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探索識界 八識規矩頌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界有用,進入禅定天的第二地以上就用不到了。在欲界中,五識都有用,到了色界的初禅尚有尋伺,取外境,故有眼耳身的叁識作用;初禅已離段食,亦無香味,故已不用鼻舌二識。

  所謂叁界九地,也就是生死界及凡夫界,通常被稱爲世欲界或稱爲世間,共分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僅一地,色界即是四個禅定天,無色界即是四空處定,合爲九地。它們的次第名稱如下:

  欲界:名爲五趣雜居地。因在欲界之中,即有五個層級和類別的衆生共同居住,故稱五趣雜居地。所謂五趣,便是通常所稱的六道之中少列阿修羅道,僅列人、天、地獄、餓鬼、畜生五類;通常將人及天,樂爲善趣,其他叁類,稱爲惡趣。欲界的天趣有六個層次,稱爲六欲天,此與色界無色界的禅定天趣,有所區別;欲界天趣以享受五欲的色、聲、香、味、觸,是微妙的物質環境。

  色界:即是四種四禅定天,分別名爲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若以九地的次第而言,則是:

  1、初禅名爲第二離生喜樂地:以離欲界五欲所生的禅境喜樂而得名。

  2、二禅名爲第叁定生喜樂地:由于離初禅的尋伺,禅定轉深,攝受喜樂而得名。

  3、叁禅名爲第四離喜妙樂地:由于離二禅的禅喜,無有踴躍,心彌寂靜,其樂彌妙而得名。

  4、四禅名爲第五舍念清淨地:由于離叁禅的禅樂,一味恒共舍受相應,寂靜平等。正直安住,名舍清淨;由念無動故,心不忘失,而性明了,名念清淨。

  無色界:又名四空處,各爲一地:

  1、空無邊處地:解脫于色,無礙無對,但以空識無邊爲所緣境。

  2、識無邊處地:舍色緣空,舍空緣識。

  3、無所有處地:舍空緣識,複離識而緣無所有。

  4、非想非非想處地:舍無所有想,甩至俱舍有所有想及無所有想,故非有想,亦非如色界的無想天及小乘聖者的滅盡定,故非無想,唯有微細想,緣無相境轉。

  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

  這是說,前五識在五十一心所裏,與之相應的有遍行五個,別境五個,善心所十一個,中隨煩惱二個,大隨煩惱八個,以及六個根本煩惱中的貪瞋癡叁個,總共有叁十四個。

  遍行爲諸識必俱;別境是因五識隨六識的希望等境而起作善業,故有別境及善心所;中隨及大隨是遍染心故;根本煩惱中,五識起著故有貪,起憎故有瞋,癡爲染心之本故亦相應,前五識無執我功能,故與慢、疑、惡見不相應。

  五識同依淨色根

  色法有十一種,即是五根及六塵,根與塵相接觸,即生識的功用,前五識與五根的關系是一個配一個的,即是眼識配眼根,耳識配耳根,鼻識配鼻根,舌識配舌根,身識配身根。但是五根有外表的粗相,名爲浮塵根,有內隱的細相,名爲淨色根。浮塵根是指五官及身相,也是指神經系統,都屬于物質體的色法;根塵相觸,映攝外境的功能,便是前五識依五種淨色根而産生。因五識各別依其所配之淨色根而産生功能,故名不共依。又因前五識不能離開第六意識而産生作用,前五識的任何一識生起作用時,必與第六意識俱起,故有將六識名爲五俱意識。

  由此可知前五識對外必依淨色根,對內必依第六意識。而第六識的功能有通過前五識而起分別作用,故其自身名爲分別依;第七末那識執第八識見分爲我,可爲染法之我,亦可爲淨法之我,故其名爲染淨依;第八阿賴耶識爲諸識之根本,故其名爲根本依。

  在八個心識之中,彼此均有關連。若由前五識開始,向外緣境,又必須對內有其所依,是依于第六識而起作用。第六識又必依第七第八識,第七識則依第八識,第八識還依第七識,均稱俱有依。前五識的俱有依,是第六、七、八識,又同依五色根,第六識的俱有依是第七、八識,第七識的俱有依是第八識,第八識的俱有依是第七識。這項俱有依的說法,見于《成唯識論》卷四。

  九緣七八好相鄰

  「九緣」是指以九個條件,使前五識産生作用。

  識的生起作用,凡有四緣:(1)因緣,即是以六根爲因,六塵爲緣。如眼根對色塵時,眼識隨生,故名因緣生。(2)次第緣,亦名等無間緣,即是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續而起,故名次第。(3)所緣緣,即是心心所法,須仗托諸緣而起,是自心之所緣慮,于是而有親所緣緣(自心)及疏所緣緣(外境)之分。(4)境上緣,即是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境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故名境上。

  此處所說的前五識與九緣的關系,意思是說:

