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叁 轉眼四十年▪P4

  ..續本文上一頁團體。

  

  聖嚴法師多年來在佛教教育文化及社會慈善救濟的表現,已受到政府當局與社會大衆的肯定及贊揚,並于一九九○年榮獲內政部頒發「好人好事八德獎」、一九九二年臺北市政府頒發「市民榮譽紀念章」、一九九叁年吳尊賢基金會頒發「吳尊賢愛心獎」及傑出社會運動領袖獎、一九九五年獲社會教育有功貢獻獎、一九九六年獲頒國際傑人獎。內政部及臺北市等也經常頒給感謝狀贊揚法師的善行義舉。

  

  導正佛法,建設淨土

  

  在多元化的社會下,佛教也出現多元且新的狀態,此時有能力、有抱負、且具號召力的法師或居士均可發揮其影響力,而形成新興的佛教團體。表面上,這些新興團體號召許多人對佛教産生信心甚至成爲佛教徒。但是在多元化的發展之下,由于彼此的觀念不同,極易産生教內沖突矛盾及教義混淆不清,並使廣大的佛教徒産生迷惘。

  

  聖嚴法師以年近不惑之身,遠赴日本留學,目的就是要從日本百余年來,對佛教曆史、經論等的豐碩研究成果中,吸取經驗並學習其成就,能夠對衰微已久的中國佛教有振衰起弊之作用。法師以慈悲的宗教胸懷與紮實的學術素養結合,希望能引導大家從基本的佛教理念去尋找源頭,也是回歸佛陀化世的本懷。

  

  今日世界的政治紛爭、戰亂頻仍、生態嚴重破壞都是因爲人類自己的行爲,造成危害人類本身未來生存的危機産生,而人的行爲乃源于人心,而佛教最重視就是人心問題的探究和解決。若是能透過教育以佛法來教化每個人的心,也就是解決一切問題源頭。

  

  爲將佛陀教法落實在人間,爲使我們這個時代社會,因正信的佛教而帶來光明幸福。聖嚴法師提出「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而達成這個理念的方法是「推動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法師認爲佛教教育是發揚佛法的必要先決條件,而今日佛教教育更需要具備系統化、全面化及層次分明的教育機構,才能符合現在及未來時代發展的需要。

  

  自一九八九年起,聖嚴法師與認同法師理念的護持居士們,選定臺北縣金山鄉面對北方海洋的山坡地約六十甲,定名爲「法鼓山」。希望以此地作爲推動全面佛教教育的根據地,以便達成「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法鼓山的建設共分爲叁期:

  

  第一期工程是中華佛學研究所的遷建工程,中華佛學研究所在今日佛教教育發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它兼具發揚中華文化,推動中國佛學研究,培養佛教學術研究暨弘法人才功能和目標。第二期中程目標是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的建校工程。第叁期遠程目標是世界佛教文教及修養中心。

  

  「法鼓山」的建設計畫,是聖嚴法師以整個世界佛教爲己任的遠圖之基礎,「法鼓山」建設計畫之推動仍有待十方的檀越大德,能發「舍無量心」,共襄曆史的盛業。

  

  聖嚴法師希望促成「世界一家」的佛教早日完成,也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佛教徒能夠不分宗派、不分區域、不分種族共同融彙爲一種「正知正見」的世界佛教。他也寄望于「法鼓山」能帶動臺灣的佛教界,乃至全世界的佛教,走上佛教現代化之路。法鼓山將以佛教教育帶動社會文化的提升,經由文化的提升來改變衆生心靈,以達成人間淨土之推廣實現。

  

  一代宗師,爲法盡瘁

  

  聖嚴法師一生致力于弘揚人間佛教,推動全面佛教教育,盡心盡力地推行正信佛法于世界各地。長久以來法師心中一直覺得遺憾的是:「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卻那麼的少。」

  

  法師希望讓更多的人認識佛法,而這個希望需要更多的弘法人才一起推動。然而弘法人才的培育,需要完善的佛教教育製度與環境。環視當時國內對佛教教育的漠視,法師深切體認到「今天不辦教育,佛教沒有明天」,因此爲提升國內佛教教育水准及培養弘法人才,他發願以其瘦弱的身軀及畢生之生命來努力完成之。

  

  聖嚴法師于一九六九年束裝遠赴日本留學,學成之後即奔波于臺、美兩地巡回演講佛法、指導禅修,並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培養更多佛教人才。這一切的努力辛勞,都是爲了把「這麼好的佛法」,弘揚到世界每個角落,屆時我們的世界也將成爲真正的人間淨土。

  

  聖嚴法師的努力漸獲社會大衆的肯定及景仰,尤其佛教四衆之敬愛,他的學術成就固是一端,而最大的因素,則是他能依照佛律,重新剃度,正式受戒,洗卻舊容,堅持佛戒的所致。

  

  聖嚴法師是出入僧俗一面光潔的明鏡,一位光明磊落的比丘僧,一位將在曆史舞臺占有重要地位的宗教家,而他獻身推動國內佛教教育百年大業,也將爲中國佛教寫下曆史的新頁。

  

  這位謙誠而深具智慧的一代宗師,爲弘揚佛法已奉獻其全部身命而沒有個人的事業。曾有一位美籍神父,見到簡陋的美國東初禅寺時問聖嚴法師:「如此清苦,目的何在?」法師的回答是:「不爲什麼,只爲使需要佛法的人,獲得佛法的利益。」

  

  聖嚴法師如今雖已受到國內外廣大信佛學佛人士的尊敬,而認同他所推行「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人士,也越來越多,但他經常謙稱:「我什麼也沒有做,所有的奉獻,都不是我的,我只是一根輸血的導管,把志願捐血者的血液,經過導管,輸給需要血液救命的人。」

  

  聖嚴法師也常對弟子們說,他是一個普通人,只是因爲發覺佛法對自己是如此的有用,想必對人類社會也能産生作用,所以努力修學佛法及弘揚佛法。由于跟隨及護持的僧俗弟子漸漸多了,大家廣爲宣傳及贊揚,才將他襯托成爲一位高僧。但是法鼓山的形象及其對于社會的貢獻,應歸功于每一位熱心參與及認同關懷的大衆。法師爲報答佛教的深恩及感謝大衆的護持,將會夙夜匪懈,爲法獻身,盡勞盡瘁。(本文爲陳慧劍居士定稿于一九九○年九月一日,一九九叁年法鼓山文教基金會修訂部分內容,已取得原作者之同意)

  

《附錄叁 轉眼四十年》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