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甯,也從未曾享受過自己的幸福。
同時,一般人往往正在福中而不知享福,也是常見之事,正像愚蠢的老鼠掉進了米缸,還要被餓死一般。老鼠在平常是不容易吃到白米的,所以對著白米它們一向很珍惜和眷戀。可是有朝它們不小心掉入了米缸,見到的全是白米,這時,它倒疑惑起來,不敢再吃了,而終于餓死在米缸之中。
老鼠的例子是很可笑的,可是人類的行爲,卻也好不了多少。有太多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假使我們能體會到多吃一餐飯,多受一點陽光,乃至多呼吸一口空氣,多活一秒鍾都是幸福的話,則現在的人類又有那一個不是幸福的呢?更何況我們一旦活著,眼可觀五色,上有日月星辰的運轉,下有春夏秋冬之更替;耳可聽五音,或是抑揚頓挫的旋律,或是動靜舒緩的交流。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爲緣,叁千大千世界的缤紛變化,還待我們慢慢去欣賞玩味著呢?「知足常樂」,人能知道是福,能安于此福境,才能夠真正的受用其福,所以我要說︰「人生到處有幸福,就看你能不能去享受它。」
(二)人人應當惜福
其次,人除了安于福、享于福之外,更應該惜福,以佛法對因果的深刻觀察,任何事的發生,必有其前因,任何事的存在,必有它的後果,一個人能有福可不是憑空而有的,是他前世修來的,也因爲是前世修來的,所以它是有限的。這就比如我們送入銀行的存款,是有一定的數量,若是我們揮霍使用的話,它便會很快地被耗盡,我們的余生便要衣食難繼了,若是我們節省的支出,便如細水長流,余用不盡。
(叁)知福更當培福
再者,除了消極地惜福之外,我們更應該積極地去培福才是。惜福好比節流,是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培福則似開源,是不斷地增加收入,只有節流配合著開源,也就是惜福與培福雙管齊下,才能確保我們的福報,綿延增長,享用不盡。
說到培福,首先便得分辨培福的對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雖是一般通稱的因果法則,但如果愚癡地將瓜種在石縫裏,將豆撒進火盆中,那是不會有結果的。
泛泛地說,每一個人、每一位衆生,都可以作爲我們培福的對象,可是若要詳究是怎樣的衆生,要布施給何種的物品,還是得用智慧才行。
我初到美國,常見到一些衣衫褴褛的青年,攔路乞錢,當時我想出家人應以慈悲爲懷才是,更何況他們又是如此可憐。于是便一而再,再而叁地掏腰包,拿錢去救濟他們,可是後來我才知道,他們拿了錢,便跑去賭博、喝酒、吸大麻、注嗎啡,給他們錢,反而使他們更加墮落。
去(一九八二)年農曆年底,我見到《中央日報》上有一篇報導︰有位公務員,見到一對男女,開著旅行車挨家訪問,委稱是某慈善機關,派至各處收集救濟衣物的,便熱心地把自家好多衣物,包括一條剛從公司抽獎得到的毯子都送了出去。二天之後,卻在板橋的地攤見到它們,那對男女正在那裏廉價拍賣那批衣物!
(四)時時廣播福田
培福要栽對福田才是,以佛法的智慧所見,福田大致可分爲叁類︰
1恩德恭敬福田
此中又可分爲叁種主要的對象︰
父母︰父母是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物,佛經上曾說到,父母即是家中的兩尊佛,我們自出生起,即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生我、育我、養我、教我,故只要我們身體仍存在的一天,則我們不得不感歎父母的恩如天般地高、如海樣地深,是我們盡其一生所無法報答得了的。人間雖然也有不盡責任的父母,但是仍因父母所遺的身體而繼續活著,便是最大的恩德了。所以,中國自古以孝治天下,認定忠臣必出孝子之門。因爲若是連至恩至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則還能期望他會盡忠于國家、信義于朋友,和操守著其他道德規範嗎?如今受到歐美風氣影響所致,人們對孝敬父母的觀念逐漸淡泊了,尤其在小家庭的製度下,人們更無法作進一步的孝敬父母。孝的道德基礎一旦瓦解了,連跟著其他的道德體系也動搖了,今天世風日下,社會不甯,因素雖多,而不知孝敬父母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叁寶︰佛、法、僧稱爲叁寶。佛是覺悟真理的智者,法是佛所覺悟到的真理,僧是對上繼承佛志、對下傳播真理的聖賢及出家修行的人。芸芸衆生,在六道間輪回不已,如一個盲人走著黑路,前也茫茫,後也茫茫,不知從何前來,不知將往何去,走一步,算一步,摔下去,又爬起來,可是永遠籠罩在無明的黑幕中,世世生生,生生世世。只有佛法的智慧,只有佛法的光明,才得照破衆生的無始無明,不但徹悟自己身心之所在,而且開示出一條坦蕩的大道;衆生在煩惱周轉不已,如一個掉入泥沼中,左是泥沼、右也是泥沼,越是掙紮,越是陷得深,生生世世,永遠不得解脫自在的彼岸,只有佛法的舟航,只有佛法的方便,才能將衆生度到解脫自在的境界。父母恩深,叁寶恩更深,父母所造就我們的是一生一世的肉體生命,而叁寶所成就我們的是永生永世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飲水思源,要盡其一生,以體力、以財力、以智力、以身命,去供養于叁寶,去護持于叁寶。
