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6、不定法—悔、眠、尋、伺。這四法是通于善、不善、無記的叁性,故稱之爲不定。
(四)不相應法
不相應法有二十四個: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性、不和合性。此在《俱舍論》中僅有十四個,因其不與心法及色法相應,非色法、非心法、非心所法,亦非無爲法,乃是與心法心所法色法相關的力勢法則,故名不相應行法,此「行」是五蘊中的行蘊所攝。
(五)無爲法
無爲法有六個:虛空無爲、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不動無爲、相受滅無爲,真如無爲。這是相對于前面的九十四個有爲法而言,叫做無爲法。
‑ ‑
有爲,就是有做爲的,無所做爲的叫做無爲。凡是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如前所述的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都是不離生住異滅四相遷流的,是無常的,會轉變的,都是有爲法,又叫做世欲谛,也叫做生死法,或叫做生滅法。非因緣所生的,無生無滅,而無變異的寂滅法,叫做無爲法。
1、虛空無爲:此處所說的虛空,不是我們地球外層的太空。虛空無爲的意思就是真如法性,遍于一切而不占一切,亦不受一切所障礙;能容納一切而遍一切,自由自在;既不受,也不給;既不得,也不舍。
2、擇滅無爲:以抉擇的知慧而滅除煩惱,是進入真如的力量,也是進入真如法性境界的方法。這不是屬于我們修行止觀的方法或禅定的方法,而是指從煩惱得到解脫而進入真如;它本身是無漏的正智,是佛智或是無師智、自然智,是把煩惱撥開而進入真如的智慧。
3、非擇滅無爲:是指畢竟不生也無可滅的真如,根本沒有煩惱,所以也用不著智慧來滅除它。擇滅無爲是因智慧顯現,所以煩惱不見了,這是相對的;非擇滅無爲是因爲真如本身就是智慧,煩惱根本不存在,不需要用智慧去滅除它。
4、不動無爲:是五淨居天叁果聖人所證的不動心。不動心的聖者雖然在界內,但是和界內的煩惱不相應,所以叫不動。五淨居天是在第四禅天,是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這五種天。阿那含是叁果聖人,他雖然還沒解脫,但是進入這五種天之後,不再回到人間來,在這個天上進入滅受想定,出離生死,故亦名不還。
5、想受滅無爲:是四果聖人所證的滅受想定,在這個定裏,沒有領納或想象的作用及心相。
6、真如無爲:是大乘菩薩所證到諸法的實性。小乘的聖人,叁果證不動無爲,四果證想受滅無爲,只有大乘的菩薩能夠證真如無爲。真如無爲,真實不虛,遍一切處、遍一切時而無障無礙、不變不異、不可思議,也不隨緣。
唯識的涵義
《八識規矩頌》共計十二頌、四十八句、叁百叁十六字。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各叁頌。在解釋前五識的叁頌之前,要先解釋《八識規矩頌》的「識」字。
唯識的識,是由十二因緣的無明而衍生,因無明而有情衆生(人)的生死流轉,演變成爲唯識之時,即以此識作爲生死與還滅的主體,更以此識爲人生宇宙的主軸,並以此識爲世出世法的總體,也以此識爲轉迷成悟的著力點。從原始佛教的業感緣起到大乘唯識的阿賴耶緣起,都不離此識的功能範圍。
[1] [1]
由百法的條目來看,好象只有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不定法與此識有關,色法及無爲法,便與此識無關。其實,既講唯識,就不論心法和色法,也不論世間有爲法和出世間無爲法,無不由識現,無不依識變,一切法統攝于百法,百法皆源于此識。
--------------------------------------------------------------------------------
--------------------------------------------------------------------------------
唯識的識有二種功能,以生死流轉門而言,具有種子與現行互動互熏的功能;以生死還滅門而言,具有轉依的功能。
--------------------------------------------------------------------------------
--------------------------------------------------------------------------------
所謂種子與現行,是指第八識與第七識的關系。第八識爲種子識,它的見分被第七識執爲我,它的相分被第六識執爲我;第七識與第六識,都是第八識的現行。前七識在現行活動之時,所有的力量反熏第八識的種子,種子又反應成爲前七識的現行。
