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分为两个立场来说,第一站在果地来讲,此人修到因圆果满,快到开悟证果的边缘,甚至只缺临门一踢而已。换一句话说,他已修到因果圆满的时候了,他当下见了性就大彻大悟。另一种是因中说果,他现在见性以后,是见到不生不灭的自性,依此自性去修最后成佛,叫做「因中说果」,叫做「见性成佛」。此是分别站在「因」和「果」来说的,诸位明白吗?
「修道」禅宗从头到尾说一个问题,禅宗并未离开我们的「性」,说性外有佛,性外有行可修,没有此事。当下承认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如此而已。虽然处在六道轮回还在做凡夫众生,你的心并无欠缺。有一天开悟证果成佛以后,你的心也没有多一两,增一分,厚一些全都没有,不增不减。不增不减就是你的菩提自性,是我们日夜的诉求,见性的目的。我们来看开悟圣僧怎么说,他说:
「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众生性,性无二别,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能决定信此心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这些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白话文容易了解。他告诉你「此心即是佛」,禅宗为你建立观念,你的心就是佛,佛性就是众生性,因为佛也是由人修行成就的,他见性了,他福慧圆满了,所以佛性就是众生性。在因地而言众生性是众生性,佛性是佛性。不错,但是站在果地而言,佛性能够离开众生性吗?不行。就如昨天说过的,水就是冰,冰就是水,两个质是一样的,只是冷度热度不相同而形成固体或液体的差别而已,但是它们的性没什么两样,性没有差别。就像众生性和佛性,性不是两种东西。佛是由众生性的净化、自觉而成佛的,所以离开众生性并无佛性,佛性就是众生性,道理在此,称为「性无二别」。
他又说,那怕你做众生时,还未开悟证果时,在沉沦时、受苦时、造业时,你的心同样并无灭掉,没有遗失。有一天,你若成就佛道成佛时,你的心也没有增加一点点或增厚一小块,不增不减本自具足。这让我们觉得很有尊严,如果还不能肯定信你的心就是佛,那怕多生累劫修行,永远都无法成道。这是听起来很感动的话,我们听了这些话以后,能够没有信心吗?听到祖师这些语录,能不痛下决心好好用功修道吗?你若再不善根流露,我说世间人讲的一句比较难听的「绝望」了,你还要沉沦多久?多生累劫生死难了。再听一次:
「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众生性,性无二别,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能决定信此心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我们凡夫众生都注重财色名食睡,贪着世间一切荣华富贵,有人说「我虽然在富贵当中,无贪无取。」这句话是很漂亮,不过微细的心,你要反省一下是否有此情形,甚至微细的心,有。粗的心更加激烈,你自己不知不觉,这只是口头禅,说一些比较快活的话而已,其实你做不到。什么人不要钱财,不要名望,不要地位呢?人人都要。所以如果不透过修行慢慢的净化,你想要达到解脱,难哪!因此世间拥有的人天福报,一切有为的福报,这是暂时借我们用一下,这也无妨,但是不要被污染,你若贪着这样就上钩了,跳入陷阱了。所以有为生灭的东西再丰富,堆起来比须弥山还高,毕竟也是有为生灭,和解脱沾不上一点边。因此我们在有为当中,如何达到无为解脱呢?这才是修道的诉求。我运用一位开悟圣僧的几句话,四句话就解决了,他说:
「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应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金银宝物充满了三千大千世界,那要向你恭喜,是你修来的,你多生累劫有布施喜舍作功德,帮忙需要帮忙的人,知道铺路造桥,乃至知道布施给人建寺供讲经说法,度化无量人天,向你恭喜,你的福报是多生修来的。不过你修了那么多福报,只是有为生灭,你若不将有为来净化,达到无为的境界,你来世得到人天福报,做人大富大贵,做人王,做大官,这要向你恭喜。不过恭喜之余,这是有为生灭,没有解脱并无见性,并无开悟这只是人天福报而已。做天神、天女、梵天王、做帝释天王、做天子同样有为生灭不究竟不圆满。
他后面又加了两句话,这才是重要的「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对象,如果你知道这有为的功德是空性的,你所做的布施、喜舍它是空性的,你和无为解脱相应,那么恭喜了。如果你知道福报功德也是空无自性,当下和涅槃相应、和法身相应你当下慢慢见性了。「买得风光不用钱」什么意思?「买得风光」站在无为法来讲,就是「见性」见到如来藏性,「买得风光」也就是「见性」的时候,方便称为「买」其实是没有买。「不用钱」见性虽然不用半文钱就买得到,不过要多生累劫修来的。见性虽然不用七宝来买,不用花半文钱就能够明心见性超凡入圣,这种人也并非普通人,是过来人也是善知识,是多生累劫下了很多功夫,在有为法里净化出来的人。他也曾经做过人、天王、享受人天无量无边微妙快乐过的人,所以今生你不要把他当做泛泛之辈。所以说「买得风光不用钱」等到你见性时,超凡入圣了。我运用此【涅槃经】说:「见性之人不名众生,未见性者是名凡夫。」所以见性之人他就是圣人,没有见性之人,他就是凡夫。你若明白福德性,真正悟明心地的人,你不用花半文钱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买得风光」就是见性的人,恭喜你了,你不是凡夫,出离三界的人了。再念一遍:
「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应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接下来同样的偈颂,都说出了我们修道不要沉浸在有为生灭里面,不要停顿在人天果报里,应向无为解脱、涅槃来相应,和空、和法身来相应才对。所以我们有空闲的时候,看一些了义的经典,圆满的经典,可以让你见性的经典,这比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七宝更好。因为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是有用尽的时候,有为生灭不究竟不圆满,让我们看到三句、四句的偈颂、了义的经典,可以让你直上佛道。
「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不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虽然非常非常的多,可是也有用尽的时候「还归生灭」。所以生灭法不究竟,有为法不究竟道理在此。你看这四句经文,只要了义的究竟法,你受用了今生就能够证成菩提。【金刚经】的四句经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了义的经典,这四句经文虽然少,你悟入了,直上菩提。他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四句偈,它是了义的,能够让你证悟无上菩提。他教你「见性」,「见性」不可以色见佛,不可用音声去求佛。法身是无形无相的,你用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去见如来那是不可能的事,他才告诉你「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就是法身,法身看不见,所以凡夫众生看到佛祖,只看到他的色身,他的报身,他的化身而已,只看到他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那种庄严相而已,佛陀真正的法身他看不到。法身是无相的,实相无相之物,你若用色见他、用音声来求他,这分明就是行外道法,尽你的终生、未来际都无法见到如来。再念一次:
「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我们常说「见性,见性成佛」,要见到你的心成佛,这全都对。因为心和佛是同一体不是两种东西,所以祖师教你,你要见佛,也就是见性,要先见你的心,心若见到就见到佛了。有什么证据?开悟圣僧云:
「见佛先见心,得见佛而忘心,不忘心为心所惑,终不得佛。心佛本一体,只言迷悟有别,悟者佛亦心,心亦佛,佛心本不异。」
这说得很清楚了,见佛见佛,要如何见?禅宗说明心见性就是见佛了。心也好,性也好,见到了你的心当下就是见佛。你要见佛不妨先见你的心,就是明心见性的意思。当你见到心的时候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时候要忘心,什么意思?你若见到佛还有一个心的存在,就有两个个别体了,两个个别体时就有两尊佛啊!所以你见到心的时候就见到佛,见到佛要将心忘掉,若还佛外有心,如此并未真正见到你的自性佛,叫做「见佛先见心」。当你见到你的佛时,要忘心。如果没有忘心,会被你的心所惑又迷惑,又变成没有见佛的时候了。怎么说?因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是一体的东西,只是迷悟的差别而已。所以当你悟时佛也是心,心也是佛,因为心和佛不是两种东西,没什么差异。
「见佛先见心,得见佛而忘心,不忘心为心所惑,终不得佛。心佛本一体,只言迷悟有别,悟者佛亦心,心亦佛,佛心本不异。」
交待得很清楚了。以后你要见佛,你先见心,当你见到心的时候,也就是见佛的时候,你要把心忘掉,不忘掉心,反而被心迷惑,心和佛不是个别体是同体,所以你见了心就是见佛,见了佛要把心忘掉这很重要,是一个诀窍。
三世所有诸佛,都共同证悟了「心就是佛」如此而已。既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全都是证悟心就是佛,你我大家未证成本性、未悟得心就是佛时,你听佛祖的话就对了,照他的足迹、照他的理论、照他的方法下去行持,有一天你也能悟到:::唔,心就是佛,向你恭喜了。开悟圣僧云: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犹如离水无冰,离冰无水。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这是最庄严的了,所以如本很喜欢念开悟证果这些圣僧的语录。我们每天熏习,你没见性也难哪!你若不学一些见性法门的道理,想要开悟证果终无是处。所以这些凡夫众生,始终无法看到「见性成佛」的法门和了义的经典,他想要成佛,也是难哪!
凡夫的难和开悟圣者的难是两种世界,一个是悟,一个是迷。一个解脱,一个没解脱,所以希望乡亲们大家空暇时,看看「传心法要」。这是黄檗禅师开悟证果后所写的语录,一流的「传心法要」。还有过去祖师开悟证果以后,由心地流露出来的法语,所以要你没智慧也难啊!教你不要证果更加的难。这么说来,要开悟证果不就很容易了吗?非常容易。我再念一遍,开悟圣僧云: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犹如离水无冰,离冰无水。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好一句「无有是处」。所以我们看一些了义的经典,听讲见性成佛的法门,诸位,你开悟证果是迟早的事啊!有人听如本法师讲这「见性成佛」的法门,见性的非常多,这是假不了的,所以一悟永悟,一迷累劫永迷,迷悟一念间而已。言下大悟诸佛的妙理不在文字,你悟的人当下就契会你的心,见到你的自性了,我们明天「见性成佛」第三十七天,同一时间再会。
《见性成佛 第三十六天》全文阅读结束。