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神通與人通▪P29

  ..續本文上一頁論或人文主義者的上帝,還有若幹距離)。筆者以爲真理雖只一個,各人或各個宗教的所見,卻有深淺偏圓之別。若是僅僅見到真理的一線光芒,便以爲是跳進了真理之海,或以爲已將真理吞下了肚,那是很可笑的。不過佛教與基督教,在教人追求真理和認識真理而把自己也變成真理。所以有人以爲「迷信宗教比不信仰宗教好」,進一步應該要說「正信比迷信好」。筆者無意否定基督教的宗教價值,可是西方世界兼受了宗教天才的益與害。因此,筆者覺得,如今能有像《景風》雜志的風度,肯以基督教的教理和佛教衡量或比較,雖然比得並不恰當,總還是個可喜的現象。記得曾有一位張純一先生,主張過佛化基督的理由。今日香港道風山的先生們,好多是從佛教裏走過去受洗(也許是寄養罷)的,但望他們根據佛理,一改舊有的基督教理。到那時候,上帝和佛性的問題,也許真會變成不是問題的問題了。

  

  

  

  

  再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同異

  

    筆者于《中國佛教》叁卷二期發表〈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同異〉一文之後,仍覺得有一補充的必要,但因身體不好,所以一直拖到現在,才繼續這一工作。

  

  首先我要聲明,我之討論這一問題,雖是抱著弘揚佛法的態度來寫,但我絕不希望存有入主出奴的觀念,而來仇視或曲解基督教的教理及其基本的價值。我們唯有從客觀的角度上,來看佛教和基督教的同異,才能求出其真正的同異和優劣之所在。否則,光說自己之所長,專揭他人之所短,那便失諸公道,不是仁者的態度,更非我們學佛者所應有的心懷。

  

  佛教和基督教最大相似的特性,實在不是上帝和佛性觀念的平等,而是佛陀與耶稣兩大宗教教主的人格的建樹,故本文的寫作亦將著重于這兩大人格的研討,這樣寫來,似較切乎實際。如果放棄了佛陀具體的人格,佛教固然無從建立,佛法也無從說起,因爲佛教是根據佛的言行而來,佛法仍是從佛陀的人格之中流露出來;基督教如果放棄了耶稣的事迹,基督教的上帝,永遠是個烏有先生,基督教的流傳也永遠不著邊際,正因耶稣的出世,曾表達了上帝的愛心,耶稣的人格中曾流露了上帝的特性,所以耶稣是個落實的人,基督教才能有所依靠。佛陀以前的印度古宗教──婆羅門,只有空洞的一個「上帝」,作爲人民的信仰;耶稣以前的希伯來古宗教──猶太教,也只有一個空洞的「上帝」。雖將一切不解而又實際存在和發生的種種自然現象,都歸諸于「上帝」的賞賜和懲罰,但那種觀念,實即是人類之中最原始或迷信的宗教情愫,所以那是善的,同時也有惡的成分。自佛陀與耶稣先後分別在這兩個不同的區域中誕生以後,事事以身示教,處處以身作則,繼承舊有觀念中的美德,推翻一切虛浮不合理的積習,而爲我們的人類世界,樹立了兩大宗教。在這一點上,耶稣與佛陀實有相似的偉大之處。

  

