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神通與人通▪P35

  ..續本文上一頁然他們都已是二千多年前的古人了,可是他們的形象,他們的影響力,他們的生命所散發出來的光芒,至今仍鮮明地在我們心裏活躍著。他們的精神生命必將長存而不朽。由此可知精神生命是否長壽,跟肉體生命的長短,並無一定的關系。我們若能好好的利用一天而且對人有影響,這一天即是永恒,這一天即蘊涵著千百年的價值。相反地,若是醉生夢死,就是活得再久,也毫無價值。

  

  (四)圓滿生命的長壽

  

  然而若只求得曆史生命的長壽,這還是有缺陷的,因爲能否在曆史的推移中而長留不朽,這就要看我們是否成名。所謂「叁代以下,唯恐不好名」。好名不一定是壞事,但也可能是壞事。有所謂「不能留芳百世,也得遺臭萬年」。自古有很多野心家、政客,爲了成就個人一身一世的聲名,千方百計的巧取、豪奪,不惜犧牲億萬人的利益,破壞千百代的幸福。所以僅僅追求曆史生命的長壽,還是有缺點的。

  

  如何才能完成全體生命的永恒不朽?這必得靠著佛法的智慧,叁世因果的理論才行。我們的生命,在此生之前,更有無數的前生。此生命終之後,更有無限的來生。

  

  生命的長流,像永不枯竭的江河,流注而從不休止,所謂:「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來者亦如斯,不舍晝夜。」生命之流中有無盡數的波瀾,一次的生死現象,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小波浪的起滅而已。人死之後,又是另外一個波瀾的開始,我們若能如此超越生死的界限來看我們的生命,即能當下肯定每個人的生命,不論上升或下墮,都是永遠不朽的。

  

  可見哲學家、社會學家們僅從一世的生命或曆史的生命去追求論定人類的價值,那是不夠的,只有在佛法所說,通過叁世的時間,因緣果報的信念下,才能肯定我們生命不朽的價值。

  

  然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凡夫的生命,都是由于自私自利而自覺其存在,世間聖賢則由于執著不朽的事功而自覺其存在,其實那些都是貪染的根本,縱然得到幻覺的不朽,那是生死痛苦的原因,所以還是不究竟不圓滿的。

  

  我們想要成就圓滿不朽永恒而無缺陷的生命,唯有放下個人的自我中心,不但要放下肉體生命,也要放下精神生命的追求,相反地要虔誠的奉獻出自己的生命,爲求佛道,爲化衆生。

  

  當我們能放下一分對自己的執著,即得一分的圓滿,能放下十分的執著,即得十分的圓滿。在我們這個地球世界的人類曆史上,只有一個人是已經真正達到了究竟長壽之目的的人,那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唯有成佛,才是永恒圓滿的壽翁。

  

  總之,佛教對壽命的看法是︰我們一期肉體的身命,必將衰老和死亡,但是我們所造的業,必將通過叁世間的因果法則而相續不斷。至于永恒圓滿的生命,則必須經無我的實踐才能逐步完成。

  

  四、對健康的看法

  

  (一)健康的重要

  

  我們經常聽到這句話︰「健康即是財富。」又有句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些話,大致都強調著健康的重要性。因爲有了健康的身體,便可去從事很多的工作,完成很多的事業。故即使家裏一無積蓄,只要他有著健康的身體,他便可處處去工作,處處都能維持生活。我們必須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活得更長久,並有余力去創辦許多的事業。

  

  (二)身體的健康

  

  健康可分爲︰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先說身體的健康,例如到了該睡覺的時候,跑去打牌;該休息的時候,跑去跳舞或酗酒;身體便不能保持正常的健康了。因爲人身體的負擔,有其一定的限度,到了該休息的時候,便得休息,該運動的時候,就得運動。說到運動,在中國有太極拳和少林拳,這是中國佛教和道教所發明出來的運動,在印度亦有所謂瑜伽運動,可見這些也是修行的方便。

