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鼻咽喉眼耳胸腹等,既知色爲衆惱,空爲無患,是故心樂虛空。……令身中虛空漸漸廣大,自見色身如藕根孔,習之轉利,見身盡空,無複有色。外色亦爾……是時心緣虛空,無量無邊,便離色想,安隱快樂。」從這裏我們可以明白,所謂界,所謂天,乃是心理上從宗教實踐中得來的種種境界,並非一定要等我人死了之後才能生天的。無色界亦無天可住。即使到了佛的境界,也不例外,如釋迦世尊,成佛之後仍在人間,絕不是佛滅之後,才算成佛的。基督教主張道成肉身,佛教則既主張肉身成道,也主張道成肉身──諸佛菩薩的隨類化身。第二,識無邊處,也叫識處,《禅法要解》卷下說︰「習于識觀,漸見識相相續而生,如流水燈焰,未來、現在、過去,識識相續,無邊無量……是名無邊識處。」識是心識、意識或識田,就是衆生生死輪回中的一種主體,也可以說是我人的自性或本性。到了識無邊處的境界,就可看到我人的本性是流轉不停也繼續不斷的,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只有一個,這一個我永遠要對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爲負責。第叁,無所有處,《禅法要解》卷下說︰「行者得識處已,要求妙定,觀識爲患,……屬諸因緣而不自在;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不住情,亦不住緣,亦不住中間,非有住處非無住處……行者如是思惟已,得離識處,……即入無所有處。」在這一個境界裏,我們便可觀察到緣生性空的道理了。無依無靠,也不依不靠。但又安安穩穩,不搖不動。第四,非想非非想處,《禅法要解》卷下說︰「今寂滅微妙第一處,所謂非想非無想處。如是觀已,則離無所有處想地,則入非有想非無想處。……此地中想微細不利,想用不了,故不名爲想。」根據佛教的觀點,叁界二十八天,欲界與色界的二十四個天,是有天界之存在的,到了無色界的四個天,即連天的形相都沒有了,那純是定的境界,在何處入無色界定,何處即是無色界天。
本來佛法的境界甚深微妙,不容易用文字來說得明白,以上所舉,不過是叁界之內的境界,而且只是人的境界之上的一個天界。衆生即使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還在生死大海之中。
現在繼續介紹四聖的境界,也就是衆生超出叁界生死或六道輪回以後的境界。前面說過,四聖就是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四個境界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且做一個簡略的解釋──當然不是描寫,也無法描寫的。由下向上說起︰第一,聲聞,什麼叫作聲聞?簡單地說就是︰「若人從他聞,受他教,請他說,聽他法,非自思,非自覺,非自觀。上正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是名聲聞人。」(見日人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漢譯《小乘佛教思想論》)聲聞共分四個果位,須陀洹是初出叁界,剛入聖道或聖域的衆生,又稱爲入流或預流,亦即聖位的預備者。斯陀含又叫作一來,凡是得了這一果位的衆生,尚須來到人間或六欲天中受生一度,以後則不再受生了。到阿那含,又稱爲不來和不還,到此果位,便不再受生。到阿羅漢的果位時,叁界之中的一切見思惑,便可全部斷盡了,所以含有殺賊、應供、不生的意義。因爲得阿羅漢果之後,一切叁界中的見惑與思惑之賊都殺光了,也該接受人間和天上的供養了。第二,緣覺,所謂緣覺,便是︰「若人叁十二相不成就,亦不從他聞、不受他教、不請他說、不聽他法、自思、自覺、自觀。上正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于一切法無礙知見,心得自在,心得由力自在,心豪尊勝貴自在,非知見無上最勝正覺,非成就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大悲、轉于*輪。是名緣覺人。」(見《小乘佛教思想論》)由此可見緣覺人是以自己的力量而證得四個果位的,他別于聲聞之處,大略亦即在此,所以緣覺,又稱爲獨覺。第叁,菩薩,根據〈大乘經義章〉的解釋︰「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爲道衆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衆生。」講到菩薩的境界,乃是衆生修行道上的一大轉捩,和一大躍升,因在菩薩境界以下,只知自修自利,自求解脫,一到菩薩的境界,便是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兼修不退了,自己求解脫,並勸一切衆生皆能求解脫,自己知道不解脫便不究竟,也體驗出一切衆生未得解脫之苦惱。所以菩薩,有被譯成覺有情(衆生)或大覺有情的。同時,菩薩的境界,也是我人成佛道上的必經階段,若不修行菩薩道,必不能夠成佛。所謂菩薩道,是自利利他之道,且以利他爲先,正如中國儒家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或如「茍一人而不被其澤,猶己推而溺之溝中」。悲天憫人,不再有利己的打算,然在其救度衆生之中,菩薩的福德智慧,不期然而然地就會漸漸圓滿,漸漸達于佛的境界。所以菩薩雖有「廣度衆生」的大悲弘願,卻未必真要等衆生盡了之後,菩薩才能成佛。第四,也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佛,佛是自性圓成,萬德莊嚴,大徹大悟,大覺智慧,一切圓滿,無上究竟的一種境界,他是通過六度萬行之後一種最完美的境界。這一境界的好處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我們凡夫,則無從體驗出來,所以寫了再多的抽象名詞,也等于廢話!
