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他们都已是二千多年前的古人了,可是他们的形象,他们的影响力,他们的生命所散发出来的光芒,至今仍鲜明地在我们心里活跃着。他们的精神生命必将长存而不朽。由此可知精神生命是否长寿,跟肉体生命的长短,并无一定的关系。我们若能好好的利用一天而且对人有影响,这一天即是永恒,这一天即蕴涵着千百年的价值。相反地,若是醉生梦死,就是活得再久,也毫无价值。
(四)圆满生命的长寿
然而若只求得历史生命的长寿,这还是有缺陷的,因为能否在历史的推移中而长留不朽,这就要看我们是否成名。所谓「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好名不一定是坏事,但也可能是坏事。有所谓「不能留芳百世,也得遗臭万年」。自古有很多野心家、政客,为了成就个人一身一世的声名,千方百计的巧取、豪夺,不惜牺牲亿万人的利益,破坏千百代的幸福。所以仅仅追求历史生命的长寿,还是有缺点的。
如何才能完成全体生命的永恒不朽?这必得靠着佛法的智慧,三世因果的理论才行。我们的生命,在此生之前,更有无数的前生。此生命终之后,更有无限的来生。
生命的长流,像永不枯竭的江河,流注而从不休止,所谓:「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来者亦如斯,不舍昼夜。」生命之流中有无尽数的波澜,一次的生死现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波浪的起灭而已。人死之后,又是另外一个波澜的开始,我们若能如此超越生死的界限来看我们的生命,即能当下肯定每个人的生命,不论上升或下堕,都是永远不朽的。
可见哲学家、社会学家们仅从一世的生命或历史的生命去追求论定人类的价值,那是不够的,只有在佛法所说,通过三世的时间,因缘果报的信念下,才能肯定我们生命不朽的价值。
然而「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凡夫的生命,都是由于自私自利而自觉其存在,世间圣贤则由于执着不朽的事功而自觉其存在,其实那些都是贪染的根本,纵然得到幻觉的不朽,那是生死痛苦的原因,所以还是不究竟不圆满的。
我们想要成就圆满不朽永恒而无缺陷的生命,唯有放下个人的自我中心,不但要放下肉体生命,也要放下精神生命的追求,相反地要虔诚的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为求佛道,为化众生。
当我们能放下一分对自己的执着,即得一分的圆满,能放下十分的执着,即得十分的圆满。在我们这个地球世界的人类历史上,只有一个人是已经真正达到了究竟长寿之目的的人,那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唯有成佛,才是永恒圆满的寿翁。
总之,佛教对寿命的看法是︰我们一期肉体的身命,必将衰老和死亡,但是我们所造的业,必将通过三世间的因果法则而相续不断。至于永恒圆满的生命,则必须经无我的实践才能逐步完成。
四、对健康的看法
(一)健康的重要
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健康即是财富。」又有句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话,大致都强调着健康的重要性。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便可去从事很多的工作,完成很多的事业。故即使家里一无积蓄,只要他有着健康的身体,他便可处处去工作,处处都能维持生活。我们必须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活得更长久,并有余力去创办许多的事业。
(二)身体的健康
健康可分为︰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先说身体的健康,例如到了该睡觉的时候,跑去打牌;该休息的时候,跑去跳舞或酗酒;身体便不能保持正常的健康了。因为人身体的负担,有其一定的限度,到了该休息的时候,便得休息,该运动的时候,就得运动。说到运动,在中国有太极拳和少林拳,这是中国佛教和道教所发明出来的运动,在印度亦有所谓瑜伽运动,可见这些也是修行的方便。
人,应先将身体调理得当,才能进一步说到调心的方法。若仅靠运动,而没有心理的调养,还是不能保证一定长寿的,现代人大都已注意运动,但在修心调心方面尚未形成风气。
(三)心理的健康
身体的健康很重要,心理的健康更为重要。以我本身为例,我自幼体弱多病,可是却很少害病,既说体弱多病,又说很少害病,这不是矛盾的吗?不!我说多病是身体经常有些不调和,可是我的心理却负担得了,而不以为它有多大的痛苦,故说多病而又少病。任何心理有修养的人,即使身体有些不调和,也不致于演变成严重的病害。自古禅师们的身体健康,是由于首先注意了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即是心理没有烦恼或观念中无有偏差。说到没有烦恼,此并不意味着,有人能事事顺遂,而毫无困难阻碍。俗谓︰「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怎能要求事事顺遂呢?事不顺遂而不生烦恼即算心理健康。那便是要有心理的准备︰要以为碰到不如意是自然和平常的现象,既是自然寻常事,也就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了。所以对一切不如意,能不怨天尤人,便称得上是心理健康的人了。
我曾碰到一位太太,她不断地跟我抱怨道,她的儿子因受人陷害而一生残废。也许她以为这样跟我抱怨过后,会得到什么补偿吧?可是我告诉她︰过去的事,已过去了,再抱怨也是于事无补,现在唯一可做的便是想办法去补救它。
其实,一切不如意事,都是循着因果律而发生。也许你此生未必做过什么恶事,可是谁敢担保说你的前生、再前生,就没干过什么坏事吗?如果我们能肯定因果的法则,则对于一切所遭受的不如意事,非但没有怨尤,反而会更积极努力地去改善未来的命运。
