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神通与人通▪P27

  ..续本文上一页婆罗门教或佛教在内,但此二者却正是东方宗教,那么此二者对基督教自也不能说没有影响的可能。不过从犹太教的耶和华而演变成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乃是一大升华。我们再看印度雅利安民族之有创造主梵天观念之出现,是在后期《吠陀》产生之后,约摩西时代的左右。这一梵天的观念,和梵天的境界,实相当于犹太教的耶和华。然而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虽由犹太教的民族保护神耶和华经过一千五百年到耶稣时代,而变成「博爱」「世人」的「救世主」,终因耶稣的魄力和智慧的不够,他不能摆脱《旧约》,尤其是不敢摆脱《旧约.创世记》的神话传说,即使耶稣的年代,也远在释迦牟尼之后。释迦牟尼与耶稣,虽同为两个宗教世界的革命家,但释迦牟尼的魄力和智慧,却远超过了耶稣之上。虽然释迦牟尼与耶稣的动机相差无几,但其成就则相去太大了。佛教之能在印度产生,是因为︰「约在西元前第六世纪间,以祭师为主之婆罗门教已失却民众之信心,同时因婆罗门僧侣之腐败堕落,紊乱达于极点,因之倡导改革者,亦接踵而起。」(见《印度通史》)耶稣之要宣传他的主张,亦在不满意当时那些虚伪狭窄的犹太教徒和犹太教义,耶稣特别不满意犹太教的法利赛文士──伪君子,而倡导宗教的实践和宗教的经验。可惜,正因为耶稣未能摆脱《旧约》的束缚,他所倡导的宗教,终究还要走向犹太教的老路,以致造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宗教斗争!佛教的释迦牟尼,可就不同了。笔者且录一段《印度通史》中的叙述︰

  

  佛教传播之原因︰

  

  佛陀宣法,真诚坦白,且其教理纯洁简单(此系指原始佛教的情状,如四《阿含》中所记载的四谛、十二因缘等),一扫婆罗门之繁文缛节。

  

  ……佛陀当日曾命令其弟子,分赴各地宣法……且其庙宇所在之地,成为民众教育之所……。

  

  佛陀个人之生世、苦行、弘法,以至涅槃,在在足以引起人民之向慕……何况佛陀之生活与经验,使人民亲身接受,较之诵念《吠陀》经典为事,不可同日而语。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与人类爱。(下略)

  

  释迦牟尼通晓了印度婆罗门教的所有一切经典之后,又见于当时婆罗门僧侣的腐败,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当时的印度,有四种极为严格的社会阶级),和出游四个城门的感触,才想求取一种究竟彻底的解脱法门。所以佛在成道之后,虽不全部扬弃或否定婆罗门教的经典之价值,却已摆脱也超出了婆罗门教的所有观念之上。佛教虽有婆罗门教的优点,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却没有婆罗门教的任何弱点。所以这一宗教的改革运动,比起耶稣的努力,耶稣是追赶不上的。也许因为印度的雅利安民族,到了释迦牟尼的时代,便形成了东方文化的特色,而成为纯东方的宗教思想;犹太民族则虽至耶稣时代,仍然保留着其原有的气质,而且这一气质,竟又助长了西方文化的特色。

  

  我们说到这里,如果笔者的看法没有错误,便可得出一个结论︰佛教与基督教的原始民族,可能是相当邻近的,这两个原始民族的宗教思想,可能也有一些血统关系的。但是,由婆罗门教而演进到佛教,由犹太教而演进到基督教之后,彼此的形式和内容,便不能相提并论了。佛教摆脱了印度原有的梵天创造万物的旧观念,而提出了一个合乎近代的科学原则的「因缘论」,所谓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不承认创造主与破坏神的观念,所以佛陀干脆是无神论的。基督教虽将神爱的范围扩大,虽将上帝的观念人格化了──主张耶稣本人是上帝的道成肉身,上帝与人之间,有了耶稣的媒介沟通,不复再像犹太教时代的耶和华,那样冷酷无情了。只可惜,耶稣仍以神的权威或利用神的权威来教化当时的民众。

  

  二、宗教境界的层次

  

  在没有详细说明佛教和基督教各自境界的层次之前,笔者想先抄录一段人家已说过的话,作为研讨这一论点的开头。

  

  近人印顺法师曾说︰

  

  「比多神教高一级的,应该是一神教。这在三界中,自兜率天以上,一直到初禅的大梵天。大梵天即世界的创造主。梵天说︰这世界,世界的一切,以及人类,都是从他而有的;印度传说的创造神,近乎希伯来传说中的耶和华。大梵天以下,有着政治型态的天国;但到达大梵天,有一无二,名为「独梵」。所以在宗教中,是唯一神教。大梵天(包括梵辅、梵众──天国中的臣民)是超欲世界──超过属于情欲世界的。属于情欲世界的统治者,是他化自在天王──魔王,与基督教的撒旦相近。一神教,比多神教的神格,高尚得多。依佛法说︰贪欲心极微薄(物欲与男女欲,都没有了,所以说︰要以心灵来崇拜他);瞋恚也没有了(神是完全的爱)。但我慢却特别强,总以为自己最高;以为自己是常住不变,是无始无终,是究竟自在;是一切的创造者,一切的主宰者。由此神格的特点,凡是一神教,都充满了唯我独尊的排他性。佛经中说︰一次,马胜尊者到大梵天去,大梵天正在宣扬他是︰常住、究竟安乐、人类之父等教说。大梵天见到马胜,怕尊者揭露他的真面目,就拉着尊者的手,到僻静处,请他不要说破。这虽是传说,却说明了大天的不究竟。不但有着狂妄的自我慢,还有矫诳心呢!」(以上摘自印顺法师着《佛在人间》四一页)

