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是我。但由于第八识的见分,恒常相续,性不变易,执持根身,变生器界,为报主故,第七识便谬以此第八识的见分,是常是一,故执着为我。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这两句颂文是说,跟第七识经常相随的心所,有八大随烦恼、五遍行、别境中的慧,以及根本烦恼中的我贪、我痴、我见、我慢,一共十八个心所。因为八大随烦恼是遍染心所,遍行心所是遍于八识的,别境的慧心所是能计度的,所以第七识都有跟它们相应的;又由于第七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的缘故,所以也跟我见相应,于我起恃,故有我慢,于我染着,故有我贪,这些根本便是由于无明不觉真实境故,即有我痴。
至于其余心所,因为第七识非不善,故无中二,不造恶业故无十小;但缘现境,故无欲、胜解、念、定;由于有我见,便不生我疑;由于爱我,故不起瞋;信等十一个善心所,性唯是善,而第七识是染法,故不相应;此识不造业,任运缘境,故无悔眠;此识不缘寻伺。三性之中属有覆无记。
恒审思量我相随
这句颂文是说,第七识是恒审的思量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相,是经常跟随着的。
第七识与其它识相比较,其思量的作用最为殊胜,所以其它诸识,于恒、审两种意义,或得其一,或者全缺,唯第七识具足二义。第八识恒而无审,不执我而无间断故;第六识审而不恒,执我而有间断故;前五识恒审全缺,不执我而有间断故。
有情日夜镇昏迷
这句颂文是说,由于第七识恒审思量,总是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实我,便使得一切有情众生因拥有第七识,而永远日夜昏迷于生死界中,不得觉悟。由于被我执遮覆了的有情众生,日夜都在昏迷中,虽有日夜,也等于处于漫漫的暗黑长夜。
在无想天的众生,虽没有第六意识的我执,却仍有第七识执我,因此不同于灭尽定,不是圣者,仍属凡夫。
在欲界的人趣,纵然由前六识修习十善及布施等行,却因第七识仍具四惑,执我相故,令所修行功德,成于有漏,于真实义,不达究竟,所以说是日夜都在昏迷之中。
四惑八大相应起
这句颂文是说,第七识常与四惑、八大的烦恼心所相应生起。
有情众生之所以会日夜在迷中的原因,就是由于四惑、八大相应而起的关系。四惑亦名四烦恼,就是:我贪即我爱、我痴即无明、我见即我执、我慢即倨傲;八大就是八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昏沉、掉举、散乱、放逸、失念、不正知。因为有我执,所以四惑和八大烦恼就相应而生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这句颂文是说,前六识把第七识叫作染净依。
依据《成唯识论》所说,八个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为本识,其它七个识,均名为转识,总称为七转识,是依本识转生之末识,名为转识。若就「转识成智」的意义而言,八个识转成四个智,是转迷为悟、转妄为真。七转识是依第八种子识,转生前七识,是由妄转妄,由本转末,其意义与转识成智却相反。
至于为何前六识叫第七识为染净依呢?由于第七识执我所以是染法,前六识纵然修行善法,犹成有漏之行;第七识清净而成无漏之后,六识方得成为无漏。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这句颂文是说,第七识也是到了初地的入心位,就生起转变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的功能。唯识家说的「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也就是指第六、第七两识,在初地入心位便发起转识成智的道相,第五及第八识要到佛果位,无漏智方得圆满。到了第八地时,第七识的我执,才会摧断灭除,永不再起。
十地菩萨,地地皆具入、住、出的三个心位,第六意识是在初地入心位,初得转依,名为通达位及见道位;第七末那识,亦与第六意识相同,也在第一极喜地的入心位,初得转依。这是由于第七识没有闻思加行之功用,故不能自成无漏,要仗第六识修加行之后,于见道位破分别烦恼障及分别所知障,得二种真空观,使彼我法二执不起现行,由此第七末那识与第六意识,同发无漏净识,而得平等性智。
不过,第七识虽于初地入心位,已初得转依,并不等于从此一切皆成无漏,一定要到第八无功用地,有漏的我执,方会一断永断;原因是初地入心位之后,正在观位中时,虽已得无漏,出观位时,智不相续,有漏复生,必须到了第八地才能无漏智相续,我执永断。
此乃由于俱生烦恼障及俱生所知障,须于初地住心位之后,地地渐除,直到第八地时,俱生我执彻底断除,而其俱生所知障的法执,犹可现行,直到等觉位的后心,二执方可破净,此智方得圆满,转依亦圆。
由于第七识乃属有覆无记性,唯有俱生惑,不具分别惑,故于缘境时,唯任运转,无力断惑,登地时,第七识自己不能得转依,唯依第六识断分别二障得转依,第七识亦仗第六识而初得转依,成下品;至第八地破俱生我执,得中品转依;至佛果前的金刚道位(等觉后心),永除俱生二障;永断我法二执,得上品转依。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这句颂文是说,第七识得上品转依,即可成为佛的他受用身,此身仅以十地菩萨为所被根机的对象而说大法,非内外凡夫及愚法二乘所能当机。
