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探索识界 八识规矩颂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生,自识分别起故。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这二句颂文是说,由于声闻、缘觉的二乘人,不信有此第八识,不知第八识的深密义,非思量所知,非二乘人的智慧所能觉知。释尊也在《解深密经》卷一说到:「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第八识有相续执持义,梵名阿陀那识;此所谓凡愚,是指凡夫及愚法二乘,此识的内容微妙深细,执持一切色心万法种子,非内外凡夫及二乘圣者的智力所及,若让他们听到了有这么一个跨起染净世出世间一切时空,乃至尽未来际都有的阿陀那识,恐怕会被凡夫及二乘人执为实我了,故此识之名,唯对上智利根的菩萨开演。《成唯识论》卷三亦引征此颂。

  「能兴论主诤」的意思是说,由于二乘不明了,就生起迷执,认为根本没有第八识这样一个识,因此就引起了大乘论主们,例如无着、世亲、护法等诸人,引经据典,撰着论书,与二乘部派诸论师诤论,证明唯识的正理,以破二乘人的迷执。故此论主的意思是包括大小乘诸论师,凡为参加这项论诤而撰着论书的大小乘学者,都被称为论主。

  大乘论主的论书中成立第八识的有:弥勒(一说无着)的《瑜伽师地论》,无着的《摄大乘论》,世亲造《唯识三十颂》,护法等十大论师释《唯识三十颂》,由玄奘揉译为《成唯识论》,此诸论书中,广宣第八识的甚深妙义。

  《成唯识论》卷三及卷四,总依十因,成立此第八识。

  所谓十因,亦云十理,有颂曰:「持种异熟心,趣生有受识,生死缘依食,灭定心染净」。

  1、持种者,引《大乘阿毗达磨契经》(以下称《契经》)之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即不应有。

  2、异熟者,《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第八识,彼异熟心,即不应有。

  3、趣生者,《契经》说,有情众生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第八识,彼趣生体,即不应有。

  4、有执受者,《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第八识,彼能执受,即不应有。

  5、识者,《契经》说,寿暖识三者,更互依持,得相续住,若无此第八识,能持寿暖,令久住识,即不应有。

  6、生死者,《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第八识,生时死时,心不应有。

  7、缘者,《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辗转相依,若无此第八识,彼识自体,即不应有。

  8、依食者,《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即不应百。

  9、灭定心者,《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第八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即不应有。

  10、染净者,《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第八识,彼染净心,即不应有。

  《成唯识论》卷三,除了引用《解深密经》的名颂,已如前举。此外尚引用《大乘阿毗达磨契经》的偈颂:「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该经又有偈颂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闻示。」也引《楞伽经》的偈颂云:「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这些都是为了证明有第八识而由论主们引用的经据。其中以《解深密经》的偈颂以及《大乘阿毗达磨契经》的第一个四句颂,最常被学者们普遍引用,所以是特别重要的名偈。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这第一句颂文是说,第八识所俱的能藏、所藏、执藏三项功能,其意义甚深难知,无有边畔,故云浩浩。第二句是说第八识名为本识,深藏不露,而渊深如海,前七转识,对于本识,犹如吹在海面的风,鼓起海面的波浪。

  第八识名为阿赖耶,有三藏的功能,已于上文略释。此中能藏者,谓能含藏诸法种子;所藏者,因受七识熏种于此八识,即以八识为种所藏处:执藏者,第七末那恒缘此识,审思为我所执藏,恒不舍离。

  第八识与第七识的关系,《楞伽经》譬喻为深海与风浪的经证,已如前所举例;此外,卷一有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这两偈的梵文原典,应该与《成唯识论》所引者相同。

  又有两偈,则说得更清楚:「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最后一句的心俱二字,应系指八识与七识和合而生起波浪的意思。另在《入楞伽经》卷九的长颂之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受熏持种根身器

  这句颂文是说,第八识有受熏持种的功能。

  所谓受熏,因为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性,自己不能造业,所以要依靠前七转识的染净熏习,被熏之后,就执持种子,成为能藏的阿赖耶识。由此持种,得缘之时,又变成现行时,便是第八识所变现的根身和器界的环境了。所以第八识的相分,就有三种子。

