的佛法,自无矛盾可言。而耶稣呢?耶稣生于加利利名叫拿撒勒的一个从未知名的小城中,他的父亲和母亲,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说,仅靠做木工的手艺维持一家的生活,耶稣的童年和少年,也就消磨在他父亲的工作场中。所以很自然地,耶稣没有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同时耶稣的生长地虽靠地中海,而与希腊仅仅一海之隔,但是犹太民族之反对希腊文化,又是非常深刻的。因此,生于那种环境中的耶稣,绝对不可能吸收到任何一点来自希腊文化的养料。所以我们不难想见,当日的耶稣,除了一部他所熟知的《旧约》之外,实在一无所知。正因为耶稣本人的知识浅薄,他没有像佛陀那样,常做系统的说法,至于「佛在某地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的说法场面也不是耶稣所能际遇。耶稣传他所谓「天国的福音」中,最可爱的莫过于「登山宝训」,但当做此训话的时候,他的十二门徒之中,才只召了彼得、安德烈、雅各、约翰四个人,这虽有点像佛初成道于鹿野苑初转*轮度五比丘的事迹相似。可是佛陀的初转*轮,乃是佛陀说法或佛陀慧命的开始,越往后去则法味越醇,法海越深。至于耶稣,他在最初传道,登山训众的时期,的确非常可爱,对当时的民众来说,有耶稣那番言论的出现,实无疑是寒冬的朝阳,那么和煦温慰,充满了人与人间的爱心。也就因有这一可爱的宝训安慰了近二千年来的许多西方人,同时也因此而支持了基督教历史的存在。然而不幸得很,因为耶稣的浅薄,所以耶稣的情感往往埋没了他的理智,尤其当他以精神治疗的方法医好了一些病人,并以小小的神通显了一些神迹之后,他的思想便渐渐趋于极端,而不能容忍外在的一切。所以耶稣传道,一共仅仅数年的光景,在这期中,最为可敬可爱的却只最初传道的一个阶段而已。由于耶稣的情感征服了他的理智,他的言论自也无从求其逻辑性的一贯了。特别是当时的耶稣,所谓的传道,多半只对少数亲信的门徒公开,对于大众的要求,似乎仅仅表现于治病上面了,致到耶稣死后,门徒们从事四福音的编写,加油添醋,益发增加耶稣的神秘气氛,在所必然。可是耶稣本人就是一位经常在矛盾重重的心理状态下,由登山训众而走向耶路撒冷殉难之道的人,他的心境自也不是四福音的执笔者所能洞悉。于是耶稣的矛盾再加上《新约》执笔者们的矛盾(耶稣的门徒对于耶稣的情操,往往感到惶惑不解),基督教的《新约》,也就为后世的基督徒们带来了见解和制度上的矛盾。宗教的战争,也就因此而起。这实在是基督教的不幸,也是人类历史的不幸!这种现象,释迦世尊不曾有过,释迦的佛教也不曾有过,所以佛陀不必要求以死殉道,而资激发信徒的宗教狂热;佛教的教徒也不必发动对外或对内的战争,作为发展佛教的手段和方法。这也明白表示了斗争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乃是在于推诚相见的彼此谅解。当然,耶稣的言论,虽然不能前后一贯,他的可爱之处,我们也不必予以抹煞,基督教徒如果放弃了耶稣性格中的劣点,而采取其优点来实行于人间,自属人间的一大福音。基督教徒之能够广作慈善救济事业,实为这一优点表现的一面。
根据史家的研究,流传的福音中,固以〈马太福音〉写的最好,同时也只有〈马太福音〉的真实性较高。笔者以下对于耶稣言行的引证,也将以〈马太福音〉为主。
耶稣最初传道之先,也像佛陀一样,曾受魔鬼的干扰,不过佛陀降魔的场面比较耶稣的接受魔鬼试探,实在大得多,真所谓道越高,成就越大,所经的魔障自也越大,这种魔障,我们可以承认实有其事,也可以解释成为种种内在妄想邪念的化身。正像我人每当要决定做一桩事情的最后关头,内心必有一番理智和情感的挣扎。但是佛陀一旦降伏魔王魔女和魔军而明心见性之后,佛的情绪便像一潭冰清玉洁的静水,一望见底,明净透彻,不会再有任何烦乱或颠倒情绪的显现。所以佛陀的一生,虽然处身于思想繁杂、见解混乱的时代之中,佛陀以一身而负起思想和宗教的两大革命任务,仍能屹然雄立于世,寿达八十高龄,实不能不归功于佛陀悲智的清明,如请耶稣生于佛的时代和环境之中,恐怕不待出外传道,便会因他特有的激情而死于非命了。因为耶稣在传道之先接受魔鬼的试探,耶稣在传道之时直到走上十字架的那天为止,魔鬼的阴影,似乎常常时近时远地跟在耶稣的背后。自然,的确曾有几次,魔鬼离开耶稣很远,所以耶稣的本人也显得特别明朗和特别可爱。例如当他说出下面这些话的时候︰
虚心的人有福了,……哀恸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有福了,……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怜悯人的人有福了,……清心的人有福了,……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求你的,就给他……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你…
《神通与人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