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開去。(一九七八年叁月十四日講于臺中逢甲學院,刊于一九七八年六月八日《菩提樹》雜志叁○七期)
佛教的孝道精神
校長以及各位貴賓,我感到很榮幸,今天由于孝道教團統理及副統理岡野正貫夫婦,駕臨華岡接受本校名譽哲學博士的學位,而參加此次盛會。首先爲他們貴夫婦兩位祝福、道賀。
記得我在十四年以前(一九六九年叁月),剛剛到達日本,進入東京立正大學大學院讀書的時候,我去拜訪他們的首任統理──岡野正道先生夫婦,那個時候我就見到了今天的統理夫婦兩位。當時,從副統理岡野貴美子夫人的介紹中,知道了今日的岡野正貫先生及他的夫人岡野鄰子女士,方從美國留學回來。所以從那次以後,我跟他們兩位至少一年會見到一次面;可是八年前,我離開了日本以後,一直都沒有再回過日本。今天能在華岡和他們再見面,我感到非常的高興。
因爲離開日本那麼久,我的日語本來就沒有學好,又去了美國好多年,一直沒有機會再說日語,所以今天只好麻煩黃教授國彥先生替我翻譯,非常謝謝他。
據我所知,岡野正貫先生,不但對天臺宗有很深刻的研究,尤其對天臺叁大部中的《摩诃止觀》,有很深的研究;而且在留美期間,對比較宗教學也有很深的造詣,鄰子夫人的專長是社會學,所以他們兩位不但是宗教家,同時也是學者。而孝道教團的兩代統理、副統理,與我們臺灣有非常深厚的友誼,對我們中國文化大學留學日本的同學,經常給予很多的照顧。今天我奉校長潘維和博士之命,來談談佛教與孝道的關系,也就是佛教的孝道精神,因爲他們兩位的教團是以孝道爲名,所以現在我們就「佛教的孝道精神」這個題目的探討,來表示歡迎。
我剛才正在爲佛學研究所學生上「比較宗教學」的課,裏面談到關于「摩西十誡」的第五條︰「當孝敬父母」;而在我們佛教所說的五戒中,卻沒有講到要孝敬父母的話。可是佛教的經典裏,就有好多部經典,專門在談孝的精神和孝的道理。它可分作兩類︰一類是重視在父母生前需要盡養、盡敬;另一類是對死了以後的父母等親友,以佛法的佛事做追薦、超度的工作。在我們中國的社會裏,非常重視孝道中的「慎終追遠」四個字的精神,所以在中國的佛教也特別重視「超度」的佛事。比如說《盂蘭盆經》及《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提倡在父母去世以後,以我們兒女自己的修行,使已過世的父母,得以超生離苦。這種風俗習慣也影響到日本,因此日本的佛教到現在來看,多半的也是重視人死以後去寺院做佛事。但是這種風氣和趨向太偏重以後,就形成了一種死了以後的孝順,而生前的問題反而較淡了;因此在我們中國就形成了所謂「死人的佛教」,在日本他們稱之爲「葬式佛教」。這當然不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但是這跟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有相當的關系;而中國的孝道也不是僅僅在慎終追遠,更應該在父母生前,盡到做兒女的孝心。所以自從我們中國漢朝的時候開始,就盛行「拔忠臣義士于孝子之門」的思想,也就是從孝子裏面,才能選出忠臣和義士來,這是我們中國文化中百善孝爲先的精神所致。
我剛才講佛教因受了慎終追遠思想的影響,而成了死人的佛教,這不是說中國的孝道思想有問題,而是佛教本身慢慢地隨著習俗的趨勢,逐漸演變成偏重于喪葬儀式的一種流弊。其實在佛教的經典裏,另外還有好幾部經典都是重視和強調在父母生前,要盡奉事供養恭敬之責;如《善生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睒子經》,都是講的孝道。在我們中國最流行的,也是最受重視的一部叫《梵網經》,在這一部經典裏,有十幾個地方談到孝順二字,以孝順父母而至于師、僧叁寶,並以孝順爲戒與定的原則,作爲菩薩道的初基。唯有孝順的人,可以成爲一個標准的佛教徒;也就是說︰不孝順的人,雖信佛、學佛,也是不能成佛的。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的人,那是不夠資格成爲佛教徒的。一個佛教徒的目標是成佛,成佛以前,所走的路稱爲「菩薩道」;如果一個行菩薩道的菩薩而不能孝順父母,那便是笑話了。所以佛教徒的根本目標是要成佛,但其開始,是從一個普通正常人開始;要做一個正常、普通、標准的人,首先便要從孝順父母開始。
因此我們必須跟諸位貴賓提起一個問題,佛教不管是在中國也好,在日本也好,最高的目標是成佛,大家都不會否認。可是,成佛以前,要「從一個標准的人開始」這個問題,很多人卻都忽略了。所以近代中國的佛教界,有一位高僧──太虛大師,他發現了晚近中國佛教的偏失,故強調並主張「人間的佛教」,也就是佛教應該是從人開始的;人完成了以後,才能夠成佛。太虛大師的主張,爲我們中國的佛教帶來新的希望和新的氣象。我的先師東初老人也是一樣,他是太虛大師的學生;在他來臺以後,從民國叁十七年起(西元一九四八年),即創辦《人生》雜志,鼓吹人生佛教。一直到現在,我還繼續在出版。那就是以推展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的目標與宗旨,作爲我們努力的方針。
就日本來講,死人的葬式佛教也是非常的普遍。可是在孝道教團的岡野正道夫婦,也就是在現在兩位統理之前的老統理夫婦,他們弘揚天臺宗的佛法,而以「孝道」作爲其教團的命名,乃是著重于人間佛教的開展者。因此也可以說,在這個時代的中國佛教和日本佛教,都有了很大的反省,而重新回到釋迦牟尼佛創教時代的情況,繼續走上中興的路線。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點淺見,在此向岡野統理夫婦請教,同時也請諸位貴賓,給我指正。謝謝各位!(一九八叁年叁月一日講于華岡第六十六次宗教道德講論會)
佛教對福壽康甯的看法
一、前言
主席徐會長金珠小姐、巿黨部副主任委員陳清玉先生、副議長朱有福先生、高雄女青年商會首任會長現任監察院委員林孟貴小姐、佛光山宗長星雲大師、諸山長老法師居士以及先生女士們,大家好!