(四)社会的健康
个人的身心健康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从个人的生命发展到社会人类的生命,这也就是说,我们应将健康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健康,人类的健康。
佛法常说广度众生,这是绝对正确的,不过有些佛教徒,忘却了人的立场,而仅努力地去为鬼道及傍生做佛事,这就不正确了。释迦牟尼佛以人的身相,在人间成佛,又在人间教化人类,此皆一再表明佛法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类为其主要对象。由此可知我们若要宣扬佛法,首先要肯定佛法的推行,对人间社会有那些效益。以佛法推行发展社会教育,来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便是这次幸福人生讲座的深切愿望。具体的说,可分两点︰
不制造社会问题︰希望社会健康,首要不制造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自有人类以来,即是不完美的、不健全的。因为人的本身即是为了受苦执而生,即是带了问题来人间的。例如人类经常自私自利,为着利害得失而计较冲突。在人类的历史上,为着个人的名闻、利益,而不惜牺牲多数人的利益者,比比皆是。这些人便为满足私欲努力地制造社会问题。
解决社会问题︰要寻求社会健康,除了消极地不制造社会问题外,进一步,更要积极地解决社会问题。一切宗教家及社会工作人员,都是应运解决社会问题而存在的。
鸟必有窝,才有栖息之处,窝若有缺漏,应该设法修理,切不可因为窝不理想,便一举将之拆除。这无疑是太愚痴了。同样地,人要依附社会的结构才能生存。然而社会是不可能没有问题的。鸟窝坏了,便要努力将它修好;社会有了问题,更要想办法将它解决才是。
(五)国家的健康
同样地,政府国家也是人民组织成的,故亦不可能没有缺点。有了缺点,我们仍要赤诚地拥护它,努力地改善它才是。有人会怀疑,学佛既是以出世解脱为根本目的,那么佛教徒会爱国吗?我说佛教徒非但是爱国的,而且比任何人更爱国,以佛陀为例,释迦牟尼的出生地为「迦毗罗卫」,当佛将涅槃时,他的祖国遭到了灭亡的厄运,他仍努力地想办法去解救它。
有人问︰「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那里是佛教徒的祖国?」又如我有时在国内,有时在国外。我爱的是那一个国家呢?我说︰「我爱我出生的祖国,同时也爱我所居留的国家。」若两者合一,那当然没有问题。若两者不同,则我更爱我出生地祖国。
五、对安宁的看法
(一)生活的安宁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很多的干扰,而我们须仰赖着法律和政府,以保障我们的自由与安宁。但是光靠法律来保障我们生活的宁静,还是不够积极的。所谓生活的宁静即是不慌不乱,不吵不闹。可是住在都巿中的人,却无时不受到干扰,而一般刚刚开始修行的人,尤其怕在人间过活,这些怕受到干扰的人,最好是到山里去单独生活。可是大多数的每一个人都有家庭的负担,及事业的责任,是无法到山里去的,那只有靠自己将生活安排得更有秩序更有规律而得到生活的安宁。事事有规律,时时作安排,生活便不会混乱、不会紧张、不会浮躁了。
(二)自心的安宁
有的人前一小时计画着去看电影,后一钟点却又决定跑来听我演讲了,来了不久,心不能安定,又后悔没去看电影,于是听也听得乏味,坐也坐得疼痛。这种矛盾,便是思想不安宁。如果我们的思想能够非常稳定,自己不受外境扰乱,便能得到思想的安宁。
一般人的内心受干扰,多半是因身外的事物而引起的。好吃的、好看的、好闻的、好穿的、好玩的,会干扰我们。不好吃的、不好看的、不好听的、不好闻的、不好穿的,也会干扰我们。然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一切物尘所在,只要我们按心不动,不去睬它。它便无法干扰我们了。
(三)家庭、社会、国家的安宁
我在美国打禅七时,有位学员于禅七圆满后,回家向他的太太说︰「经过禅七的训练,从现在起,我才想到,我是你真正的丈夫了。」他的太太很讶异︰「结婚都已二十多年了,你不是我的丈夫,那又将是谁的丈夫呢?」先生再说︰「你该听说过,同床异梦的话吧!过去,我糊里糊涂,整天受着外面声色的干扰,而迷失了我自己,经过七天的修行后,我才反省、检点自己以前所做种种不对,不曾尽力做好做丈夫的责任。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向善,故是你真正的丈夫了。」一般人在家中如此,在社会国家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是逸于声色,就是盲于名利,谁又曾真正为社会为国家尽到了什么责任呢?谁又曾尽心尽力的去维护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安宁呢?
(四)人心需要安宁
只有受过佛法熏习和经过严谨修行训练之后,我们才能反省发现自己一身都是缺点,我们是对不起家庭也对不起社会和国家的,能如此反省而诚心忏悔。但是若光只反省和忏悔而没有加上用修行的方法来锻炼我们的心,那反省忏悔的力量还是很有限的。只有反省忏悔和修行炼心双管齐下,才能使我们业障消除而能得到心地里真正的安宁。故修行炼心为一切安宁的基础。
这次我的演讲到此为止。最后我再次感谢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和与会的各界人士。愿将此讲法的功德,回向国家元首圣躬康泰,回向高雄一百三十万巿民并祝福诸众生皆能福寿康宁。谢谢各位!但愿来日仍有机会和各位再次相聚。(一九八三年三月三日及四日下午七点半至九点半讲于高雄巿立图书馆中兴堂)
《神通与人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