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开去。(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四日讲于台中逢甲学院,刊于一九七八年六月八日《菩提树》杂志三○七期)
佛教的孝道精神
校长以及各位贵宾,我感到很荣幸,今天由于孝道教团统理及副统理冈野正贯夫妇,驾临华冈接受本校名誉哲学博士的学位,而参加此次盛会。首先为他们贵夫妇两位祝福、道贺。
记得我在十四年以前(一九六九年三月),刚刚到达日本,进入东京立正大学大学院读书的时候,我去拜访他们的首任统理──冈野正道先生夫妇,那个时候我就见到了今天的统理夫妇两位。当时,从副统理冈野贵美子夫人的介绍中,知道了今日的冈野正贯先生及他的夫人冈野邻子女士,方从美国留学回来。所以从那次以后,我跟他们两位至少一年会见到一次面;可是八年前,我离开了日本以后,一直都没有再回过日本。今天能在华冈和他们再见面,我感到非常的高兴。
因为离开日本那么久,我的日语本来就没有学好,又去了美国好多年,一直没有机会再说日语,所以今天只好麻烦黄教授国彦先生替我翻译,非常谢谢他。
据我所知,冈野正贯先生,不但对天台宗有很深刻的研究,尤其对天台三大部中的《摩诃止观》,有很深的研究;而且在留美期间,对比较宗教学也有很深的造诣,邻子夫人的专长是社会学,所以他们两位不但是宗教家,同时也是学者。而孝道教团的两代统理、副统理,与我们台湾有非常深厚的友谊,对我们中国文化大学留学日本的同学,经常给予很多的照顾。今天我奉校长潘维和博士之命,来谈谈佛教与孝道的关系,也就是佛教的孝道精神,因为他们两位的教团是以孝道为名,所以现在我们就「佛教的孝道精神」这个题目的探讨,来表示欢迎。
我刚才正在为佛学研究所学生上「比较宗教学」的课,里面谈到关于「摩西十诫」的第五条︰「当孝敬父母」;而在我们佛教所说的五戒中,却没有讲到要孝敬父母的话。可是佛教的经典里,就有好多部经典,专门在谈孝的精神和孝的道理。它可分作两类︰一类是重视在父母生前需要尽养、尽敬;另一类是对死了以后的父母等亲友,以佛法的佛事做追荐、超度的工作。在我们中国的社会里,非常重视孝道中的「慎终追远」四个字的精神,所以在中国的佛教也特别重视「超度」的佛事。比如说《盂兰盆经》及《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提倡在父母去世以后,以我们儿女自己的修行,使已过世的父母,得以超生离苦。这种风俗习惯也影响到日本,因此日本的佛教到现在来看,多半的也是重视人死以后去寺院做佛事。但是这种风气和趋向太偏重以后,就形成了一种死了以后的孝顺,而生前的问题反而较淡了;因此在我们中国就形成了所谓「死人的佛教」,在日本他们称之为「葬式佛教」。这当然不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但是这跟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有相当的关系;而中国的孝道也不是仅仅在慎终追远,更应该在父母生前,尽到做儿女的孝心。所以自从我们中国汉朝的时候开始,就盛行「拔忠臣义士于孝子之门」的思想,也就是从孝子里面,才能选出忠臣和义士来,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精神所致。
我刚才讲佛教因受了慎终追远思想的影响,而成了死人的佛教,这不是说中国的孝道思想有问题,而是佛教本身慢慢地随着习俗的趋势,逐渐演变成偏重于丧葬仪式的一种流弊。其实在佛教的经典里,另外还有好几部经典都是重视和强调在父母生前,要尽奉事供养恭敬之责;如《善生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睒子经》,都是讲的孝道。在我们中国最流行的,也是最受重视的一部叫《梵网经》,在这一部经典里,有十几个地方谈到孝顺二字,以孝顺父母而至于师、僧三宝,并以孝顺为戒与定的原则,作为菩萨道的初基。唯有孝顺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标准的佛教徒;也就是说︰不孝顺的人,虽信佛、学佛,也是不能成佛的。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那是不够资格成为佛教徒的。一个佛教徒的目标是成佛,成佛以前,所走的路称为「菩萨道」;如果一个行菩萨道的菩萨而不能孝顺父母,那便是笑话了。所以佛教徒的根本目标是要成佛,但其开始,是从一个普通正常人开始;要做一个正常、普通、标准的人,首先便要从孝顺父母开始。
因此我们必须跟诸位贵宾提起一个问题,佛教不管是在中国也好,在日本也好,最高的目标是成佛,大家都不会否认。可是,成佛以前,要「从一个标准的人开始」这个问题,很多人却都忽略了。所以近代中国的佛教界,有一位高僧──太虚大师,他发现了晚近中国佛教的偏失,故强调并主张「人间的佛教」,也就是佛教应该是从人开始的;人完成了以后,才能够成佛。太虚大师的主张,为我们中国的佛教带来新的希望和新的气象。我的先师东初老人也是一样,他是太虚大师的学生;在他来台以后,从民国三十七年起(西元一九四八年),即创办《人生》杂志,鼓吹人生佛教。一直到现在,我还继续在出版。那就是以推展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目标与宗旨,作为我们努力的方针。
就日本来讲,死人的葬式佛教也是非常的普遍。可是在孝道教团的冈野正道夫妇,也就是在现在两位统理之前的老统理夫妇,他们弘扬天台宗的佛法,而以「孝道」作为其教团的命名,乃是着重于人间佛教的开展者。因此也可以说,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都有了很大的反省,而重新回到释迦牟尼佛创教时代的情况,继续走上中兴的路线。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点浅见,在此向冈野统理夫妇请教,同时也请诸位贵宾,给我指正。谢谢各位!(一九八三年三月一日讲于华冈第六十六次宗教道德讲论会)
佛教对福寿康宁的看法
一、前言
主席徐会长金珠小姐、巿党部副主任委员陈清玉先生、副议长朱有福先生、高雄女青年商会首任会长现任监察院委员林孟贵小姐、佛光山宗长星云大师、诸山长老法师居士以及先生女士们,大家好!
