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是我。但由于第八識的見分,恒常相續,性不變易,執持根身,變生器界,爲報主故,第七識便謬以此第八識的見分,是常是一,故執著爲我。
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這兩句頌文是說,跟第七識經常相隨的心所,有八大隨煩惱、五遍行、別境中的慧,以及根本煩惱中的我貪、我癡、我見、我慢,一共十八個心所。因爲八大隨煩惱是遍染心所,遍行心所是遍于八識的,別境的慧心所是能計度的,所以第七識都有跟它們相應的;又由于第七識執第八識見分爲我的緣故,所以也跟我見相應,于我起恃,故有我慢,于我染著,故有我貪,這些根本便是由于無明不覺真實境故,即有我癡。
至于其余心所,因爲第七識非不善,故無中二,不造惡業故無十小;但緣現境,故無欲、勝解、念、定;由于有我見,便不生我疑;由于愛我,故不起瞋;信等十一個善心所,性唯是善,而第七識是染法,故不相應;此識不造業,任運緣境,故無悔眠;此識不緣尋伺。叁性之中屬有覆無記。
恒審思量我相隨
這句頌文是說,第七識是恒審的思量識,執第八識見分爲我相,是經常跟隨著的。
第七識與其它識相比較,其思量的作用最爲殊勝,所以其它諸識,于恒、審兩種意義,或得其一,或者全缺,唯第七識具足二義。第八識恒而無審,不執我而無間斷故;第六識審而不恒,執我而有間斷故;前五識恒審全缺,不執我而有間斷故。
有情日夜鎮昏迷
這句頌文是說,由于第七識恒審思量,總是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爲實我,便使得一切有情衆生因擁有第七識,而永遠日夜昏迷于生死界中,不得覺悟。由于被我執遮覆了的有情衆生,日夜都在昏迷中,雖有日夜,也等于處于漫漫的暗黑長夜。
在無想天的衆生,雖沒有第六意識的我執,卻仍有第七識執我,因此不同于滅盡定,不是聖者,仍屬凡夫。
在欲界的人趣,縱然由前六識修習十善及布施等行,卻因第七識仍具四惑,執我相故,令所修行功德,成于有漏,于真實義,不達究竟,所以說是日夜都在昏迷之中。
四惑八大相應起
這句頌文是說,第七識常與四惑、八大的煩惱心所相應生起。
有情衆生之所以會日夜在迷中的原因,就是由于四惑、八大相應而起的關系。四惑亦名四煩惱,就是:我貪即我愛、我癡即無明、我見即我執、我慢即倨傲;八大就是八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昏沈、掉舉、散亂、放逸、失念、不正知。因爲有我執,所以四惑和八大煩惱就相應而生起。
六轉呼爲染淨依
這句頌文是說,前六識把第七識叫作染淨依。
依據《成唯識論》所說,八個識中,第八阿賴耶識爲本識,其它七個識,均名爲轉識,總稱爲七轉識,是依本識轉生之末識,名爲轉識。若就「轉識成智」的意義而言,八個識轉成四個智,是轉迷爲悟、轉妄爲真。七轉識是依第八種子識,轉生前七識,是由妄轉妄,由本轉末,其意義與轉識成智卻相反。
至于爲何前六識叫第七識爲染淨依呢?由于第七識執我所以是染法,前六識縱然修行善法,猶成有漏之行;第七識清淨而成無漏之後,六識方得成爲無漏。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
這句頌文是說,第七識也是到了初地的入心位,就生起轉變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智的功能。唯識家說的「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也就是指第六、第七兩識,在初地入心位便發起轉識成智的道相,第五及第八識要到佛果位,無漏智方得圓滿。到了第八地時,第七識的我執,才會摧斷滅除,永不再起。
十地菩薩,地地皆具入、住、出的叁個心位,第六意識是在初地入心位,初得轉依,名爲通達位及見道位;第七末那識,亦與第六意識相同,也在第一極喜地的入心位,初得轉依。這是由于第七識沒有聞思加行之功用,故不能自成無漏,要仗第六識修加行之後,于見道位破分別煩惱障及分別所知障,得二種真空觀,使彼我法二執不起現行,由此第七末那識與第六意識,同發無漏淨識,而得平等性智。
不過,第七識雖于初地入心位,已初得轉依,並不等于從此一切皆成無漏,一定要到第八無功用地,有漏的我執,方會一斷永斷;原因是初地入心位之後,正在觀位中時,雖已得無漏,出觀位時,智不相續,有漏複生,必須到了第八地才能無漏智相續,我執永斷。
此乃由于俱生煩惱障及俱生所知障,須于初地住心位之後,地地漸除,直到第八地時,俱生我執徹底斷除,而其俱生所知障的法執,猶可現行,直到等覺位的後心,二執方可破淨,此智方得圓滿,轉依亦圓。
由于第七識乃屬有覆無記性,唯有俱生惑,不具分別惑,故于緣境時,唯任運轉,無力斷惑,登地時,第七識自己不能得轉依,唯依第六識斷分別二障得轉依,第七識亦仗第六識而初得轉依,成下品;至第八地破俱生我執,得中品轉依;至佛果前的金剛道位(等覺後心),永除俱生二障;永斷我法二執,得上品轉依。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這句頌文是說,第七識得上品轉依,即可成爲佛的他受用身,此身僅以十地菩薩爲所被根機的對象而說大法,非內外凡夫及愚法二乘所能當機。
