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宁,也从未曾享受过自己的幸福。
同时,一般人往往正在福中而不知享福,也是常见之事,正像愚蠢的老鼠掉进了米缸,还要被饿死一般。老鼠在平常是不容易吃到白米的,所以对着白米它们一向很珍惜和眷恋。可是有朝它们不小心掉入了米缸,见到的全是白米,这时,它倒疑惑起来,不敢再吃了,而终于饿死在米缸之中。
老鼠的例子是很可笑的,可是人类的行为,却也好不了多少。有太多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假使我们能体会到多吃一餐饭,多受一点阳光,乃至多呼吸一口空气,多活一秒钟都是幸福的话,则现在的人类又有那一个不是幸福的呢?更何况我们一旦活着,眼可观五色,上有日月星辰的运转,下有春夏秋冬之更替;耳可听五音,或是抑扬顿挫的旋律,或是动静舒缓的交流。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缘,三千大千世界的缤纷变化,还待我们慢慢去欣赏玩味着呢?「知足常乐」,人能知道是福,能安于此福境,才能够真正的受用其福,所以我要说︰「人生到处有幸福,就看你能不能去享受它。」
(二)人人应当惜福
其次,人除了安于福、享于福之外,更应该惜福,以佛法对因果的深刻观察,任何事的发生,必有其前因,任何事的存在,必有它的后果,一个人能有福可不是凭空而有的,是他前世修来的,也因为是前世修来的,所以它是有限的。这就比如我们送入银行的存款,是有一定的数量,若是我们挥霍使用的话,它便会很快地被耗尽,我们的余生便要衣食难继了,若是我们节省的支出,便如细水长流,余用不尽。
(三)知福更当培福
再者,除了消极地惜福之外,我们更应该积极地去培福才是。惜福好比节流,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培福则似开源,是不断地增加收入,只有节流配合着开源,也就是惜福与培福双管齐下,才能确保我们的福报,绵延增长,享用不尽。
说到培福,首先便得分辨培福的对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虽是一般通称的因果法则,但如果愚痴地将瓜种在石缝里,将豆撒进火盆中,那是不会有结果的。
泛泛地说,每一个人、每一位众生,都可以作为我们培福的对象,可是若要详究是怎样的众生,要布施给何种的物品,还是得用智慧才行。
我初到美国,常见到一些衣衫褴褛的青年,拦路乞钱,当时我想出家人应以慈悲为怀才是,更何况他们又是如此可怜。于是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掏腰包,拿钱去救济他们,可是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拿了钱,便跑去赌博、喝酒、吸大麻、注吗啡,给他们钱,反而使他们更加堕落。
去(一九八二)年农历年底,我见到《中央日报》上有一篇报导︰有位公务员,见到一对男女,开着旅行车挨家访问,委称是某慈善机关,派至各处收集救济衣物的,便热心地把自家好多衣物,包括一条刚从公司抽奖得到的毯子都送了出去。二天之后,却在板桥的地摊见到它们,那对男女正在那里廉价拍卖那批衣物!
(四)时时广播福田
培福要栽对福田才是,以佛法的智慧所见,福田大致可分为三类︰
1恩德恭敬福田
此中又可分为三种主要的对象︰
父母︰父母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物,佛经上曾说到,父母即是家中的两尊佛,我们自出生起,即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生我、育我、养我、教我,故只要我们身体仍存在的一天,则我们不得不感叹父母的恩如天般地高、如海样地深,是我们尽其一生所无法报答得了的。人间虽然也有不尽责任的父母,但是仍因父母所遗的身体而继续活着,便是最大的恩德了。所以,中国自古以孝治天下,认定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因为若是连至恩至报的父母,都不能孝敬,则还能期望他会尽忠于国家、信义于朋友,和操守着其他道德规范吗?如今受到欧美风气影响所致,人们对孝敬父母的观念逐渐淡泊了,尤其在小家庭的制度下,人们更无法作进一步的孝敬父母。孝的道德基础一旦瓦解了,连跟着其他的道德体系也动摇了,今天世风日下,社会不宁,因素虽多,而不知孝敬父母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宝︰佛、法、僧称为三宝。佛是觉悟真理的智者,法是佛所觉悟到的真理,僧是对上继承佛志、对下传播真理的圣贤及出家修行的人。芸芸众生,在六道间轮回不已,如一个盲人走着黑路,前也茫茫,后也茫茫,不知从何前来,不知将往何去,走一步,算一步,摔下去,又爬起来,可是永远笼罩在无明的黑幕中,世世生生,生生世世。只有佛法的智慧,只有佛法的光明,才得照破众生的无始无明,不但彻悟自己身心之所在,而且开示出一条坦荡的大道;众生在烦恼周转不已,如一个掉入泥沼中,左是泥沼、右也是泥沼,越是挣扎,越是陷得深,生生世世,永远不得解脱自在的彼岸,只有佛法的舟航,只有佛法的方便,才能将众生度到解脱自在的境界。父母恩深,三宝恩更深,父母所造就我们的是一生一世的肉体生命,而三宝所成就我们的是永生永世的法身慧命,所以我们饮水思源,要尽其一生,以体力、以财力、以智力、以身命,去供养于三宝,去护持于三宝。
