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鼻咽喉眼耳胸腹等,既知色为众恼,空为无患,是故心乐虚空。……令身中虚空渐渐广大,自见色身如藕根孔,习之转利,见身尽空,无复有色。外色亦尔……是时心缘虚空,无量无边,便离色想,安隐快乐。」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所谓界,所谓天,乃是心理上从宗教实践中得来的种种境界,并非一定要等我人死了之后才能生天的。无色界亦无天可住。即使到了佛的境界,也不例外,如释迦世尊,成佛之后仍在人间,绝不是佛灭之后,才算成佛的。基督教主张道成肉身,佛教则既主张肉身成道,也主张道成肉身──诸佛菩萨的随类化身。第二,识无边处,也叫识处,《禅法要解》卷下说︰「习于识观,渐见识相相续而生,如流水灯焰,未来、现在、过去,识识相续,无边无量……是名无边识处。」识是心识、意识或识田,就是众生生死轮回中的一种主体,也可以说是我人的自性或本性。到了识无边处的境界,就可看到我人的本性是流转不停也继续不断的,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只有一个,这一个我永远要对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为负责。第三,无所有处,《禅法要解》卷下说︰「行者得识处已,要求妙定,观识为患,……属诸因缘而不自在;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不住情,亦不住缘,亦不住中间,非有住处非无住处……行者如是思惟已,得离识处,……即入无所有处。」在这一个境界里,我们便可观察到缘生性空的道理了。无依无靠,也不依不靠。但又安安稳稳,不摇不动。第四,非想非非想处,《禅法要解》卷下说︰「今寂灭微妙第一处,所谓非想非无想处。如是观已,则离无所有处想地,则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此地中想微细不利,想用不了,故不名为想。」根据佛教的观点,三界二十八天,欲界与色界的二十四个天,是有天界之存在的,到了无色界的四个天,即连天的形相都没有了,那纯是定的境界,在何处入无色界定,何处即是无色界天。
本来佛法的境界甚深微妙,不容易用文字来说得明白,以上所举,不过是三界之内的境界,而且只是人的境界之上的一个天界。众生即使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天,还在生死大海之中。
现在继续介绍四圣的境界,也就是众生超出三界生死或六道轮回以后的境界。前面说过,四圣就是佛、菩萨、缘觉、声闻。这四个境界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且做一个简略的解释──当然不是描写,也无法描写的。由下向上说起︰第一,声闻,什么叫作声闻?简单地说就是︰「若人从他闻,受他教,请他说,听他法,非自思,非自觉,非自观。上正决定,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是名声闻人。」(见日人木村泰贤着,演培法师汉译《小乘佛教思想论》)声闻共分四个果位,须陀洹是初出三界,刚入圣道或圣域的众生,又称为入流或预流,亦即圣位的预备者。斯陀含又叫作一来,凡是得了这一果位的众生,尚须来到人间或六欲天中受生一度,以后则不再受生了。到阿那含,又称为不来和不还,到此果位,便不再受生。到阿罗汉的果位时,三界之中的一切见思惑,便可全部断尽了,所以含有杀贼、应供、不生的意义。因为得阿罗汉果之后,一切三界中的见惑与思惑之贼都杀光了,也该接受人间和天上的供养了。第二,缘觉,所谓缘觉,便是︰「若人三十二相不成就,亦不从他闻、不受他教、不请他说、不听他法、自思、自觉、自观。上正决定,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于一切法无碍知见,心得自在,心得由力自在,心豪尊胜贵自在,非知见无上最胜正觉,非成就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大悲、转于*轮。是名缘觉人。」(见《小乘佛教思想论》)由此可见缘觉人是以自己的力量而证得四个果位的,他别于声闻之处,大略亦即在此,所以缘觉,又称为独觉。第三,菩萨,根据〈大乘经义章〉的解释︰「菩萨胡语,此方翻译为道众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众生。」讲到菩萨的境界,乃是众生修行道上的一大转捩,和一大跃升,因在菩萨境界以下,只知自修自利,自求解脱,一到菩萨的境界,便是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兼修不退了,自己求解脱,并劝一切众生皆能求解脱,自己知道不解脱便不究竟,也体验出一切众生未得解脱之苦恼。所以菩萨,有被译成觉有情(众生)或大觉有情的。同时,菩萨的境界,也是我人成佛道上的必经阶段,若不修行菩萨道,必不能够成佛。所谓菩萨道,是自利利他之道,且以利他为先,正如中国儒家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如「茍一人而不被其泽,犹己推而溺之沟中」。悲天悯人,不再有利己的打算,然在其救度众生之中,菩萨的福德智慧,不期然而然地就会渐渐圆满,渐渐达于佛的境界。所以菩萨虽有「广度众生」的大悲弘愿,却未必真要等众生尽了之后,菩萨才能成佛。第四,也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佛,佛是自性圆成,万德庄严,大彻大悟,大觉智慧,一切圆满,无上究竟的一种境界,他是通过六度万行之后一种最完美的境界。这一境界的好处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我们凡夫,则无从体验出来,所以写了再多的抽象名词,也等于废话!