  其次,我們談到宗教,就不能不研究宗教的教理,直到目前爲止,佛教固有原始的、小乘的、大乘的佛典以及曆代高僧大德的種種專著,所謂浩浩叁藏,不盡勝舉;至于基督教,雖其全部《新約》、《舊約》所包括的僅有叁百五十六萬六千四百八十個字母,七十七萬叁千六百九十叁個字,叁萬一千節,一千一百八十九章,六十六篇,但是現有《新約》、《舊約》的六十六篇,並不等于所有基督教的著作,尚有一些耶稣以後的作品沒有搜集進去,至于後來基督教所謂的神學,更不在其數了。不過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說佛教和基督教的典籍之中,經過史家的考證,證明都有後人僞造假托的文字存在,尤其是基督教先期的典籍,幾乎沒有一部真正信實的作品。我們知道釋迦世尊說法四十多年,但是並未親手著作一部東西,當今流傳的種種佛經,乃是佛滅之後由阿難重說並請佛的諸大羅漢弟子的印證,才相傳下來的,同時當初的結集佛經,也並未立刻作成文字的記錄,其流傳的方法乃靠口頭的傳誦,經過若幹年代的以口傳口,失真的可能,自也難免。然而,佛陀的教理,雖然流傳至今,經過兩千五年多年之後,仍然不見基本觀念上的矛盾,而且越到後世,越能適應時代的思潮。至于基督的教理,其實基督教雖也有著很多的著作,也有著若幹思想家的整理和發揮,但到目前爲止,仍然矛盾百出,無所適從,單爲一個「叁位一體」的問題,討論了許多世紀,還是鑽在牛角尖裏。所以近世有些基督徒們,幹脆承認︰以《新約》、《舊約》解答《新約》、《舊約》的矛盾,永遠都是矛盾的死結,只有靠著上帝的啓示來做上帝喜歡的工作,才是基督徒的最大使命。事實上,我們如果明白了耶稣的出身,也就不必從教理上對基督教有所苛求了。曆史告訴我們,釋迦世尊生于王家宮廷之中,對于知識及生活的教育與環境,自要優人一等,加上釋迦世尊的悟性超人,故從佛的悲智之中流露出來的佛法,自無矛盾可言。而耶稣呢?耶稣生于加利利名叫拿撒勒的一個從未知名的小城中,他的父親和母親,沒有任何社會地位可說,僅靠做木工的手藝維持一家的生活,耶稣的童年和少年,也就消磨在他父親的工作場中。所以很自然地,耶稣沒有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同時耶稣的生長地雖靠地中海,而與希臘僅僅一海之隔,但是猶太民族之反對希臘文化,又是非常深刻的。因此,生于那種環境中的耶稣,絕對不可能吸收到任何一點來自希臘文化的養料。所以我們不難想見,當日的耶稣,除了一部他所熟知的《舊約》之外,實在一無所知。正因爲耶稣本人的知識淺薄,他沒有像佛陀那樣,常做系統的說法,至于「佛在某地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的說法場面也不是耶稣所能際遇。耶稣傳他所謂「天國的福音」中,最可愛的莫過于「登山寶訓」,但當做此訓話的時候,他的十二門徒之中,才只召了彼得、安德烈、雅各、約翰四個人,這雖有點像佛初成道于鹿野苑初轉*輪度五比丘的事迹相似。可是佛陀的初轉*輪,乃是佛陀說法或佛陀慧命的開始,越往後去則法味越醇,法海越深。至于耶稣,他在最初傳道,登山訓衆的時期,的確非常可愛,對當時的民衆來說,有耶稣那番言論的出現,實無疑是寒冬的朝陽,那麼和煦溫慰,充滿了人與人間的愛心。也就因有這一可愛的寶訓安慰了近二千年來的許多西方人,同時也因此而支持了基督教曆史的存在。然而不幸得很,因爲耶稣的淺薄,所以耶稣的情感往往埋沒了他的理智,尤其當他以精神治療的方法醫好了一些病人,並以小小的神通顯了一些神迹之後,他的思想便漸漸趨于極端,而不能容忍外在的一切。所以耶稣傳道,一共僅僅數年的光景,在這期中,最爲可敬可愛的卻只最初傳道的一個階段而已。由于耶稣的情感征服了他的理智,他的言論自也無從求其邏輯性的一貫了。特別是當時的耶稣,所謂的傳道,多半只對少數親信的門徒公開,對于大衆的要求,似乎僅僅表現于治病上面了,致到耶稣死後,門徒們從事四福音的編寫,加油添醋,益發增加耶稣的神秘氣氛,在所必然。可是耶稣本人就是一位經常在矛盾重重的心理狀態下,由登山訓衆而走向耶路撒冷殉難之道的人,他的心境自也不是四福音的執筆者所能洞悉。于是耶稣的矛盾再加上《新約》執筆者們的矛盾(耶稣的門徒對于耶稣的情操,往往感到惶惑不解),基督教的《新約》,也就爲後世的基督徒們帶來了見解和製度上的矛盾。宗教的戰爭,也就因此而起。這實在是基督教的不幸,也是人類曆史的不幸!這種現象,釋迦世尊不曾有過,釋迦的佛教也不曾有過,所以佛陀不必要求以死殉道,而資激發信徒的宗教狂熱;佛教的教徒也不必發動對外或對內的戰爭,作爲發展佛教的手段和方法。這也明白表示了鬥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乃是在于推誠相見的彼此諒解。當然,耶稣的言論,雖然不能前後一貫,他的可愛之處,我們也不必予以抹煞,基督教徒如果放棄了耶稣性格中的劣點,而采取其優點來實行于人間,自屬人間的一大福音。基督教徒之能夠廣作慈善救濟事業,實爲這一優點表現的一面。

  

  根據史家的研究,流傳的福音中,固以〈馬太福音〉寫的最好,同時也只有〈馬太福音〉的真實性較高。筆者以下對于耶稣言行的引證,也將以〈馬太福音〉爲主。

  

  耶稣最初傳道之先,也像佛陀一樣,曾受魔鬼的幹擾,不過佛陀降魔的場面比較耶稣的接受魔鬼試探,實在大得多,真所謂道越高,成就越大,所經的魔障自也越大,這種魔障,我們可以承認實有其事,也可以解釋成爲種種內在妄想邪念的化身。正像我人每當要決定做一樁事情的最後關頭,內心必有一番理智和情感的掙紮。但是佛陀一旦降伏魔王魔女和魔軍而明心見性之後,佛的情緒便像一潭冰清玉潔的靜水,一望見底,明淨透徹,不會再有任何煩亂或顛倒情緒的顯現。所以佛陀的一生,雖然處身于思想繁雜、見解混亂的時代之中,佛陀以一身而負起思想和宗教的兩大革命任務,仍能屹然雄立于世,壽達八十高齡,實不能不歸功于佛陀悲智的清明,如請耶稣生于佛的時代和環境之中,恐怕不待出外傳道,便會因他特有的激情而死于非命了。因爲耶稣在傳道之先接受魔鬼的試探,耶稣在傳道之時直到走上十字架的那天爲止,魔鬼的陰影,似乎常常時近時遠地跟在耶稣的背後。自然,的確曾有幾次,魔鬼離開耶稣很遠,所以耶稣的本人也顯得特別明朗和特別可愛。例如當他說出下面這些話的時候︰

  

  虛心的人有福了,……哀恸的人有福了,……溫柔的人有福了,……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憐憫人的人有福了,……清心的人有福了,……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求你的,就給他……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你…

《神通與人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