如來的身相,有說法身、報身、化身之叁身;有說法身、報身、應身;有說二身乃至十身者,通常多說叁身。依據法相唯識宗的主張,稱二身爲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成唯識論》卷十雲:
1、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淨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
2、受用身:又分二種,(1)自受用身——謂諸如來,叁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量真實功德,極圓清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2)他受用身——謂諸如來由平等性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上,爲住(初地以上的)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輪,決衆疑網,令彼等受用,大乘法樂。
3、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爲未登地諸菩薩衆及二乘異生,應彼等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以此唯識論的叁身,又可名爲法、報、應的叁身。自性身即是法身;受用身的自受用身即是報身,受用身的他受用身即是勝應身;變化身即是劣應身。
「機」是佛法中說法開示的對象,有根機、機緣、機感、機教等多種含意。根機是指衆生的根性類別及其層次,通常分成上根、中根、下根,乃至無根的一闡提人。上根爲利根或雲善根深厚的菩薩,中下二根是內外凡及二乘人,無根是無緣修學佛法的人。從這句頌文「十地菩薩所被機」看來,由第七識轉變爲如來的平等性智而成爲佛的他受用身,所度衆生是上上根的十地菩薩。
第八識頌釋義
第八阿賴耶識的頌文,共有叁頌十二句。
第八識梵名阿賴耶識,漢譯爲藏識,有能藏、所藏、執藏等二義:
1 、能藏:是指第八識善于自體中藏一切萬法的種子,好似倉庫能藏一切貨物。
2、所藏:是指現行熏種子的意思而說,第八識善爲七轉識熏習諸法種子的對象,名爲熏處;若七轉識爲善,即熏善種子,爲惡即熏不善種子,故其所熏的種子,便能貯藏;此識因依七轉識,藏諸種子故,所以叫做所藏。
3、執藏:是指第八識恒被第七識妄執爲實我、實法。
第八識由于智證的程度,可分叁位:
1、我愛執藏現行位:是第八識的自相,由于無始以來,第八識恒依第七識愛執爲我,故名我愛藏位,自凡夫至第七地菩薩,以及二乘的有學位聖者,都屬此位,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及二乘的無學阿羅漢果位,已無第七識的我執,故第八識亦無此我愛執藏之名。
2、善惡業果位:是第八識的果相,由于自無始以來,第八識是善惡業所招感的異熟果,故名業果位,此位通至第十地菩薩的金剛心,或二乘的無學聖者,名爲異熟識,到成佛方舍此位。
3、相續執持位:是第八識的因相,此位通王佛果,乃至盡未來際。由于第八識執持色及心的萬法種子,令五根不失,故名相續位。
由此可知,第八識名爲阿賴耶的我愛執藏義,是特指我愛執藏位,到了第八地以上的菩薩以及二乘的無學位,即無此名;名爲毗播迦的異熟識到成佛時即舍其名實;名爲阿陀那的相續執持識,則到盡未來際。
以下解釋第八識的頌文:
性唯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
這二句頌文是說,第八識在叁性之中僅通于無覆無記性,在五個遍行心所則全部都有;于叁界九地之中是隨著業力而上下浮沈流轉。
由于第八識自己不造業,但隨業生,故屬無記,亦無無明等根本煩惱及隨煩惱與之俱生,亦于一切境界不會迷執,故爲無覆無記。
與第八識相應的心所,僅有遍行的作意、觸、受、想、思的五法,因爲這五個心所是遍于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時,是與八個識全都相應的,所以名爲遍行。作意是注意,是警覺的心理;觸是根、境、識叁者和合時的心理感覺;受是感情,感受苦與樂等叁受及五受;想是意象,辨別境界,安立名言的心理作用;思是意志,造作身、口、意叁業的作用。
至于其它的心所,爲何不與第八識相通?由于第八識是任運而緣現境,故無五種別境;由于此識的自體非善亦非染,故無信等善十一,亦無貪等煩惱;此識無所造作,任運緣境,又不緣于意及言境,故無四個不定法。
第八識于叁境中唯屬性境,于叁量中唯屬現量。
第八識在叁界九地中,是隨業力而界地有別,依之生于任何一地,業力未盡時,恒起該一地的業識;不像第六意識那樣,雖生此界,亦可生起余界識造余界業;是故于八識之中,純屬隨業力而生者,唯此第八識,純屬非由業力而生者,是第七識,一分隨業力而生、一分不隨業而生者是前六識。然于前六識中的前五識多隨業力生,隨緣任運起故:第六識多非隨業力…
《探索識界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