此外,佛教但以大乘菩萨的修行过程来说,也有好多个阶位层次︰菩萨修行之先,必须要以十信为基础,由十信而到十住,自十住再至十行,经过十行然后是十回向,自十回向而十地、等觉、妙觉。因为篇幅关系,这些名数,不便一一解释了。现在略举大端,求一概念而已。
笔者写到这里,再看基督教的境界层次,实在是无法同日而言。不过笔者需要一提,有些爱好速成而贪图便宜的人,每看到佛法内容,无边无涯,高深莫测,再听说众生成佛的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劫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时间单位),不免要望洋兴叹或知难而退了。倒不如去信耶稣基督,只要一信,死后就会承蒙主来召去天国,该是多么简单容易!因为一信基督,所有的罪恶,都被耶稣代受了,自己也就变成一个无罪的天使了。这在基督的信徒来说,乃是毫无疑问也不许可有疑问的。但我们试问︰基督徒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不是就是三位一体的上帝?那么基督徒得到圣灵的降临之后,能不能说这位基督徒,跟他所信上帝的境界是并驾齐驱或等量齐观了?若说是的,那么上帝究竟是一个还是无数个?我想,这在基督徒们是很难答复的。也就是说基督教的教理是很难使其圆融无碍的。
现在我们谈到主题上去,佛性和上帝,是不是就是一个东西?所谓真理只有一个,耶稣曾说他是真理道路和生命,又说他是上帝的殿,一切信徒也都是上帝的殿。上帝既即是真理,所以认识了真理,也就等于识得了上帝,上帝也就住进了他的心中。那么佛性当然也不会离开真理,佛性既然就是真理,而真理即是上帝,佛性岂不即等于上帝了?其实这种说法是极为勉强的。佛性是人人都有而且众生皆有的,佛教徒固有佛性,非佛教徒乃至无恶不作的歹徒和一切所有的动植物,无不都有佛性,所以佛教里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诸佛是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悟的诸佛,若说上帝即是佛性,那么也就可以这样说了︰上帝是当了上帝的罪人,罪人是未当上帝的上帝;上帝是成了上帝的魔鬼(因罪人是受了魔鬼的煽动,也等于魔鬼的化身),魔鬼是未成上帝的上帝。这在基督教里可以说得通吗?不行的,基督教不承认非基督徒的内心,会有圣灵的存在或可能,不信基督永远不能得到生命和真理。但在佛教中,缘觉的圣位,是靠自修自悟和自证的,基督教有吗?基督教虽主张「爱你的敌人」,但在〈约翰福音〉中又说︰「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耶稣代世人赎罪,实际上只代「信他的人」赎罪。而把「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启示录)第二十一章第八节)因为,在基督教的心目中,这些人都是不可救药的了。佛教呢?佛教的菩萨悲愿,却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佛教的态度,绝不拋弃,也绝对不忍拋弃一个急待拯救的愚昧众生,正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试问:基督教也有这种心量吗?
不错,佛教不以基督徒没有佛性,即使基督教的上帝,如果真有这么一位上帝的话,佛教也会承认他有佛性的。但要硬说「上帝、道、灵、真如、佛性、法性」是一个东西,那是讲不拢也讲不通的。假如基督徒们以为佛教的佛性,在基督教便是上帝,只要基督教的《新约》、《旧约》不加反对,佛教绝对同意,但要说《新约》、《旧约》中的上帝,便是佛经里的佛性,佛教实在不能茍同。因为佛性绝对不像基督教的上帝呀!佛教有种种阶位境界的层次,只要实践,便有各种境界的兑现,因为层次太多,成佛不易,所以经过时间必长;基督教没有什么阶位境界的层次可说,除了十诫,没有什么可以实践,所以也谈不上有何境界的兑现,即使有个死后的天国,也是不甚可靠的境界(前面说过,基督的信徒,不一定全部能进天国,那是上帝的权威,上帝有这样的权威)。实际上,像〈启示录〉中所描写的天国境界,在佛教是很容易实现的,但那绝对不是成佛!
写到这里,这篇文字应该结束了。然我最后仍得有个结论︰笔者以为基督教的上帝相似于佛教的梵天,但不必说基督教的上帝,就是佛教的梵天王。所谓「道成肉身」的耶稣本人,以他牺牲殉道的精神来看,实也类似于佛教中的菩萨化身,所以笔者不一定要说耶稣仍是欲界之中的凡夫众生。耶稣只因受了《旧约》的束缚,才造成后来基督徒的演变。耶稣所向往的真理,也许相当于佛教的佛性,基督徒所叫喊的真理,则不是佛教的佛性。佛教的佛性,固然是真理,但却不以为因了上帝不是佛性,而连上帝也不是真理(尤其是泛神论或人文主义者所说的上帝。不过基督教的上帝,和泛神…
《神通与人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