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識界 -- 八識規矩頌講記
聖嚴法師著
目錄
自序
八識規矩頌
唯識的源流
百法的內容
唯識的涵義
前五識頌釋義
第六識頌釋義
第七識頌釋義
第八識頌釋義
附錄
自序
唯識,是一門很有趣味的佛學,從佛學名相及佛學組織的觀點而言,這是初階的基礎。對于人的心理分析,不僅重視現象,更是爲了說明如何由煩惱的無明,轉變爲解脫的智慧,如何從普通的凡夫,一步一步地成爲菩薩、成就佛道,廣度衆生;而且是在修行的過程中,一邊自利得解脫,一邊利他生慈悲,悲智圓滿之後,再以叁身四智,一邊自受用,一邊他受用。所以可說,唯識學便是基礎佛學。
唯識學的名相較多,所以此一學派在中國佛教史上,被稱爲法相宗。正由于名相較多,所以由凡而聖的分位次第,極其明確,不致以凡濫聖,含混籠統。它會告訴我們叁乘佛法的行位及果位,八個心識在各層面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若不明白唯識而只修各種資糧加行,或者略有身心反應的覺受,便會濫作聖解。尤其是禅修之士,若不厘清無心、無念、無相在唯識學中的層次界定,極容易將無想定無想天的禅境,甚至僅僅是輕安境,便誤以爲是明心見性,或將直覺、直觀的尋思境,謬認爲是無我無心;其實這都跟初得轉依的見道位所證真如自性,相去十萬八千裏了。
[1] [1]
我不是唯識學者,但我曾在中國文化大學爲哲學及佛學的兩個研究所,開過《成唯識論》的課,也寫過一篇《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並于紐約禅中心爲幾位學生講了兩學期的《唯識叁十頌》;一九六九年在臺北善導寺,一九八七年至一九八八年之間,在臺北農禅寺,亦曾兩度講解《八識規矩頌》,故對于唯識學也不是沒有興趣。只因我的生涯都在隨緣之中度過,時間有限,故也不夠深入。
最近,接獲臺北寄到紐約的一包稿子,那是我在農禅寺講《八識規矩頌》的錄音稿,是由徐惠文、楊季芳、劉秋蘭、陳秀文、陳光宇從錄音帶寫成文字,再由曾慶堂、鄭熙彥先後潤修,成爲文章。文字是我講的話,文章也頗流暢,我真感謝他們。可惜講堂的上課,東扯西拉的東西不少,實際提供的數據訊息卻不足。爲了表示對于以上所舉七位居士所費心血的回饋,爲了對我自己授課內容的負責,爲了將唯識學理出一個比較完整的面貌,所以從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八日至十二月十八日爲止,利用病余、課余、公余,趕早戴夜,除了第一及第二篇,均予逐頌逐句,重新親手寫出了叁萬多字的釋義。
我除了參考《成唯識論》,主要的資料來源是太虛的《八識規炬頌講錄》、王恩洋的《八識規矩頌釋論》、《卍續藏經》所收明清諸先賢的《八識規矩頌》注釋,以及近人楊白衣的《唯識要義》。前人的智慧,不敢掠美,我很感恩。
此一釋義,可能尚嫌粗疏,但對于初入門的現代人而言,還是很好用的。若在研讀或參考之時,發現疏漏及不當處,請予指正,待再版時改進。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日于紐約東初禅寺
八識規矩頌
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撰
前五識(叁頌十二句)
[1] [1]
性境現量通叁性 眼耳身叁二地居
遍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瞋癡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叁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诠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叁類分身息苦輪
第六識(叁頌十二句)
叁性叁量通叁境 叁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叁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爲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心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七識(叁頌十二句)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爲非
八大遍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恒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爲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知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八識(叁頌十二句)
性唯無覆五遍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诤
浩浩叁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爲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纔舍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唯識的源流