师长︰广义的话,从我们生下后,在家庭中、在学校中、在社会中,一切曾教导过我们的,皆是我们的师长。我们初生之时,脑袋空空如也,是一切师长教给我们知识、授给我们技能,我们才能在此物竞天择的环境中继续生存下来,且建立此辉煌缤纷的文明世界。中国自古将「天、地、君、亲、师」并称为纲常,师长的恩,并不少于天地恩、父母恩,今天「尊师重道」的习尚,也渐渐稀薄了,可是这对受教者本身以及整个社会实在是弊多于利的,我们应反省警惕才是。
2贫苦慈悲福田
贫苦可概分为物质的贫苦与精神的贫苦。物质的贫苦是缺衣断粮,无处安身,或遭疾病而乏医药。精神的贫苦如孤单、寂寞、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仰、缺乏成就感等等。对这些贫苦的众生,我们要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尽可能地给予救济和周全,尤其是我佛教徒,更应秉持大乘佛法慈悲济世的风怀,以财布施、以无畏布施、以法布施,而让佛法的慈悲清凉,永远润泽着每位众生的心灵。
当今台湾山地同胞大都信仰天主教及基督教,究其原因,不外乎在台湾光复之初,有些神父、修女、牧师,都能舍弃自身的安乐而入山地以衣物及精神救济贫困,教化童蒙,于是许多山胞,在感激赞叹之余,便纷纷受洗入教了。
中国佛教一向以大乘佛法自许──玄妙高深,圆融无碍,可是,近数十年中为何对慈悲济苦的社会公益事业,却又做得不多?究其原因︰虽说数十年来我国佛教徒也是贫困的,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正面教育,误解了修行的意义,以为要在自己修成之后才能救助众生,不免落于消极的自利心重,对一切众生的事,便觉得无力过问,所以我要强调︰所谓修行的要途,不外乎放下我们对自己身心的执着,将小我融入圆满清净的法界中。修行道中,随时随处,均宜广结善缘,救济众生。
3社会公益福田
如筑路、架桥、创办学校、医院、图书馆,一方面减少自己贪悭的恶习,一方面造就人群的幸福,自他两利,何乐而不为。
有些人以为不事耕耘,而有收获是最幸福的,但如果只是享福而不培福,这福报终究有用完的一天,有些人以为福只是单方面的接受,其实,不断地付出与储存才是最可靠的。
但是有福而不用它来培植更多的福便是等于守财奴,而非有福之人。总之,对于福,首先我们要知福,人间处处有幸福,其次要安于福,知足常乐,然后更要惜福和培福,开源节流,双管齐下,如能如此则必是有大福德的人。
三、对寿命的看法
(一)长寿是可能的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是希望自己活得越久越好,古代中国的秦始皇、汉武帝等,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炼丹采药,可是谁又见过不死的人呢?过去,「人生七十古来稀」,现代人之中能够活过一百年的,仍是极其稀少。
佛说有生必有灭,一切众生,本是因缘所生法,既是因缘生法,即脱不了有生有灭的铁则,故就佛法而言,希求肉体的长生不老,在理论上已是不可能了,更遑论事实。但佛法也不否认我们可用各类养生之道,来延年益寿。
(二)肉体生命的长寿
希望肉体的延年益寿,首先就是生活要有规律,不可造作危害身体健康的活动,如暴饮暴食、酗酒、赌博,以及邪淫纵欲、逞强斗狠,要注重饮食的营养和卫生,防止病毒的侵犯。其次要守戒律,不该做的恶事如杀、盗、邪淫,绝对不做。不该说的坏话如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保证不说,多吸收有益身心的思想,多做有益身心的活动。再其次,精神要有寄托,要有信仰的寄托,消极的是一切生活上的不愉快、不如意事,皆可用此来化解排除;积极的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活力,皆可因此而受到鼓舞振奋。最后我们的内心中要有安定的力量,此即如儒家所说修身和养气的工夫,将心守于一处,不妄想、不攀缘、不为喜怒哀乐所动摇。
心地恒常保持在安定、明朗、愉快的状态下而毫无一点负担。自古有大修行的人,虽不刻意于身体的调养,而大都是健康长寿,此即是因他们精神上有所寄托和内心里有那安定的力量。
(三)历史生命的长寿
然而,仅仅希求肉体生命的长寿,那是不可能圆满的,因为人终究免不了会死,所以进一步我们要追求精神生命的长寿。所谓精神生命的长寿即是他所表现出的生命意义及其所推动的事业,能源远流长,传世而不朽。古代有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如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如印度的释迦牟尼,如希腊的苏格拉底,如犹太的耶稣。虽…
《神通与人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