  

  笔者摘录这段长文,不是为了偷懒,只是希望借用它来给读者师友,先有一个大略的概念;尤其希望引用印师的这段文字,作为这一问题的先导或佐证。

  

  我们先说基督教的境界层次,其实基督教,极其简单,根本没有什么境界的层次可说,其最主要的关键是在一个「信」字,以为信者得救,不信者沉沦,不过在这「信」字之中,尚含有个「行」字,即是凡为信了耶稣基督的人,必定去遵行上帝的律法,所谓律法,便是有名的十诫,并且要求很严,比如说︰「因为凡遵守全律法,只在一条上跌倒,也就是犯了众条。」(〈雅各书〉第二章第十节)但在遵行上帝的律法之后,不一定就会真的进入上帝的天国,还要蒙受上帝的爱护之下,到所谓世界末日那天,才会被耶稣率领的天使们,从坟墓里一个个唤醒,一个个拉上天去。上天之后,也只能和上帝共同做王一千年,便又回到人间的以色列地方,和魔鬼们重新展开斗争。这些详情尽如《新约.启示录》中所记载。

  

  如说基督教也有其境界层次的话,那只有两个:不信者沉沦,信者得永生;不是下地狱,便是上天国;不是魔鬼的臣属,便是上帝的子民。一般人之容易接受基督的信仰,可能就是因为基督教的道理简单,只可惜简单而欠明了!同时,我们必须一提,「人」在基督教中是没有境界或地位可言的,即使有地位,那也只是一些上帝面前的罪人而已,并且这一罪恶的来源,又是出自上帝,因为人是上帝造的,罪恶之来,实也即等于出自上帝的安排!关于上帝和真理的问题,到后面再说。

  

  我们再说佛教境界的层次,佛教的开始,自也在于一个「信」字,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余如「信愿行」、「信解行证」,便是说明由信之后的阶段或过程而到达究竟的目的。不过佛教的境界层次,太繁复也太细密了,若要一一举例详解出来,实非本文的篇幅所可消化。现在只能举其一而望收效于反之三了。

  

  佛法看众生,共分四圣六凡,所谓四圣便是佛、菩萨、缘觉、声闻;所谓六凡便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平常所谓的六道生死轮回也即指此六凡,因其没有了脱生死,故称六凡。在六凡之内又分大类别为三界,所谓三界,便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在每一界之中,又分出许多层次。所谓欲界,是指上自六欲天,下迄无间地狱。所谓六欲天,也就是欲界之中,在人之上,共有六个境界──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在人生境界之下,便是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欲天的六个境界的详情不细说了。

  

  至于欲界上层的色界,便是所谓四禅天,共分四个境界。第一,是初禅天,初禅天之中,有梵天、梵辅、梵众的三种类别。这便是被一般认为是基督教的天国,实也相近于基督教的天国。吾人只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了禅定,要求生入这境界是不难的。我人若在这个境界之中,除了眼睛、耳朵、身体和思想而外,没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所以不用吃喝也不闻香臭。第二,是二禅天,二禅天之中又有少光、无量光、光音的各类别,在这境界里,除了思想(意识)的作用之外,五官全部不起作用,其实是以思想主宰五官而也代替了五官所发生的功用罢了。第三,是三禅天,三禅天之中又分少净、无量净、遍净三个类别,在这境界里,据《禅法要解》卷上说︰「得二禅大喜,喜心过差,心变着喜,生诸结使。以是故,喜为烦恼之本……喜是悦乐,甚为利益,滞着难舍,以是故,佛说舍喜得入三禅。……复次喜为粗乐,今欲舍粗而求细乐,故言离喜,更入深定,……第三禅身受乐,世间最乐无有过者。」再说第四的四禅天,四禅天中分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一共八种类别。这里境界,根据《禅法要解》卷上说︰「若比丘断乐断苦,先灭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第四禅名为真禅,余三禅者,方便阶梯。……是故第四禅佛说为不动处……又名安隐调顺之处。」这四禅天的四个境界为什么要称为色界?是因为在这四个境界之中的众生,虽已没有了食欲、淫欲以及一切的物欲,但其仍要执着于色形体相的存在,所以称为色界。

  

  再说色界之上的无色界,无色界中又分为自下而上的四个境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以又被称为四空处与四念处。现在我们将这四个境界,逐一略加引解︰第一,空无边处,又称为虚空处或初无色定。《禅法要解》卷下说︰「行者系心身内虚空,所谓口…

《神通与人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