師長︰廣義的話,從我們生下後,在家庭中、在學校中、在社會中,一切曾教導過我們的,皆是我們的師長。我們初生之時,腦袋空空如也,是一切師長教給我們知識、授給我們技能,我們才能在此物競天擇的環境中繼續生存下來,且建立此輝煌缤紛的文明世界。中國自古將「天、地、君、親、師」並稱爲綱常,師長的恩,並不少于天地恩、父母恩,今天「尊師重道」的習尚,也漸漸稀薄了,可是這對受教者本身以及整個社會實在是弊多于利的,我們應反省警惕才是。
2貧苦慈悲福田
貧苦可概分爲物質的貧苦與精神的貧苦。物質的貧苦是缺衣斷糧,無處安身,或遭疾病而乏醫藥。精神的貧苦如孤單、寂寞、緊張、焦慮、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仰、缺乏成就感等等。對這些貧苦的衆生,我們要發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盡可能地給予救濟和周全,尤其是我佛教徒,更應秉持大乘佛法慈悲濟世的風懷,以財布施、以無畏布施、以法布施,而讓佛法的慈悲清涼,永遠潤澤著每位衆生的心靈。
當今臺灣山地同胞大都信仰天主教及基督教,究其原因,不外乎在臺灣光複之初,有些神父、修女、牧師,都能舍棄自身的安樂而入山地以衣物及精神救濟貧困,教化童蒙,于是許多山胞,在感激贊歎之余,便紛紛受洗入教了。
中國佛教一向以大乘佛法自許──玄妙高深,圓融無礙,可是,近數十年中爲何對慈悲濟苦的社會公益事業,卻又做得不多?究其原因︰雖說數十年來我國佛教徒也是貧困的,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正面教育,誤解了修行的意義,以爲要在自己修成之後才能救助衆生,不免落于消極的自利心重,對一切衆生的事,便覺得無力過問,所以我要強調︰所謂修行的要途,不外乎放下我們對自己身心的執著,將小我融入圓滿清淨的法界中。修行道中,隨時隨處,均宜廣結善緣,救濟衆生。
3社會公益福田
如築路、架橋、創辦學校、醫院、圖書館,一方面減少自己貪悭的惡習,一方面造就人群的幸福,自他兩利,何樂而不爲。
有些人以爲不事耕耘,而有收獲是最幸福的,但如果只是享福而不培福,這福報終究有用完的一天,有些人以爲福只是單方面的接受,其實,不斷地付出與儲存才是最可靠的。
但是有福而不用它來培植更多的福便是等于守財奴,而非有福之人。總之,對于福,首先我們要知福,人間處處有幸福,其次要安于福,知足常樂,然後更要惜福和培福,開源節流,雙管齊下,如能如此則必是有大福德的人。
叁、對壽命的看法
(一)長壽是可能的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是希望自己活得越久越好,古代中國的秦始皇、漢武帝等,爲了求得長生不老,煉丹采藥,可是誰又見過不死的人呢?過去,「人生七十古來稀」,現代人之中能夠活過一百年的,仍是極其稀少。
佛說有生必有滅,一切衆生,本是因緣所生法,既是因緣生法,即脫不了有生有滅的鐵則,故就佛法而言,希求肉體的長生不老,在理論上已是不可能了,更遑論事實。但佛法也不否認我們可用各類養生之道,來延年益壽。
(二)肉體生命的長壽
希望肉體的延年益壽,首先就是生活要有規律,不可造作危害身體健康的活動,如暴飲暴食、酗酒、賭博,以及邪淫縱欲、逞強鬥狠,要注重飲食的營養和衛生,防止病毒的侵犯。其次要守戒律,不該做的惡事如殺、盜、邪淫,絕對不做。不該說的壞話如妄語、绮語、兩舌、惡口,保證不說,多吸收有益身心的思想,多做有益身心的活動。再其次,精神要有寄托,要有信仰的寄托,消極的是一切生活上的不愉快、不如意事,皆可用此來化解排除;積極的是我們內在生命的活力,皆可因此而受到鼓舞振奮。最後我們的內心中要有安定的力量,此即如儒家所說修身和養氣的工夫,將心守于一處,不妄想、不攀緣、不爲喜怒哀樂所動搖。
心地恒常保持在安定、明朗、愉快的狀態下而毫無一點負擔。自古有大修行的人,雖不刻意于身體的調養,而大都是健康長壽,此即是因他們精神上有所寄托和內心裏有那安定的力量。
(叁)曆史生命的長壽
然而,僅僅希求肉體生命的長壽,那是不可能圓滿的,因爲人終究免不了會死,所以進一步我們要追求精神生命的長壽。所謂精神生命的長壽即是他所表現出的生命意義及其所推動的事業,能源遠流長,傳世而不朽。古代有所謂叁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如中國的孔子、孟子、老子,如印度的釋迦牟尼,如希臘的蘇格拉底,如猶太的耶稣。雖…
《神通與人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