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婆羅門教或佛教在內,但此二者卻正是東方宗教,那麼此二者對基督教自也不能說沒有影響的可能。不過從猶太教的耶和華而演變成基督教的叁位一體,乃是一大升華。我們再看印度雅利安民族之有創造主梵天觀念之出現,是在後期《吠陀》産生之後,約摩西時代的左右。這一梵天的觀念,和梵天的境界,實相當于猶太教的耶和華。然而基督教的叁位一體,雖由猶太教的民族保護神耶和華經過一千五百年到耶稣時代,而變成「博愛」「世人」的「救世主」,終因耶稣的魄力和智慧的不夠,他不能擺脫《舊約》,尤其是不敢擺脫《舊約.創世記》的神話傳說,即使耶稣的年代,也遠在釋迦牟尼之後。釋迦牟尼與耶稣,雖同爲兩個宗教世界的革命家,但釋迦牟尼的魄力和智慧,卻遠超過了耶稣之上。雖然釋迦牟尼與耶稣的動機相差無幾,但其成就則相去太大了。佛教之能在印度産生,是因爲︰「約在西元前第六世紀間,以祭師爲主之婆羅門教已失卻民衆之信心,同時因婆羅門僧侶之腐敗墮落,紊亂達于極點,因之倡導改革者,亦接踵而起。」(見《印度通史》)耶稣之要宣傳他的主張,亦在不滿意當時那些虛僞狹窄的猶太教徒和猶太教義,耶稣特別不滿意猶太教的法利賽文士──僞君子,而倡導宗教的實踐和宗教的經驗。可惜,正因爲耶稣未能擺脫《舊約》的束縛,他所倡導的宗教,終究還要走向猶太教的老路,以致造成大大小小的許多宗教鬥爭!佛教的釋迦牟尼,可就不同了。筆者且錄一段《印度通史》中的敘述︰
佛教傳播之原因︰
佛陀宣法,真誠坦白,且其教理純潔簡單(此系指原始佛教的情狀,如四《阿含》中所記載的四谛、十二因緣等),一掃婆羅門之繁文缛節。
……佛陀當日曾命令其弟子,分赴各地宣法……且其廟宇所在之地,成爲民衆教育之所……。
佛陀個人之生世、苦行、弘法,以至涅槃,在在足以引起人民之向慕……何況佛陀之生活與經驗,使人民親身接受,較之誦念《吠陀》經典爲事,不可同日而語。
佛教主張衆生平等與人類愛。(下略)
釋迦牟尼通曉了印度婆羅門教的所有一切經典之後,又見于當時婆羅門僧侶的腐敗,人類社會的不平等(當時的印度,有四種極爲嚴格的社會階級),和出遊四個城門的感觸,才想求取一種究竟徹底的解脫法門。所以佛在成道之後,雖不全部揚棄或否定婆羅門教的經典之價值,卻已擺脫也超出了婆羅門教的所有觀念之上。佛教雖有婆羅門教的優點,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卻沒有婆羅門教的任何弱點。所以這一宗教的改革運動,比起耶稣的努力,耶稣是追趕不上的。也許因爲印度的雅利安民族,到了釋迦牟尼的時代,便形成了東方文化的特色,而成爲純東方的宗教思想;猶太民族則雖至耶稣時代,仍然保留著其原有的氣質,而且這一氣質,竟又助長了西方文化的特色。
我們說到這裏,如果筆者的看法沒有錯誤,便可得出一個結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原始民族,可能是相當鄰近的,這兩個原始民族的宗教思想,可能也有一些血統關系的。但是,由婆羅門教而演進到佛教,由猶太教而演進到基督教之後,彼此的形式和內容,便不能相提並論了。佛教擺脫了印度原有的梵天創造萬物的舊觀念,而提出了一個合乎近代的科學原則的「因緣論」,所謂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不承認創造主與破壞神的觀念,所以佛陀幹脆是無神論的。基督教雖將神愛的範圍擴大,雖將上帝的觀念人格化了──主張耶稣本人是上帝的道成肉身,上帝與人之間,有了耶稣的媒介溝通,不複再像猶太教時代的耶和華,那樣冷酷無情了。只可惜,耶稣仍以神的權威或利用神的權威來教化當時的民衆。
二、宗教境界的層次
在沒有詳細說明佛教和基督教各自境界的層次之前,筆者想先抄錄一段人家已說過的話,作爲研討這一論點的開頭。
近人印順法師曾說︰
「比多神教高一級的,應該是一神教。這在叁界中,自兜率天以上,一直到初禅的大梵天。大梵天即世界的創造主。梵天說︰這世界,世界的一切,以及人類,都是從他而有的;印度傳說的創造神,近乎希伯來傳說中的耶和華。大梵天以下,有著政治型態的天國;但到達大梵天,有一無二,名爲「獨梵」。所以在宗教中,是唯一神教。大梵天(包括梵輔、梵衆──天國中的臣民)是超欲世界──超過屬于情欲世界的。屬于情欲世界的統治者,是他化自在天王──魔王,與基督教的撒旦相近。一神教,比多神教的神格,高尚得多。依佛法說︰貪欲心極微薄(物欲與男女欲,都沒有了,所以說︰要以心靈來崇拜他);瞋恚也沒有了(神是完全的愛)。但我慢卻特別強,總以爲自己最高;以爲自己是常住不變,是無始無終,是究竟自在;是一切的創造者,一切的主宰者。由此神格的特點,凡是一神教,都充滿了唯我獨尊的排他性。佛經中說︰一次,馬勝尊者到大梵天去,大梵天正在宣揚他是︰常住、究竟安樂、人類之父等教說。大梵天見到馬勝,怕尊者揭露他的真面目,就拉著尊者的手,到僻靜處,請他不要說破。這雖是傳說,卻說明了大天的不究竟。不但有著狂妄的自我慢,還有矯诳心呢!」(以上摘自印順法師著《佛在人間》四一頁)