  1、一切种子:是受前七转识熏习而成的种子。

  2、器界:有情所处的物质环境。

  3、根身:有情由五根所成的身体。

  如果第八识不受前七转识所熏,便无种子可持;若无第八识受前七转识熏者,一切往事,便成过去,即无种子成为现行,便无因果业报。其实就是由于第八识受熏,才能持续不断地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第八识性是无覆无记,恒不与善染诸类心所相应,自在为主,性非坚密,是故可熏。前七转识,非唯无记,故不能容受一切法熏。前六转识,且有间断,不能持种不失,故不受熏。一切心所,均为依他起法,不能受熏持种。无为法性坚密,故亦不受熏。

  所谓持种者,此第八识,恒时无间,执持世出世间,本有新熏的一切种子,能令不失。

  第八识的种子遇缘,即能变现有情的根身肉体而执受之;从入胎、住胎次第转变,成为根身,然后出胎、成长、住世、死亡,乃至此识未离身时,长时执受,不相舍离。第八识一旦离根身时,肉体便腐烂而成死尸;至于昏睡闷绝时,虽无第六意识,仍非死亡,是有第八识执受根身滋长故。

  至于第八识的种子遇缘变成有情处身的器界,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禾稼,大小动物,一切身外之物,有情的根身,即依之滋养安住不坏。

  根身为正报,由于有情正以五趣四生的根身而显果报的差别,虽所依的器界相同,而根身不同即是罪报与福报不同,却也都是有情众生各自的八识种子所现。

  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句颂文是说,第八识在有情的一期正报,死亡与再出生的过程中,与前七识相比,总是最晚走又最先来的主人公。第八识是相续执持识,不论是在三界九地,或者已断二障,已证二空真如,都是相续执持的,名为阿陀那识;在生死的异熟阶段,名为阿赖耶识,无时不有。若此趣的业力已尽,即舍此趣的根身,转受他趣根身,舍身根时,舍寿及暖,识亦离开,名为死亡;若虽气绝,根身仍有余温者,乃因第八识尚未舍离。至根身渐冷,全身皆冷时,即表明第八识已离根身,根身即开始烂坏,便住死位。

  于气绝而失去分别能力时,前六识即先消失;但若其根身尚有暖触,第八识则仍住于根身而尚未离。离此根身,另得根身时,最初入胎,也是第八识先到;住胎至出胎,前六识方渐生起。因此而说,第八识是「去后来先」的主人翁。

  不动地前纔舍藏

  前面二颂八句是介绍第八识因位的状相,接下来这一颂四句,是说明第八藏识的转识成智的状相。

  此句颂文是说,第八识在第七地菩萨位时,才舍藏识之名。

  不动地是第八地。进入此地时,第七识的我执自此永不复起,不再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乃是由于此地已有无相无功用道生起,自此第八识即舍我爱执藏的藏识之名,但名异熟识毗播迦及相续识阿陀那了。由于第八识在未成佛前,均为世间三业所感,未成无漏,故名异熟;又以第八识相续执持,直至成佛之后的尽未来际,故名阿陀那识。

  于此介绍十地菩萨的行位次第如下:

  1、极喜地:旧译欢喜地,已舍异生性,得圣种性,证得人法二空,善能自利利他,生大欢喜。

  2、离垢地:善能严持净戒,不起微细毁犯:此地菩萨所持菩萨戒,可参考《瑜伽菩萨戒本》的四重四十三轻、《梵网菩萨戒经》的十重四十八轻,及圣严拙作《菩萨戒指要》中的三聚及十善。持清净戒,离烦恼垢,故名离垢地。

  3、发光地:此地菩萨成就胜定、等持及等至,发无边妙慧,从闻思修三慧,发起慧光。

  4、焰慧地:此地菩萨安住最胜菩提分法,发起智慧之力,如火烧薪,摧毁一切烦恼。

  5、极难胜地:此地菩萨能破一切情见,通达一切之法,无能胜者,犹如诸佛境界。《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云:此地菩萨「三界无明疑见,无不一切皆空」。

  6、现前地:善离染净差别,无分别的最胜真如净性与最胜般若显现。

  7、远行地:此地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及出世间二乘的有相行,故名远行地。《成唯识论》卷九云:「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8、不动地:无漏的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用加行,不为一切有相功用及烦恼所动。于前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无相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地纯无相观,但亦尚有加行,故不能出现化他的佛身相及佛国土。至第八地,断除加行障,任运而可现出佛土及佛相,以利益化度众生。

  9、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遍游十方,说法无碍。

  10、法云地:能遍缘一切法的大法智,能隐覆一切无边惑障。是以大法之智云,湿注甘露法雨。

  金刚道后异熟空

  此颂是说,第八识到金刚道之后,即舍异熟识的毘播迦之名。第八…

《探索识界 八识规矩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六波罗蜜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