第六意識有思量、計度、分別等功能,透過前五識反映五根六塵的接觸,産生種種心所法的反應作用,既是第八種子識的現行,又同時回轉來反熏第八識而成爲新加入的種子。因此而形成受報造業、造業受報、生了又死,死了再生,永無盡期。
所謂轉依的功能,是指唯識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分析法相,而是在于從法相的分析,到法性的實證,也就是轉變虛妄的八識,成爲真如實性,轉八識成四智,稱之爲轉依。因此,以第八識爲轉變煩惱成智慧之所依,第八識爲依他性起性之法,此中既藏有煩惱,所知二障的種子,也藏有煩惱、所知二障的種子,也藏有菩提無漏的種子,所以它的實性即是圓成的真如涅槃。此識的二障種子雖是虛妄,所藏的無漏智種子確爲真如,故要轉妄顯真,關鍵還在于此第八識,故名爲轉依。
前五識頌釋義
以上已說明識的體相及識的功能,現在正式解釋前五識的頌文,共叁頌十二句,第一句是:
性境現量通叁性
[1]
意思是說,前五識在唯識的叁境之中屬于性境,在叁量之中屬于現量,在叁性之中全都通達。至于何謂叁境、叁量、叁性,分別說明如下。
叁境:亦名識境,諸識生起時,必有境界被識所緣,識是能識,境是所識,然其有實假不同,分爲叁種。
1、性境:性是實義,謂此境體,實有不虛,不是從心計度而起,非如遍計所執的空中花、兔子角等。此與有爲、無爲、染淨、定散諸法相通,包括色、聲、香、味、觸,以及真如法性等的實事實理。此亦有二,一者勝義性境,唯聖者證得;二者世俗性境,就是事實上的實有。
2、帶質境:帶有異質,似彼一分而體相違之義。心及心所在緣境界時,于本質境起雖異解;也可以說,雖帶本質,卻與本質不同,心緣此境,雖以此境爲親所緣緣,卻以自己的意解作爲此境的本質。例如心緣五蘊,執以爲我,此我執乃由心生,而非起于五蘊,但卻是托于五蘊而從心上生起我執。也就是臨境之時,心起意解,雖此意解托境而生,卻是帶其本質之一分,已與本質相異。此亦有二,一者真帶質,就是以心緣心,如第六識緣一切心心所,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爲我。二者似帶質,就是以心緣色,如分雖桌椅等物,其實只見顯色、形色,未見桌椅。
3、獨影境:此境之體,但隨心生,是識的相分,不仗本質,以獨影爲境。例如心緣過去及未來境,不緣現前境,出于此心的記憶、設想、推比,而思想種種事理。此境或誤或正,是非不定。記憶不謬,思惟不差則爲正;記憶錯亂,推比不理。此境或誤或正,是非不定。記憶不謬,思惟不差則爲正;記憶錯亂,推此不實則爲邪。不過無論邪正,由此境無本質故,但由心起。因而凡是夢、幻,也屬獨影境。此亦有二,一者有質獨影,二者無質獨影。
叁量:亦名識量,共有叁種量,即是現量、比量、非量。此與叁境相關,了境的智識名爲量,在此叁種智識中,前二種是正確或近乎正確的,第叁種是不正確的。
1、現量:緣性境,能量與所量,皆現在前,識于境界,親證無謬,得其真相,無有虛假,只有事實,不帶名類分別故。
2、比量:緣正確的獨影境,所量之法,不在現前,藉余諸相,而觀彼義。系由推度而知,解義無謬。如遠見煙,知彼有火;由諸習氣相續現行。所觀事理雖不現前,推比得知,方便無差,契合事理,故名比量。
3、非量:緣不正確的帶質境及獨影境,與事實全不相符,僅是意識,是無始以來的分別,名言習氣,顛倒分別性相,如眼有病,見到空中有花。又有暗夜見麻繩執以爲蛇;見樹椿執以爲妖怪;由五蘊聚合,執以爲真我,境雖現前,量則全非,故亦名爲似現量。
叁性:即是識性,共有兩類叁性,一類是從道德標准而言,即是善性、不善性、無記性;另一類是從識所領境的真妄差別而言,即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此處所言叁性,是就第一類而言。
1、善性:境與信等相應,即爲善性。
2、不善:境與貪著等相應,即爲不善性。
3、無記:境不與善法相應,亦不與煩惱等不善法相應,便是無記性。
到于第二類的叁性,雖非此處所言,亦宜知之:
1、遍計所執性:是非量,是無質獨影境,如以繩爲蛇,並無蛇。
2、依他起性:是比量,如依麻成繩,的確是繩,繩依麻成,名依他起。
3、圓成實性:是現量,是聖者的智慧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是圓滿成就了的果位境界,如麻亦無自性。
眼耳身叁二地居
這是指前五識在叁界九地中所擔任的功能,是那些範圍。這句頌文是說,前五識中的眼耳身叁個識,在叁界九地中,到了第二地尚有用,叁地開始以上,就用不到了。至于另外的鼻舌兩個識,僅在第一地的欲…
《探索識界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