  眼識:須具「九緣」而生作用,那就是眼根、分別依的第六意、染淨依第七識、根本依的第八識、作意、空、明、色境、眼識種子。

  耳識:須具「八緣」而生作用,比起眼識,少一個「明」緣,其他八緣則爲耳根、六識、七識、八識、空、作意、聲境、耳識種子。

  鼻識:須具「七緣」而生作用,即:鼻根、六識、七識、八識、作意、香境、鼻識種子。

  舌識:須具「七緣」,即:舌根、六識、七識、八識、作意、味境、舌識種子。

  身識:須具「七緣」,即:身根、六識、七識、八識、作意、觸境、身識種子。

  合叁離二觀塵世

  「塵世」指物質的六塵世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亦名六境。世爲世間,古往今來爲世,四方上下爲間,時間加上空間就是世間。五識中的鼻、舌、、身叁種識須由根、塵相合而産生作用;眼、耳二種識則必須根、塵相離才能産生作用。鼻根合香塵才生鼻識,舌根合味塵才生舌識,身根合觸物才生身識,故名「合叁」。眼觀色,必須與發出光線的物體隔一些距離,耳聞聲,必須與發聲的物體有一定的距離,故名「離二」。

  「觀塵世」的觀是觀察,也就是把五根和五塵相對,以五識來觀察。如果僅僅只有五根和五塵相對,而沒有五識的作用,世間雖有,仍等于不存在,因爲只有五識才知道根、塵相對;除了五識之外,不能産生根、塵相對的心理反應。

  因爲五識能夠觀照,是能觀五塵的。正因其觀察塵境故,所以才有造業、受報的事實發生。觀塵世,並不是個旁觀者,而是透過前五識而造業、受報,有在塵世中,既造業又受報的意思。

  愚者難分識與根

  唯物論者的哲學家認爲,我們的觀察、思辨、學習、記憶、分析能力,以及感情的反應等,都是神經的作用;也就是認爲人之所以有喜、怒、哀、樂,是因爲腦神經、中樞神經、末梢神經等的作用,記憶屬于腦神經,痛、癢屬于感覺神經。不論生理或心理的現象,都是由物質構成的根産生,而不是另有一個識。但是,人死後神經系統都還在,若解剖屍體,可以找出一條條的神經,那是一種肌肉組織。同樣有神經組織,爲什麼活人有作用,死人無作用?因此,智者發現,除了微細的根,必須尚有識的存在及作用,活時依根生識,死時根存而識離。

  識與根有關系,但識不是根,愚者卻認根爲識,根識不二,根識不分,但是不知何以人死之後,根即失卻功能。而且如果識就是根,那麼人死後,根還在,死人有沒有感覺呢?

  曾經有位太太告訴我,她先生死了,舍不得用火化,要土葬。我問她爲什麼?她說:「火燒了好痛。」我說:「人已經死了呀!」她說:「人死後若進入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在地獄中受苦報,冷還是冷,熱還是熱;把死者送去火化,等于把他送去八熱地獄;在生時已經很苦,死後再送去火煉地獄,太可憐了,所以我舍不得把他火葬。」這種把身體和精神分不開的人,是很愚癡。

  我告訴她:「人死後根敗識離,就沒有知覺,所以燒了他,他是不會痛的。」這位太太又問:「那燒了他,他知不知道呢?」我說:「他可能知道,他站在旁邊看,身體燒掉了,在旁邊做個旁觀者,實際上他並不會痛。」

  也有人說:「報紙上登載某人被水淹死,屍體找不到;後來死者托夢給家人,說他好冷,請家人送衣服給他;家人就問要送去那裏?死者說,送到落水的地方就可以收到。第二天。家屬就將衣服丟到死者落水的地方,那衣服順著水流,流到一個地方,就停止不流了;家屬請人下去打撈,結果真的找到屍體。有人就說死後屍體在水裏,所以會覺得冷,要穿衣服,所以死後身體還是怕冷的。」

  另外還有人說:「他家的親屬死後土葬,棺木浸水;死者托夢,說住的地方很潮濕、很冷,要搬家。家人就去挖遷,挖開之後,發現棺木裏都是水;搬遷後,就不再托夢。」

  這些都是把神識和遺體分辨不清的人,都是以爲死後身體還有知覺,其實這是死者的執著心,他看見自己的身體泡在水中,就感覺大概會冷吧。事實上,屍體已無知覺,怎麼會冷呢?除了守屍執著,別無其他現由。火葬後由于沒有遺體可被執著,就可以好好轉生他趣,乃至往生善道,或往生淨土去了;否則成爲守屍鬼,就十分可憐了。

  前五識是從五根、六塵相對而産生,識不是根,也不是塵。根塵與識有不同的定義,根是能感受,識是能了別,塵是被根所受、被識了別的境;因爲根是物質,所以只能感受,但不能了別。 

  根與識的關系極爲密切,總說有五點:一是根能發識,二是識必依根,叁是根能助識,四是識屬于根,五是識猶如根。由于有這五種關系,所以根與識似乎有點類似,使得許多人都無法分清根與識,所以說「愚者難分識與根」,此所謂愚者是指凡夫外道以及二乘人。

  「根能發識」是說根與境相對,識才能産生。「識必依根」是說如果沒有五根,則前五識不能産生。「根能助識」應該很容易了解,不需要再說明。「識屬于根」是說前五識依根得名,譬如眼識依眼根得名。「根猶如識」是說如果沒有五根,則前五識不能發生作用。一般人以爲識好象就是根,但如前所說,死人還有根,但是已經沒有識,因此可知根不是識,五根是純物質的,前五識則是依第六意識而起作用,第六識的所診則爲第七識及第八識。所以識不是根,非常明顯。

  依唯識的觀點,前五識…

《探索識界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六波羅蜜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