筆者摘錄這段長文,不是爲了偷懶,只是希望借用它來給讀者師友,先有一個大略的概念;尤其希望引用印師的這段文字,作爲這一問題的先導或佐證。
我們先說基督教的境界層次,其實基督教,極其簡單,根本沒有什麼境界的層次可說,其最主要的關鍵是在一個「信」字,以爲信者得救,不信者沈淪,不過在這「信」字之中,尚含有個「行」字,即是凡爲信了耶稣基督的人,必定去遵行上帝的律法,所謂律法,便是有名的十誡,並且要求很嚴,比如說︰「因爲凡遵守全律法,只在一條上跌倒,也就是犯了衆條。」(〈雅各書〉第二章第十節)但在遵行上帝的律法之後,不一定就會真的進入上帝的天國,還要蒙受上帝的愛護之下,到所謂世界末日那天,才會被耶稣率領的天使們,從墳墓裏一個個喚醒,一個個拉上天去。上天之後,也只能和上帝共同做王一千年,便又回到人間的以色列地方,和魔鬼們重新展開鬥爭。這些詳情盡如《新約.啓示錄》中所記載。
如說基督教也有其境界層次的話,那只有兩個:不信者沈淪,信者得永生;不是下地獄,便是上天國;不是魔鬼的臣屬,便是上帝的子民。一般人之容易接受基督的信仰,可能就是因爲基督教的道理簡單,只可惜簡單而欠明了!同時,我們必須一提,「人」在基督教中是沒有境界或地位可言的,即使有地位,那也只是一些上帝面前的罪人而已,並且這一罪惡的來源,又是出自上帝,因爲人是上帝造的,罪惡之來,實也即等于出自上帝的安排!關于上帝和真理的問題,到後面再說。
我們再說佛教境界的層次,佛教的開始,自也在于一個「信」字,所謂「信爲道源功德母」,余如「信願行」、「信解行證」,便是說明由信之後的階段或過程而到達究竟的目的。不過佛教的境界層次,太繁複也太細密了,若要一一舉例詳解出來,實非本文的篇幅所可消化。現在只能舉其一而望收效于反之叁了。
佛法看衆生,共分四聖六凡,所謂四聖便是佛、菩薩、緣覺、聲聞;所謂六凡便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平常所謂的六道生死輪回也即指此六凡,因其沒有了脫生死,故稱六凡。在六凡之內又分大類別爲叁界,所謂叁界,便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在每一界之中,又分出許多層次。所謂欲界,是指上自六欲天,下迄無間地獄。所謂六欲天,也就是欲界之中,在人之上,共有六個境界──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在人生境界之下,便是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欲天的六個境界的詳情不細說了。
至于欲界上層的色界,便是所謂四禅天,共分四個境界。第一,是初禅天,初禅天之中,有梵天、梵輔、梵衆的叁種類別。這便是被一般認爲是基督教的天國,實也相近于基督教的天國。吾人只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修了禅定,要求生入這境界是不難的。我人若在這個境界之中,除了眼睛、耳朵、身體和思想而外,沒有嗅覺和味覺的作用,所以不用吃喝也不聞香臭。第二,是二禅天,二禅天之中又有少光、無量光、光音的各類別,在這境界裏,除了思想(意識)的作用之外,五官全部不起作用,其實是以思想主宰五官而也代替了五官所發生的功用罷了。第叁,是叁禅天,叁禅天之中又分少淨、無量淨、遍淨叁個類別,在這境界裏,據《禅法要解》卷上說︰「得二禅大喜,喜心過差,心變著喜,生諸結使。以是故,喜爲煩惱之本……喜是悅樂,甚爲利益,滯著難舍,以是故,佛說舍喜得入叁禅。……複次喜爲粗樂,今欲舍粗而求細樂,故言離喜,更入深定,……第叁禅身受樂,世間最樂無有過者。」再說第四的四禅天,四禅天中分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一共八種類別。這裏境界,根據《禅法要解》卷上說︰「若比丘斷樂斷苦,先滅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禅……第四禅名爲真禅,余叁禅者,方便階梯。……是故第四禅佛說爲不動處……又名安隱調順之處。」這四禅天的四個境界爲什麼要稱爲色界?是因爲在這四個境界之中的衆生,雖已沒有了食欲、淫欲以及一切的物欲,但其仍要執著于色形體相的存在,所以稱爲色界。
再說色界之上的無色界,無色界中又分爲自下而上的四個境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以又被稱爲四空處與四念處。現在我們將這四個境界,逐一略加引解︰第一,空無邊處,又稱爲虛空處或初無色定。《禅法要解》卷下說︰「行者系心身內虛空,所謂口…
《神通與人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