如来的身相,有说法身、报身、化身之三身;有说法身、报身、应身;有说二身乃至十身者,通常多说三身。依据法相唯识宗的主张,称二身为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成唯识论》卷十云:
1、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净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
2、受用身:又分二种,(1)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量真实功德,极圆清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2)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性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上,为住(初地以上的)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令彼等受用,大乘法乐。
3、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异生,应彼等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以此唯识论的三身,又可名为法、报、应的三身。自性身即是法身;受用身的自受用身即是报身,受用身的他受用身即是胜应身;变化身即是劣应身。
「机」是佛法中说法开示的对象,有根机、机缘、机感、机教等多种含意。根机是指众生的根性类别及其层次,通常分成上根、中根、下根,乃至无根的一阐提人。上根为利根或云善根深厚的菩萨,中下二根是内外凡及二乘人,无根是无缘修学佛法的人。从这句颂文「十地菩萨所被机」看来,由第七识转变为如来的平等性智而成为佛的他受用身,所度众生是上上根的十地菩萨。
第八识颂释义
第八阿赖耶识的颂文,共有三颂十二句。
第八识梵名阿赖耶识,汉译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等二义:
1 、能藏:是指第八识善于自体中藏一切万法的种子,好似仓库能藏一切货物。
2、所藏:是指现行熏种子的意思而说,第八识善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的对象,名为熏处;若七转识为善,即熏善种子,为恶即熏不善种子,故其所熏的种子,便能贮藏;此识因依七转识,藏诸种子故,所以叫做所藏。
3、执藏:是指第八识恒被第七识妄执为实我、实法。
第八识由于智证的程度,可分三位:
1、我爱执藏现行位:是第八识的自相,由于无始以来,第八识恒依第七识爱执为我,故名我爱藏位,自凡夫至第七地菩萨,以及二乘的有学位圣者,都属此位,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及二乘的无学阿罗汉果位,已无第七识的我执,故第八识亦无此我爱执藏之名。
2、善恶业果位:是第八识的果相,由于自无始以来,第八识是善恶业所招感的异熟果,故名业果位,此位通至第十地菩萨的金刚心,或二乘的无学圣者,名为异熟识,到成佛方舍此位。
3、相续执持位:是第八识的因相,此位通王佛果,乃至尽未来际。由于第八识执持色及心的万法种子,令五根不失,故名相续位。
由此可知,第八识名为阿赖耶的我爱执藏义,是特指我爱执藏位,到了第八地以上的菩萨以及二乘的无学位,即无此名;名为毗播迦的异熟识到成佛时即舍其名实;名为阿陀那的相续执持识,则到尽未来际。
以下解释第八识的颂文: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这二句颂文是说,第八识在三性之中仅通于无覆无记性,在五个遍行心所则全部都有;于三界九地之中是随着业力而上下浮沉流转。
由于第八识自己不造业,但随业生,故属无记,亦无无明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与之俱生,亦于一切境界不会迷执,故为无覆无记。
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仅有遍行的作意、触、受、想、思的五法,因为这五个心所是遍于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是与八个识全都相应的,所以名为遍行。作意是注意,是警觉的心理;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时的心理感觉;受是感情,感受苦与乐等三受及五受;想是意象,辨别境界,安立名言的心理作用;思是意志,造作身、口、意三业的作用。
至于其它的心所,为何不与第八识相通?由于第八识是任运而缘现境,故无五种别境;由于此识的自体非善亦非染,故无信等善十一,亦无贪等烦恼;此识无所造作,任运缘境,又不缘于意及言境,故无四个不定法。
第八识于三境中唯属性境,于三量中唯属现量。
第八识在三界九地中,是随业力而界地有别,依之生于任何一地,业力未尽时,恒起该一地的业识;不像第六意识那样,虽生此界,亦可生起余界识造余界业;是故于八识之中,纯属随业力而生者,唯此第八识,纯属非由业力而生者,是第七识,一分随业力而生、一分不随业而生者是前六识。然于前六识中的前五识多随业力生,随缘任运起故:第六识多非随业力…
《探索识界 八识规矩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