此外,佛教但以大乘菩薩的修行過程來說,也有好多個階位層次︰菩薩修行之先,必須要以十信爲基礎,由十信而到十住,自十住再至十行,經過十行然後是十回向,自十回向而十地、等覺、妙覺。因爲篇幅關系,這些名數,不便一一解釋了。現在略舉大端,求一概念而已。
筆者寫到這裏,再看基督教的境界層次,實在是無法同日而言。不過筆者需要一提,有些愛好速成而貪圖便宜的人,每看到佛法內容,無邊無涯,高深莫測,再聽說衆生成佛的時間,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劫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時間單位),不免要望洋興歎或知難而退了。倒不如去信耶稣基督,只要一信,死後就會承蒙主來召去天國,該是多麼簡單容易!因爲一信基督,所有的罪惡,都被耶稣代受了,自己也就變成一個無罪的天使了。這在基督的信徒來說,乃是毫無疑問也不許可有疑問的。但我們試問︰基督徒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是不是就是叁位一體的上帝?那麼基督徒得到聖靈的降臨之後,能不能說這位基督徒,跟他所信上帝的境界是並駕齊驅或等量齊觀了?若說是的,那麼上帝究竟是一個還是無數個?我想,這在基督徒們是很難答複的。也就是說基督教的教理是很難使其圓融無礙的。
現在我們談到主題上去,佛性和上帝,是不是就是一個東西?所謂真理只有一個,耶稣曾說他是真理道路和生命,又說他是上帝的殿,一切信徒也都是上帝的殿。上帝既即是真理,所以認識了真理,也就等于識得了上帝,上帝也就住進了他的心中。那麼佛性當然也不會離開真理,佛性既然就是真理,而真理即是上帝,佛性豈不即等于上帝了?其實這種說法是極爲勉強的。佛性是人人都有而且衆生皆有的,佛教徒固有佛性,非佛教徒乃至無惡不作的歹徒和一切所有的動植物,無不都有佛性,所以佛教裏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傳說。諸佛是悟了的衆生,衆生是未悟的諸佛,若說上帝即是佛性,那麼也就可以這樣說了︰上帝是當了上帝的罪人,罪人是未當上帝的上帝;上帝是成了上帝的魔鬼(因罪人是受了魔鬼的煽動,也等于魔鬼的化身),魔鬼是未成上帝的上帝。這在基督教裏可以說得通嗎?不行的,基督教不承認非基督徒的內心,會有聖靈的存在或可能,不信基督永遠不能得到生命和真理。但在佛教中,緣覺的聖位,是靠自修自悟和自證的,基督教有嗎?基督教雖主張「愛你的敵人」,但在〈約翰福音〉中又說︰「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耶稣代世人贖罪,實際上只代「信他的人」贖罪。而把「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裏。」(啓示錄)第二十一章第八節)因爲,在基督教的心目中,這些人都是不可救藥的了。佛教呢?佛教的菩薩悲願,卻是「衆生無邊誓願度」「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佛教的態度,絕不拋棄,也絕對不忍拋棄一個急待拯救的愚昧衆生,正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試問:基督教也有這種心量嗎?
不錯,佛教不以基督徒沒有佛性,即使基督教的上帝,如果真有這麼一位上帝的話,佛教也會承認他有佛性的。但要硬說「上帝、道、靈、真如、佛性、法性」是一個東西,那是講不攏也講不通的。假如基督徒們以爲佛教的佛性,在基督教便是上帝,只要基督教的《新約》、《舊約》不加反對,佛教絕對同意,但要說《新約》、《舊約》中的上帝,便是佛經裏的佛性,佛教實在不能茍同。因爲佛性絕對不像基督教的上帝呀!佛教有種種階位境界的層次,只要實踐,便有各種境界的兌現,因爲層次太多,成佛不易,所以經過時間必長;基督教沒有什麼階位境界的層次可說,除了十誡,沒有什麼可以實踐,所以也談不上有何境界的兌現,即使有個死後的天國,也是不甚可靠的境界(前面說過,基督的信徒,不一定全部能進天國,那是上帝的權威,上帝有這樣的權威)。實際上,像〈啓示錄〉中所描寫的天國境界,在佛教是很容易實現的,但那絕對不是成佛!
寫到這裏,這篇文字應該結束了。然我最後仍得有個結論︰筆者以爲基督教的上帝相似于佛教的梵天,但不必說基督教的上帝,就是佛教的梵天王。所謂「道成肉身」的耶稣本人,以他犧牲殉道的精神來看,實也類似于佛教中的菩薩化身,所以筆者不一定要說耶稣仍是欲界之中的凡夫衆生。耶稣只因受了《舊約》的束縛,才造成後來基督徒的演變。耶稣所向往的真理,也許相當于佛教的佛性,基督徒所叫喊的真理,則不是佛教的佛性。佛教的佛性,固然是真理,但卻不以爲因了上帝不是佛性,而連上帝也不是真理(尤其是泛神論或人文主義者所說的上帝。不過基督教的上帝,和泛神…
《神通與人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