我有多年未曾游历高雄巿,高雄巿的各项建设,都充满着青年都巿的朝气与活力,这次来贵巿演讲,而以「福寿康宁」四字为题,主要是藉此机会为我们国家的元首祝福,也向高雄巿的党政议会首长致敬,并为一百三十万巿民的幸福祈祷。
人的一生,辛勤劳碌,刻苦奋斗,追求的目标虽多,但总不外乎「福寿康宁」四个字,比如当在贫困之际,希求的是名位福利,名利全归之后,不再为物质的生活烦恼,却又期望能够活得健康无病,进而活得更久、活得更安宁,这种理想的愿望,正是支持着人们继续活下去的力量,也是促使人类努力改善我们这个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不过,对这四个愿望的追求,不一定有先后次序,有的人仅追求其中的一、二项,有的人则全部都要。
「福寿康宁」四个字,代表着幸福人生的全体,天下有心追求幸福的人,比比皆是,认为真正得到幸福而又经常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实在不多,所以常常听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又听说︰「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谓幸福,往往只似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影像,是一种幻觉,正在以为得到幸福时,幸福已经悄悄地溜走了。以致越追求幸福,幸福离得越远,因为物质的条件,人生的现象,有圆必有缺、有离必有合。所以释迦牟尼佛在经过六年的苦修,当他完成了佛道之时,宣说了四项有关真理的轨则的第一条,便是「苦」字,称为「苦谛」。苦的真理是由于世事无常,所以好景不常,未得幸福时,苦苦地追求幸福,以为得到了幸福时,幸福已经消失,人只有把幸福的目标,摆在永恒的未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永无止境的渴望与追求,是可敬的,也是痛苦的。
像这样的看法与说法,似乎是悲观和消极的,其实不然,既是积极的,也是肯定的。因为,唯有认清了人生宇宙的规律后,才能改善现实的生活,才能真的获得幸福,并且保持幸福于永恒。掩耳盗铃式的乐天主义者,仅能使人暂时受麻醉,事实上将使人类陷于更深的苦海之中。以下,让我们来探讨佛教对「福寿康宁」四字的看法。
二、对福报的看法
(一)人人喜欢享福
为了享福,所以人人追求幸福,可是,一般人以为有了财富和地位、名望的人,就代表着幸福,这是不正确的;一个人的生活,是否感到幸福,决定不在于财势名望的多少和高下。我曾读过一则西洋故事︰有一位百万富翁,与一个邮差为邻居,富翁每天工作繁忙,满面怨苦,邮差则悠闲自在,笑口常开。富翁看那邮差,似乎每天都过得很快乐,好生奇怪,于是便问道︰「你为什么每天这样快乐呢?」邮差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啊!难道你过得不快乐吗?」这时富翁便不断诉苦说︰「我有这么大栋房子,每年要缴好多税金,房子还得请人保养,草地也得请人修理,现在呀!工资又贵,工人更难伺候,且油费上涨,我的汽车、飞机、游艇,每个月又得多花好多开销,加上所得税、营业税,以及交际费等各项开支,一个月二十万美元都不够使用,每朝每夕,我都要给那些人呀!事呀!钱呀!搞得团团转,烦恼得不得了。」当下邮差笑道︰「我只有一栋小房子,平常骑脚踏车,也没什么贵重的家具,也不必担心那天小偷光顾,我每天按时上班,作息规律,下班时、休假日,带着孩子和太太到郊外踏青,虽是月入只六百美元,日子倒还过得快活自在。」
从以上的对照,我们不难得知幸福与否并不在于物质的多寡,而在于我们能否安心尽命的去享用它,一般人在当物质充裕时,欲望也跟着提高,甚至物质的条件并不怎么优厚,可是却一心盼望着有更好的物质享受,于是像小狗绕着树,拼命地追!追!追!想逮住牠自己的尾巴一般,一生一世忙碌!忙碌!从无一刻地安…
《神通与人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