唯識的源流,是從緣起開始的;緣起是佛法的基本思想,緣起的項目叫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項目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的中心在于無明,所以在《心經》便提到,先有無明,而有生、老、病、死,如果無明滅,則生、老、病、死滅,無明生,則生、老、病、死生,如果沒有無明,如果無明滅,則生、老、病、死滅,無明生,則生、老、病、死生,如果沒有無明,也就沒有生、老、病、死。
「無明」是識的根本,「無明」含藏著一切業的種子,那是在「生」的過程中造種種的業而積聚成的一種力量。因爲「無明」而有「行」,「行」是因爲「無明」動,是由「無明」的煩惱種子而産生了「現行」;「行」就是現行的意思,也就是業種的現行。業種現行之後就有「識」,在十二因緣裏所說的「識」不是第八識,而是指第六識,是意識,也就是分別識。因業種現行而産生第六識,由第六識投胎,叫做「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質。「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名爲內六入;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境,名爲外六入,具名十二入,十二處。胎兒具足了六根,然後出生,即與六境相對緣塵,就有了「觸」。我們與環境接觸以後就會有「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等。有了苦樂的感受就有了「愛」,「愛」即是愛樂;愛的相對就是恨,愛恨就是執著,有執著就産生「取」。因爲「取」而「有」下一生的「無明」,這又成了業種。有業種就再産生行、識、名色,也就是「生」。「生」了以後,就必然有「老死」。
[1] [1]
在這十二因緣裏,「名色」的「色」是物質,六入、有、生、老死都是物質和精神和合而成;其他都屬精神的,都是「心」。因此,無明是「心識」的根本,唯識是從無明開始,所以唯識的根源就是無明。
--------------------------------------------------------------------------------
--------------------------------------------------------------------------------
從十二因緣看,我們衆生的生死流轉,是以無明爲主,所以無明是唯識的源頭。但是,十二因緣是從叁世流轉來看的;如果從這一生來看,生命個體分成蘊、處、界叁大科。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這裏的識還是指第六識,受、想是第六識的作用,行是介于心、色的一種勢力;受是苦、樂等受。想就是思想,遇到苦的、樂的會考慮要怎麼辦,接著就是要采取行動。例如:剛才吃了一杯很好吃的冰淇淋,會有怎麼樣的想法?是不是又想再吃第二杯?這就是在受、想之後,馬上又再行了,行了之後,種種作用的力量就歸入這個識裏來。
--------------------------------------------------------------------------------
--------------------------------------------------------------------------------
早期佛教所講的第六識就是根本識,而行爲也就是第六識因根境相對所起的行動;心攀緣「色」而有行動,緣識而揀色,所以唯識一定不能夠離開物質的色法。色有形、顔色,形色或顔色都是顯色,又叫做表色;而觀念是思想的符號,叫做無表色,跟顯色是相對的。所以「色」之中並非全部都是物質的,而是含有物質和精神兩部份;五蘊大部分是以精神爲主來說的,物質則是精神的附屬品。
五蘊是從心理的活動來看我們的身心世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叫十二處;處有兩種意思,它是煩惱所生處,煩惱由此而生,煩惱也由此而入,所以也叫「十二入」。
六根緣六塵而生六識,是十八界,而根和識有什麼不同?識有分別作用,根則是根據、依據的意思,是根據、依賴六塵而産生六識的反應。不過,六識的反應並不是完全依賴六根,只是依賴它相對于六塵而産生的第六識反應,具有分別作用。
「界」有因及藏的意思,是指我們的心,以心而産生十八界。在十二因緣裏,「名色」的色,是由于行而産生的,生老病死也是由于業而成功的;業是由心完成的,這個心就是妄心。妄心是無明,真心是真如,也就是「真如心」。界之中有真有妄,裏面包含了一切的東西。以上所講的是叁大科,這是唯識思想的源頭。
叁大科是原始佛教的分類法,在部派佛教時代,則有犢子系的本識。所謂本識又叫清淨識,後來的唯識便有轉識成智的思想和說法。
在轉識成智的說法還沒完成的部派時代,有如下的討論:人有凡夫階段的識稱爲第六識,也就是煩惱分別識;如果成了阿羅漢,從生死中解脫了,究竟還會留下什麼東西?他已經沒有煩惱了,但是並沒有死;沒有煩惱的阿羅漢的識叫什麼?
它有種種名稱,有一種就稱做「不可說我」。凡夫的我是煩惱的我,從種種的煩惱心而見到我,…
《探索識界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