我有多年未曾遊曆高雄巿,高雄巿的各項建設,都充滿著青年都巿的朝氣與活力,這次來貴巿演講,而以「福壽康甯」四字爲題,主要是藉此機會爲我們國家的元首祝福,也向高雄巿的黨政議會首長致敬,並爲一百叁十萬巿民的幸福祈禱。
人的一生,辛勤勞碌,刻苦奮鬥,追求的目標雖多,但總不外乎「福壽康甯」四個字,比如當在貧困之際,希求的是名位福利,名利全歸之後,不再爲物質的生活煩惱,卻又期望能夠活得健康無病,進而活得更久、活得更安甯,這種理想的願望,正是支持著人們繼續活下去的力量,也是促使人類努力改善我們這個社會環境的主要因素。不過,對這四個願望的追求,不一定有先後次序,有的人僅追求其中的一、二項,有的人則全部都要。
「福壽康甯」四個字,代表著幸福人生的全體,天下有心追求幸福的人,比比皆是,認爲真正得到幸福而又經常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實在不多,所以常常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又聽說︰「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謂幸福,往往只似水中的月亮,鏡中的影像,是一種幻覺,正在以爲得到幸福時,幸福已經悄悄地溜走了。以致越追求幸福,幸福離得越遠,因爲物質的條件,人生的現象,有圓必有缺、有離必有合。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過六年的苦修,當他完成了佛道之時,宣說了四項有關真理的軌則的第一條,便是「苦」字,稱爲「苦谛」。苦的真理是由于世事無常,所以好景不常,未得幸福時,苦苦地追求幸福,以爲得到了幸福時,幸福已經消失,人只有把幸福的目標,擺在永恒的未來,山外有山,樓外有樓,永無止境的渴望與追求,是可敬的,也是痛苦的。
像這樣的看法與說法,似乎是悲觀和消極的,其實不然,既是積極的,也是肯定的。因爲,唯有認清了人生宇宙的規律後,才能改善現實的生活,才能真的獲得幸福,並且保持幸福于永恒。掩耳盜鈴式的樂天主義者,僅能使人暫時受麻醉,事實上將使人類陷于更深的苦海之中。以下,讓我們來探討佛教對「福壽康甯」四字的看法。
二、對福報的看法
(一)人人喜歡享福
爲了享福,所以人人追求幸福,可是,一般人以爲有了財富和地位、名望的人,就代表著幸福,這是不正確的;一個人的生活,是否感到幸福,決定不在于財勢名望的多少和高下。我曾讀過一則西洋故事︰有一位百萬富翁,與一個郵差爲鄰居,富翁每天工作繁忙,滿面怨苦,郵差則悠閑自在,笑口常開。富翁看那郵差,似乎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好生奇怪,于是便問道︰「你爲什麼每天這樣快樂呢?」郵差回答說︰「我沒有什麼理由不快樂啊!難道你過得不快樂嗎?」這時富翁便不斷訴苦說︰「我有這麼大棟房子,每年要繳好多稅金,房子還得請人保養,草地也得請人修理,現在呀!工資又貴,工人更難伺候,且油費上漲,我的汽車、飛機、遊艇,每個月又得多花好多開銷,加上所得稅、營業稅,以及交際費等各項開支,一個月二十萬美元都不夠使用,每朝每夕,我都要給那些人呀!事呀!錢呀!搞得團團轉,煩惱得不得了。」當下郵差笑道︰「我只有一棟小房子,平常騎腳踏車,也沒什麼貴重的家具,也不必擔心那天小偷光顧,我每天按時上班,作息規律,下班時、休假日,帶著孩子和太太到郊外踏青,雖是月入只六百美元,日子倒還過得快活自在。」
從以上的對照,我們不難得知幸福與否並不在于物質的多寡,而在于我們能否安心盡命的去享用它,一般人在當物質充裕時,欲望也跟著提高,甚至物質的條件並不怎麼優厚,可是卻一心盼望著有更好的物質享受,于是像小狗繞著樹,拼命地追!追!追!想逮住牠自己的尾巴一般,一生一世忙碌!忙碌!從無一刻地安…
《神通與人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