  

  人,應先將身體調理得當,才能進一步說到調心的方法。若僅靠運動,而沒有心理的調養,還是不能保證一定長壽的,現代人大都已注意運動,但在修心調心方面尚未形成風氣。

  

  (叁)心理的健康

  

  身體的健康很重要,心理的健康更爲重要。以我本身爲例,我自幼體弱多病,可是卻很少害病,既說體弱多病,又說很少害病,這不是矛盾的嗎?不!我說多病是身體經常有些不調和,可是我的心理卻負擔得了,而不以爲它有多大的痛苦,故說多病而又少病。任何心理有修養的人,即使身體有些不調和,也不致于演變成嚴重的病害。自古禅師們的身體健康,是由于首先注意了心理健康。

  

  所謂心理健康,即是心理沒有煩惱或觀念中無有偏差。說到沒有煩惱,此並不意味著,有人能事事順遂,而毫無困難阻礙。俗謂︰「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怎能要求事事順遂呢?事不順遂而不生煩惱即算心理健康。那便是要有心理的准備︰要以爲碰到不如意是自然和平常的現象,既是自然尋常事,也就沒有什麼不如意的了。所以對一切不如意,能不怨天尤人,便稱得上是心理健康的人了。

  

  我曾碰到一位太太,她不斷地跟我抱怨道,她的兒子因受人陷害而一生殘廢。也許她以爲這樣跟我抱怨過後,會得到什麼補償吧?可是我告訴她︰過去的事,已過去了,再抱怨也是于事無補,現在唯一可做的便是想辦法去補救它。

  

  其實,一切不如意事,都是循著因果律而發生。也許你此生未必做過什麼惡事,可是誰敢擔保說你的前生、再前生,就沒幹過什麼壞事嗎?如果我們能肯定因果的法則,則對于一切所遭受的不如意事,非但沒有怨尤,反而會更積極努力地去改善未來的命運。

  

  (四)社會的健康

  

  個人的身心健康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從個人的生命發展到社會人類的生命,這也就是說,我們應將健康的範圍,擴大到社會的健康,人類的健康。

  

  佛法常說廣度衆生,這是絕對正確的,不過有些佛教徒,忘卻了人的立場,而僅努力地去爲鬼道及傍生做佛事,這就不正確了。釋迦牟尼佛以人的身相,在人間成佛,又在人間教化人類,此皆一再表明佛法是以人爲主體,以人類爲其主要對象。由此可知我們若要宣揚佛法,首先要肯定佛法的推行,對人間社會有那些效益。以佛法推行發展社會教育,來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便是這次幸福人生講座的深切願望。具體的說,可分兩點︰

  

  不製造社會問題︰希望社會健康,首要不製造社會問題。我們的社會自有人類以來,即是不完美的、不健全的。因爲人的本身即是爲了受苦執而生,即是帶了問題來人間的。例如人類經常自私自利,爲著利害得失而計較沖突。在人類的曆史上,爲著個人的名聞、利益,而不惜犧牲多數人的利益者,比比皆是。這些人便爲滿足私欲努力地製造社會問題。

  

  解決社會問題︰要尋求社會健康,除了消極地不製造社會問題外,進一步,更要積極地解決社會問題。一切宗教家及社會工作人員,都是應運解決社會問題而存在的。

  

  鳥必有窩,才有棲息之處,窩若有缺漏,應該設法修理,切不可因爲窩不理想,便一舉將之拆除。這無疑是太愚癡了。同樣地,人要依附社會的結構才能生存。然而社會是不可能沒有問題的。鳥窩壞了,便要努力將它修好;社會有了問題,更要想辦法將它解決才是。

  

  (五)國家的健康

  

