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自識分別起故。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诤
這二句頌文是說,由于聲聞、緣覺的二乘人,不信有此第八識,不知第八識的深密義,非思量所知,非二乘人的智慧所能覺知。釋尊也在《解深密經》卷一說到:「阿陀那識甚深細,我于凡愚不開演,一切種子如瀑流,恐彼分別執爲我。」第八識有相續執持義,梵名阿陀那識;此所謂凡愚,是指凡夫及愚法二乘,此識的內容微妙深細,執持一切色心萬法種子,非內外凡夫及二乘聖者的智力所及,若讓他們聽到了有這麼一個跨起染淨世出世間一切時空,乃至盡未來際都有的阿陀那識,恐怕會被凡夫及二乘人執爲實我了,故此識之名,唯對上智利根的菩薩開演。《成唯識論》卷叁亦引征此頌。
「能興論主诤」的意思是說,由于二乘不明了,就生起迷執,認爲根本沒有第八識這樣一個識,因此就引起了大乘論主們,例如無著、世親、護法等諸人,引經據典,撰著論書,與二乘部派諸論師诤論,證明唯識的正理,以破二乘人的迷執。故此論主的意思是包括大小乘諸論師,凡爲參加這項論诤而撰著論書的大小乘學者,都被稱爲論主。
大乘論主的論書中成立第八識的有:彌勒(一說無著)的《瑜伽師地論》,無著的《攝大乘論》,世親造《唯識叁十頌》,護法等十大論師釋《唯識叁十頌》,由玄奘揉譯爲《成唯識論》,此諸論書中,廣宣第八識的甚深妙義。
《成唯識論》卷叁及卷四,總依十因,成立此第八識。
所謂十因,亦雲十理,有頌曰:「持種異熟心,趣生有受識,生死緣依食,滅定心染淨」。
1、持種者,引《大乘阿毗達磨契經》(以下稱《契經》)之說,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爲心,若無此識,彼持種心,即不應有。
2、異熟者,《契經》說,有異熟心,善惡業感,若無此第八識,彼異熟心,即不應有。
3、趣生者,《契經》說,有情衆生流轉五趣四生,若無此第八識,彼趣生體,即不應有。
4、有執受者,《契經》說,有色根身是有執受,若無此第八識,彼能執受,即不應有。
5、識者,《契經》說,壽暖識叁者,更互依持,得相續住,若無此第八識,能持壽暖,令久住識,即不應有。
6、生死者,《契經》說,諸有情類,受生命終,必住散心,非無心定,若無此第八識,生時死時,心不應有。
7、緣者,《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輾轉相依,若無此第八識,彼識自體,即不應有。
8、依食者,《契經》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無此識,彼識食體,即不應百。
9、滅定心者,《契經》說,住滅定者,身語心行,無不皆滅,亦不離暖,根無變壞,識不離身,若無此第八識,住滅定者,不離身識,即不應有。
10、染淨者,《契經》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無此第八識,彼染淨心,即不應有。
《成唯識論》卷叁,除了引用《解深密經》的名頌,已如前舉。此外尚引用《大乘阿毗達磨契經》的偈頌:「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該經又有偈頌雲:「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聞示。」也引《楞伽經》的偈頌雲:「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這些都是爲了證明有第八識而由論主們引用的經據。其中以《解深密經》的偈頌以及《大乘阿毗達磨契經》的第一個四句頌,最常被學者們普遍引用,所以是特別重要的名偈。
浩浩叁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
這第一句頌文是說,第八識所俱的能藏、所藏、執藏叁項功能,其意義甚深難知,無有邊畔,故雲浩浩。第二句是說第八識名爲本識,深藏不露,而淵深如海,前七轉識,對于本識,猶如吹在海面的風,鼓起海面的波浪。
第八識名爲阿賴耶,有叁藏的功能,已于上文略釋。此中能藏者,謂能含藏諸法種子;所藏者,因受七識熏種于此八識,即以八識爲種所藏處:執藏者,第七末那恒緣此識,審思爲我所執藏,恒不舍離。
第八識與第七識的關系,《楞伽經》譬喻爲深海與風浪的經證,已如前所舉例;此外,卷一有雲:「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這兩偈的梵文原典,應該與《成唯識論》所引者相同。
又有兩偈,則說得更清楚:「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最後一句的心俱二字,應系指八識與七識和合而生起波浪的意思。另在《入楞伽經》卷九的長頌之中,也有類似的句子。
受熏持種根身器
這句頌文是說,第八識有受熏持種的功能。
所謂受熏,因爲第八識是無覆無記性,自己不能造業,所以要依靠前七轉識的染淨熏習,被熏之後,就執持種子,成爲能藏的阿賴耶識。由此持種,得緣之時,又變成現行時,便是第八識所變現的根身和器界的環境了。所以第八識的相分,就有叁種子。
