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附录三 转眼四十年▪P4

  ..续本文上一页团体。

  

  圣严法师多年来在佛教教育文化及社会慈善救济的表现,已受到政府当局与社会大众的肯定及赞扬,并于一九九○年荣获内政部颁发「好人好事八德奖」、一九九二年台北市政府颁发「市民荣誉纪念章」、一九九三年吴尊贤基金会颁发「吴尊贤爱心奖」及杰出社会运动领袖奖、一九九五年获社会教育有功贡献奖、一九九六年获颁国际杰人奖。内政部及台北市等也经常颁给感谢状赞扬法师的善行义举。

  

  导正佛法,建设净土

  

  在多元化的社会下,佛教也出现多元且新的状态,此时有能力、有抱负、且具号召力的法师或居士均可发挥其影响力,而形成新兴的佛教团体。表面上,这些新兴团体号召许多人对佛教产生信心甚至成为佛教徒。但是在多元化的发展之下,由于彼此的观念不同,极易产生教内冲突矛盾及教义混淆不清,并使广大的佛教徒产生迷惘。

  

  圣严法师以年近不惑之身,远赴日本留学,目的就是要从日本百余年来,对佛教历史、经论等的丰硕研究成果中,吸取经验并学习其成就,能够对衰微已久的中国佛教有振衰起弊之作用。法师以慈悲的宗教胸怀与扎实的学术素养结合,希望能引导大家从基本的佛教理念去寻找源头,也是回归佛陀化世的本怀。

  

  今日世界的政治纷争、战乱频仍、生态严重破坏都是因为人类自己的行为,造成危害人类本身未来生存的危机产生,而人的行为乃源于人心,而佛教最重视就是人心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若是能透过教育以佛法来教化每个人的心,也就是解决一切问题源头。

  

  为将佛陀教法落实在人间,为使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因正信的佛教而带来光明幸福。圣严法师提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而达成这个理念的方法是「推动全面教育,落实整体关怀」。法师认为佛教教育是发扬佛法的必要先决条件,而今日佛教教育更需要具备系统化、全面化及层次分明的教育机构,才能符合现在及未来时代发展的需要。

  

  自一九八九年起,圣严法师与认同法师理念的护持居士们,选定台北县金山乡面对北方海洋的山坡地约六十甲,定名为「法鼓山」。希望以此地作为推动全面佛教教育的根据地,以便达成「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

  

  法鼓山的建设共分为三期:

  

  第一期工程是中华佛学研究所的迁建工程,中华佛学研究所在今日佛教教育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它兼具发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国佛学研究,培养佛教学术研究暨弘法人才功能和目标。第二期中程目标是法鼓人文社会学院的建校工程。第三期远程目标是世界佛教文教及修养中心。

  

  「法鼓山」的建设计画,是圣严法师以整个世界佛教为己任的远图之基础,「法鼓山」建设计画之推动仍有待十方的檀越大德,能发「舍无量心」,共襄历史的盛业。

  

  圣严法师希望促成「世界一家」的佛教早日完成,也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佛教徒能够不分宗派、不分区域、不分种族共同融汇为一种「正知正见」的世界佛教。他也寄望于「法鼓山」能带动台湾的佛教界,乃至全世界的佛教,走上佛教现代化之路。法鼓山将以佛教教育带动社会文化的提升,经由文化的提升来改变众生心灵,以达成人间净土之推广实现。

  

  一代宗师,为法尽瘁

  

  圣严法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推动全面佛教教育,尽心尽力地推行正信佛法于世界各地。长久以来法师心中一直觉得遗憾的是:「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却那么的少。」

  

  法师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佛法,而这个希望需要更多的弘法人才一起推动。然而弘法人才的培育,需要完善的佛教教育制度与环境。环视当时国内对佛教教育的漠视,法师深切体认到「今天不办教育,佛教没有明天」,因此为提升国内佛教教育水准及培养弘法人才,他发愿以其瘦弱的身躯及毕生之生命来努力完成之。

  

  圣严法师于一九六九年束装远赴日本留学,学成之后即奔波于台、美两地巡回演讲佛法、指导禅修,并创立「中华佛学研究所」培养更多佛教人才。这一切的努力辛劳,都是为了把「这么好的佛法」,弘扬到世界每个角落,届时我们的世界也将成为真正的人间净土。

  

  圣严法师的努力渐获社会大众的肯定及景仰,尤其佛教四众之敬爱,他的学术成就固是一端,而最大的因素,则是他能依照佛律,重新剃度,正式受戒,洗却旧容,坚持佛戒的所致。

  

  圣严法师是出入僧俗一面光洁的明镜,一位光明磊落的比丘僧,一位将在历史舞台占有重要地位的宗教家,而他献身推动国内佛教教育百年大业,也将为中国佛教写下历史的新页。

  

  这位谦诚而深具智慧的一代宗师,为弘扬佛法已奉献其全部身命而没有个人的事业。曾有一位美籍神父,见到简陋的美国东初禅寺时问圣严法师:「如此清苦,目的何在?」法师的回答是:「不为什么,只为使需要佛法的人,获得佛法的利益。」

  

  圣严法师如今虽已受到国内外广大信佛学佛人士的尊敬,而认同他所推行「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理念的人士,也越来越多,但他经常谦称:「我什么也没有做,所有的奉献,都不是我的,我只是一根输血的导管,把志愿捐血者的血液,经过导管,输给需要血液救命的人。」

  

  圣严法师也常对弟子们说,他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因为发觉佛法对自己是如此的有用,想必对人类社会也能产生作用,所以努力修学佛法及弘扬佛法。由于跟随及护持的僧俗弟子渐渐多了,大家广为宣传及赞扬,才将他衬托成为一位高僧。但是法鼓山的形象及其对于社会的贡献,应归功于每一位热心参与及认同关怀的大众。法师为报答佛教的深恩及感谢大众的护持,将会夙夜匪懈,为法献身,尽劳尽瘁。(本文为陈慧剑居士定稿于一九九○年九月一日,一九九三年法鼓山文教基金会修订部分内容,已取得原作者之同意)

  

《附录三 转眼四十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