  同樣地,政府國家也是人民組織成的,故亦不可能沒有缺點。有了缺點,我們仍要赤誠地擁護它,努力地改善它才是。有人會懷疑,學佛既是以出世解脫爲根本目的,那麼佛教徒會愛國嗎?我說佛教徒非但是愛國的,而且比任何人更愛國,以佛陀爲例,釋迦牟尼的出生地爲「迦毗羅衛」,當佛將涅槃時,他的祖國遭到了滅亡的厄運,他仍努力地想辦法去解救它。

  

  有人問︰「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那裏是佛教徒的祖國?」又如我有時在國內,有時在國外。我愛的是那一個國家呢?我說︰「我愛我出生的祖國,同時也愛我所居留的國家。」若兩者合一,那當然沒有問題。若兩者不同,則我更愛我出生地祖國。

  

  五、對安甯的看法

  

  (一)生活的安甯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受到很多的幹擾,而我們須仰賴著法律和政府,以保障我們的自由與安甯。但是光靠法律來保障我們生活的甯靜,還是不夠積極的。所謂生活的甯靜即是不慌不亂,不吵不鬧。可是住在都巿中的人,卻無時不受到幹擾,而一般剛剛開始修行的人,尤其怕在人間過活,這些怕受到幹擾的人,最好是到山裏去單獨生活。可是大多數的每一個人都有家庭的負擔,及事業的責任,是無法到山裏去的,那只有靠自己將生活安排得更有秩序更有規律而得到生活的安甯。事事有規律,時時作安排,生活便不會混亂、不會緊張、不會浮躁了。

  

  (二)自心的安甯

  

  有的人前一小時計畫著去看電影,後一鍾點卻又決定跑來聽我演講了,來了不久,心不能安定,又後悔沒去看電影,于是聽也聽得乏味,坐也坐得疼痛。這種矛盾,便是思想不安甯。如果我們的思想能夠非常穩定,自己不受外境擾亂,便能得到思想的安甯。

  

  一般人的內心受幹擾,多半是因身外的事物而引起的。好吃的、好看的、好聞的、好穿的、好玩的,會幹擾我們。不好吃的、不好看的、不好聽的、不好聞的、不好穿的,也會幹擾我們。然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一切物塵所在,只要我們按心不動,不去睬它。它便無法幹擾我們了。

  

  (叁)家庭、社會、國家的安甯

  

  我在美國打禅七時,有位學員于禅七圓滿後,回家向他的太太說︰「經過禅七的訓練,從現在起,我才想到,我是你真正的丈夫了。」他的太太很訝異︰「結婚都已二十多年了,你不是我的丈夫,那又將是誰的丈夫呢?」先生再說︰「你該聽說過,同床異夢的話吧!過去,我糊裏糊塗,整天受著外面聲色的幹擾,而迷失了我自己,經過七天的修行後,我才反省、檢點自己以前所做種種不對,不曾盡力做好做丈夫的責任。從現在起,我要努力向善,故是你真正的丈夫了。」一般人在家中如此,在社會國家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不是逸于聲色,就是盲于名利,誰又曾真正爲社會爲國家盡到了什麼責任呢?誰又曾盡心盡力的去維護家庭、社會以及國家的安甯呢?

  

  (四)人心需要安甯

  

  只有受過佛法熏習和經過嚴謹修行訓練之後,我們才能反省發現自己一身都是缺點,我們是對不起家庭也對不起社會和國家的,能如此反省而誠心忏悔。但是若光只反省和忏悔而沒有加上用修行的方法來鍛煉我們的心,那反省忏悔的力量還是很有限的。只有反省忏悔和修行煉心雙管齊下,才能使我們業障消除而能得到心地裏真正的安甯。故修行煉心爲一切安甯的基礎。

  

  這次我的演講到此爲止。最後我再次感謝主辦單位、協辦單位和與會的各界人士。願將此講法的功德,回向國家元首聖躬康泰,回向高雄一百叁十萬巿民並祝福諸衆生皆能福壽康甯。謝謝各位!但願來日仍有機會和各位再次相聚。(一九八叁年叁月叁日及四日下午七點半至九點半講于高雄巿立圖書館中興堂)

  

《神通與人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