1、一切種子:是受前七轉識熏習而成的種子。
2、器界:有情所處的物質環境。
3、根身:有情由五根所成的身體。
如果第八識不受前七轉識所熏,便無種子可持;若無第八識受前七轉識熏者,一切往事,便成過去,即無種子成爲現行,便無因果業報。其實就是由于第八識受熏,才能持續不斷地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第八識性是無覆無記,恒不與善染諸類心所相應,自在爲主,性非堅密,是故可熏。前七轉識,非唯無記,故不能容受一切法熏。前六轉識,且有間斷,不能持種不失,故不受熏。一切心所,均爲依他起法,不能受熏持種。無爲法性堅密,故亦不受熏。
所謂持種者,此第八識,恒時無間,執持世出世間,本有新熏的一切種子,能令不失。
第八識的種子遇緣,即能變現有情的根身肉體而執受之;從入胎、住胎次第轉變,成爲根身,然後出胎、成長、住世、死亡,乃至此識未離身時,長時執受,不相舍離。第八識一旦離根身時,肉體便腐爛而成死屍;至于昏睡悶絕時,雖無第六意識,仍非死亡,是有第八識執受根身滋長故。
至于第八識的種子遇緣變成有情處身的器界,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禾稼,大小動物,一切身外之物,有情的根身,即依之滋養安住不壞。
根身爲正報,由于有情正以五趣四生的根身而顯果報的差別,雖所依的器界相同,而根身不同即是罪報與福報不同,卻也都是有情衆生各自的八識種子所現。
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句頌文是說,第八識在有情的一期正報,死亡與再出生的過程中,與前七識相比,總是最晚走又最先來的主人公。第八識是相續執持識,不論是在叁界九地,或者已斷二障,已證二空真如,都是相續執持的,名爲阿陀那識;在生死的異熟階段,名爲阿賴耶識,無時不有。若此趣的業力已盡,即舍此趣的根身,轉受他趣根身,舍身根時,舍壽及暖,識亦離開,名爲死亡;若雖氣絕,根身仍有余溫者,乃因第八識尚未舍離。至根身漸冷,全身皆冷時,即表明第八識已離根身,根身即開始爛壞,便住死位。
于氣絕而失去分別能力時,前六識即先消失;但若其根身尚有暖觸,第八識則仍住于根身而尚未離。離此根身,另得根身時,最初入胎,也是第八識先到;住胎至出胎,前六識方漸生起。因此而說,第八識是「去後來先」的主人翁。
不動地前纔舍藏
前面二頌八句是介紹第八識因位的狀相,接下來這一頌四句,是說明第八藏識的轉識成智的狀相。
此句頌文是說,第八識在第七地菩薩位時,才舍藏識之名。
不動地是第八地。進入此地時,第七識的我執自此永不複起,不再執第八識的見分爲我,乃是由于此地已有無相無功用道生起,自此第八識即舍我愛執藏的藏識之名,但名異熟識毗播迦及相續識阿陀那了。由于第八識在未成佛前,均爲世間叁業所感,未成無漏,故名異熟;又以第八識相續執持,直至成佛之後的盡未來際,故名阿陀那識。
于此介紹十地菩薩的行位次第如下:
1、極喜地:舊譯歡喜地,已舍異生性,得聖種性,證得人法二空,善能自利利他,生大歡喜。
2、離垢地:善能嚴持淨戒,不起微細毀犯:此地菩薩所持菩薩戒,可參考《瑜伽菩薩戒本》的四重四十叁輕、《梵網菩薩戒經》的十重四十八輕,及聖嚴拙作《菩薩戒指要》中的叁聚及十善。持清淨戒,離煩惱垢,故名離垢地。
3、發光地:此地菩薩成就勝定、等持及等至,發無邊妙慧,從聞思修叁慧,發起慧光。
4、焰慧地:此地菩薩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發起智慧之力,如火燒薪,摧毀一切煩惱。
5、極難勝地:此地菩薩能破一切情見,通達一切之法,無能勝者,猶如諸佛境界。《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雲:此地菩薩「叁界無明疑見,無不一切皆空」。
6、現前地:善離染淨差別,無分別的最勝真如淨性與最勝般若顯現。
7、遠行地:此地菩薩,住于純無相觀,遠出過世間及出世間二乘的有相行,故名遠行地。《成唯識論》卷九雲:「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8、不動地:無漏的無分別智,任運相續,不用加行,不爲一切有相功用及煩惱所動。于前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第六地無相觀多有相觀少,第七地純無相觀,但亦尚有加行,故不能出現化他的佛身相及佛國土。至第八地,斷除加行障,任運而可現出佛土及佛相,以利益化度衆生。
9、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遍遊十方,說法無礙。
10、法雲地:能遍緣一切法的大法智,能隱覆一切無邊惑障。是以大法之智雲,濕注甘露法雨。
金剛道後異熟空
此頌是說,第八識到金剛道之後,即舍異熟識的毘播迦之名。第八…
《探索識界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